【征文】,从菜市到发廊的美发人生

罗罗

<p class="ql-block">美 篇 名 :罗罗</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 :15890667</p><p class="ql-block">1989年的晨雾还未散尽,18岁的周乐怡(周丽)站在黔东南三穗县铜陵镇香炉村的土路上。改革开放的浪潮正席卷全国,像她这样兄弟姐妹众多的农家孩子,纷纷揣着改变命运的渴望踏上进城之路。母亲连夜缝制的褪色蓝布包里,藏着父亲卖了只鸡换来的路费,和纳得厚实的千层底布鞋。班车扬起的尘土中,她最后回望炊烟袅袅的吊脚楼——那里有她嚼着苞谷饭帮母亲梳头的童年,也有因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初到贵阳,表哥家狭小的阁楼成了她临时的栖身之所。她和许多进城务工的同龄人一样,白天抱着哭闹的小侄女,穿梭在菜市场,在琐碎的家务中寻找出路。三个月后,她攥着省吃俭用攒下的钱,黄伯帮助下,终于在城郊的职工食品厂食堂谋得一份帮厨工作。每天凌晨三点,她踩着三轮车去批发市场拉菜, 月光洒在水灵灵的白菜叶上,她总想起家乡梯田里泛着银光的露水,街边理发店闪烁的霓虹招牌总是让她驻足——那跳动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无限可能。</p> <p class="ql-block">转机出现在1995年3月。二戈寨广东老板合作开发发廊急需人手,周乐怡着简历冲了进去。当她第一次摸到沉甸甸的理发剪刀时,仿佛握住了命运的钥匙。白天,她在给客人递毛巾的间隙偷学师傅的手势;</p> <p class="ql-block">晚上,要求加班换来废弃的假发练习。手指被剪刀划破、被卷发棒烫出泡,结满了烫疤和老茧,她却浑然不觉。某个冬夜,她在仓库里练习编发,直到晨光刺破夜幕,才发现手指被冻得发紫,却在假人头上编出了第一条条完整的鱼骨辫。</p> <p class="ql-block">6年后,周乐怡带着全部积蓄来到息烽县县城。"丽都发廊”的木质招牌在阳光下泛着新漆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她用麻绳将自己在息烽县美发大赛上获奖的照片挂在墙上——那是以玉米须编出苗绣纹样的发型,承载着她对家乡文化的眷恋与创新。小店开张那日。</p> <p class="ql-block">她特意请来了在二戈寨教过她的老师傅,斟上一杯自家带来的米酒:"您当年说我拿剪刀的手比切菜还稳,这话我记了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第一批学徒小苏,小雨,李琴,她们背着蛇皮袋来拜师时,周乐怡仿佛看见年轻时的自己。她把姑娘们领进里屋,翻出珍藏的牛皮笔记本:"这是我总结的38种剪发口诀,你先背熟。"手把手教握剪刀的姿势时,她想起师傅掌心的温度;发现小梅梅因紧张把顾客头发剪缺一块,她没有责备,而是带着女孩在假人头上练习了整整两天,直到剪出流畅的弧线。</p> <p class="ql-block">小侠给客人染错颜色急得掉眼泪,她默默掏出自己的工资赔偿,却在深夜拉着女孩研究色卡到凌晨。 后来的二十多位学徒,名字都工工整整记在本子上: 冯三妹,龚三妹,小停停,袁琼,小方,小凤,蔡友芬,小梅梅,四强,小贤。小琴,小侠,小英英,小家梅,小朋朋,小凤碧等二十多位学徒。</p> <p class="ql-block">如今推开"丽都发郎"的玻璃门,墙上挂满了学员们的毕业照。最显眼的位置,是小苏,小雨,李琴,在家乡开的"绣发丝语"招牌照片,门口挂着周乐怡送的铜铃,风一吹就叮当作响。当年那个在菜市场推车的姑娘,早已把梦想编织进万千发丝间。</p><p class="ql-block">(图为李琴发廊)</p> <p class="ql-block">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她教过的二十多个徒弟,正带着这份手艺,它们在不同的城市续写属于自己的破茧故事,成为无数农村青年奋斗的缩影。</p><p class="ql-block">(图为小雨发廊)</p> <p class="ql-block">发廊角落的老缝纫机还在"咔嗒"作响,周乐怡偶尔会用它缝补学徒们划破的工服。针脚穿过布料的瞬间,她恍惚又看见18岁那年的晨雾,和那辆载着她驶向远方的班车——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总有无数双手,正把命运的丝线,织成最绚丽的锦缎。</p><p class="ql-block">从菜市到发廊,一路艰辛一路成长,这是我家娘子的美发人生,也是永不言弃的奋斗诗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