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传习录》(4)天下之大本

如 兰

<p class="ql-block">王阳明龙场悟道,他悟了什么?就是明白了《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本意是什么,就是天理啊,真理都在我们本心,本心具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心即理。所以我们学阳明心学,第一步就要领会天理就在人心中。</p> 什么是“心”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什么叫心?“心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这就是心”,即未发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心里面是什么东西?生命情感。在头脑里是什么东西?概念推理判断。</span></p><p class="ql-block">“未发”:指情绪(喜怒哀乐)尚未被外物触发时的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中”并非简单的“中间,”,而是指本性天然,不偏不倚的纯净状态,类似平静湖面未起时的本然之状。</p><p class="ql-block">心即理这个命题要成立,是因为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天理在这个居所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理跟人心统一,就</span>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理不是概念推理判断,不是逻辑命题,</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天理是生命情感的本真,所以心即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今天学习《传习录》等心学著作,不是为了当理论来研究,而是要起“信”,信解信仰之“信”。在在处处都要呈现出我们本有的生命情感的真相,我们经常看不到它,是因为它被遮蔽了。</span></p><p class="ql-block">《大学》里讲,生命情感的本真是明德,明明德就是把被遮蔽了的生命情感呈现出来,它本来就在。</p><p class="ql-block">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推动我们去说话去行动的不是头脑,而是心,是生命情感,这才是动力。</p> 性即理 <p class="ql-block">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相对立,程颐朱熹主张性即理;陆象山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也是理学和心学的对立。这个性指什么?人性。</p><p class="ql-block">人性是从哪里来的?天命规定的,天命之谓性。因为天命规定了人性,我们要从人性中发现天理,把天理说出来。这就是程朱理学的源起。</p><p class="ql-block">性即理就是要把天理说清楚。让老百姓去遵守就好了,天下也就好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理学和心学对立的关键在哪里?就是这个天命之谓性的“性”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理学认为天命规定了人性,人心本身也是被天理规定的,人心就是我们认识天理的一种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比如,天下本有孝亲之理,方有孝亲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简单说:性即理认为,理是独立于人心的客观存在,人需要通过“格物”认识外在的天理。</span></p> 心即理 <p class="ql-block">心学认为这个“性”在心里。比如,孝亲之心,这是生命情感,是来自我们自己的生命感受。因为我们感受过父母给我们的爱,我们才有孝亲之心。孝亲之心从哪里来?不是从头脑认识中来,是从生命体验中来。</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生命体验,我们都出生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生养了我们,这是共同的,有同样的生命体验,就会有同样的孝亲之心,如果不去孝亲,是我们的心被遮蔽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简单讲:“心即理”就是天理在人心中,“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物一元”,心与物在意义世界中统一。</span></p> 发而皆中节 <p class="ql-block">心学的对象是未发之中,因为未发之中就是心。这个心发的不合适,就是生命情感不合适,也可能发的合适,发的合适叫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什么是“发而皆中节”呢?</p><p class="ql-block">发:指情绪(喜怒哀乐)或行为由内而外的显现;</p><p class="ql-block">“中”:是体,喜怒哀乐之未发时心性本然状态;</p><p class="ql-block">节:有作“节点”解,也有作标准解的(自然之理、社会规范)。</p><p class="ql-block">中节:类似于发的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p><p class="ql-block">皆:就是我们的生命情感之喜恕哀乐与人和事一链接就会发,发你发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与人和事相匹配,并且发的时间,地点等各方面<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都能恰到好处</span>。这就是发而皆中节,这就叫“和” </p><p class="ql-block">“和”:是用,已发时符合节度(动态平衡)</p> 天下之大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整个宇宙天地都是立在这个本身生命情感上</span>。</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二十五条讲“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这个“王”,指的就是人。</p><p class="ql-block">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情感关系,人与人打交道不会不带任何生命情感,喜怒哀乐一定在其中。人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是不是偏离了生命情感之本真,如果偏离了就叫不中节。</p><p class="ql-block">举例:儿子考试没考及格,你作为孩子的父母很生气,这很正常,因为他是你的孩子。如果你教训他说你天天和XXX在一起,人家考一百分,而你考这么点,这就不合适了,不“中节”了,因为你进行了比较,觉得脸丢脸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学问指向人性,指向生命情感,如何让生命情感发而皆中节是件大事。中国哲学建立的一个最基本的精神支点叫本性。这<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本性就是生命情感的本真,叫天下之大本。</span></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生命情感一旦发出来,难免会有私心掺杂其中,人最后的毛病都出在自己身上。人可以往上升上通神圣成圣贤,也可以往下堕下坠恶道禽兽不如。这个区别是从哪里来的?不是我们的认知有错误,不是头脑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生命情感出了问题,即心出了问题。</p> 温故而知新 <p class="ql-block">我们中华民族不以宗教为信仰,而是以本心为信仰,这是心学。心学指向的是生命情感所在的地方,叫未发之中。</p> <p class="ql-block">我们学习《传习录》要如何学?关键是“习”字,不是在理论认识中,而是实践,生命实践,生命情感的实践。</p><p class="ql-block">如何来实践?王德峰老师的建议是“温故而知新”。温故,回顾我们以往所经历的事情,然后知新,才能知道我们生命情感的境界如何提升。</p><p class="ql-block">我们通过学习《传习录》,回顾我们以往的生命实践,不论成败,寻找成功与失败的根源,不要到心外找,心外无事,一切事情都是心事,我们曾经所经过的,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曾经的心事,这叫温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