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遗憾》 文:党进锋

范群

<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妇女的一员,但在我心中,她是勤劳能干的母亲,善良慈祥的母亲,热心开朗的母亲,伟大的母亲。春暖花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起来,收拾羽绒服时,又翻起40年前母亲为我结婚时一针一线精心缝制的“贴心”绸面衣,顿生涟漪。母亲的音容笑貌,生前的点点滴滴便浮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母亲生于1937年。她的娘家是合阳县东镇边的农家小户,家境一般。外公外婆为了生计,白昼田间劳作,夜间茅屋推磨,雨天上街卖蒸馍赚点铜板维持家用,整日忙个不停,家务交给小小年纪的大女儿料理。兵荒马乱年代,国民党军队经常驻扎村庄让老百姓送饭,食不可口则拳脚相加,年小的母亲见父受气,便挺身而出只身前往,对年幼弱小女孩,匪军人性有所收敛勉强接受。</p><p class="ql-block">母亲兄弟姊妹七人,她排行老二,哥哥老早去省城学艺,弟妹年幼无力帮衬,她个子矮锅台高,时常拉把凳子垫脚下,踮着脚尖给全家做饭,给弟弟剃头妹妹剪发。虽然不能上学,却全力支持弟妹读书,早早学会了针线活,为父母分忧,真可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成婚出嫁后,母亲从锅台到井台,从鸡舍到田畦,整天穿梭于农田、家务中,上服侍年迈的祖母,下照顾未成年的小叔,全力协助多病的公婆操持家务,经常披星戴月相夫深沟开荒,不顾劳作之累,常年夜点油灯织布纺线到深夜,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这样不知疲倦的整天忙个不停。</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小叔姨舅成婚论嫁,婚房铺盖结婚嫁妆,全靠她主力操办赶制精品。由于长期如此,致母亲中年眼疾严重,不得不手术治疗,也由此过早的落下一身疾病。现在,老家还保存着母亲生前做针线活的原始工具和针线包,这是母亲的岁月之痕,更是我家的传家宝。母亲思想先进,勤劳向上,不但是料理家务的能手,还是田间劳动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她都是埋头苦干的好劳力,她下地干活参加生产队劳动从不偷懒。除草锄地队上免检,割麦开行领头在先,挖土拉粪不负男子汉,村上多次评选她为先进生产者,1956年参加了县第一届劳模表彰大会,当时交通不发达,村上派差让她骑上毛驴挂上红花赴县开会,由于长期积劳,开会期间得了病,但能成为全县劳模,全村人庆贺,全家人荣耀。她常给子女讲:给集体干活,就是给自家干活,得实实恰恰,地里才能多打粮,交了公粮才能给家里多分粮。母亲没有闪光的语言,可这淳朴的话语,我们铭刻于心。笔行这里,我又突然想起母亲勤劳不惜身,得病保密那件伤心事儿。</p><p class="ql-block">那是1980年秋天,母亲得了严重的痢疾病,可她默不作声,该干啥照干啥,等我的父亲发觉时,她身体已瘦了一大圈,镇医院看了几次仍不见效,父亲要写信给我说实情,她坚决不让,唯恐儿子分心影响部队工作,只提出领她去照相馆照个相,以免不测时儿子见不到遗像,后来二舅从民间找到个偏方,才免不幸。还有次年夏,我们老家号召农村旱塬搞甘露工程,让家家户户自建水泥窖收集雨水,父亲见吊土太费力,打算等大儿探亲或小儿外出学艺冬季回家再搞,母亲说她行,宁让父亲动工,就这样,父亲在下面挖土,母亲在上面吃力的吊土,按时超高标准建成了能盛500多担全巷道最大的水泥窖,不但满足了自家的人蓄用水,还让水窖小的人家分享用。回忆母亲昔日这些感人的义举,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我被这种再苦再累再难都不退缩的要强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所折服。</p><p class="ql-block">母亲热爱生活,时常把院落收拾的干净整洁,连屋外的泥土窗台也抹的一尘不染,房前屋后养花种草,什么指甲花、烧汤花、对联花、大丽花、一串红,各种颜色的秋菊花等等,至今这些花名我还能耳熟能详,从春到秋我家生机盎然,有心的老人时常领上媳妇、娃伙到我家鉴赏学样板。母亲虽然去世20年了,当年栽种的花卉至今有的久开不衰,这是她老人家给我们后代留下的美好印记。母亲热情好客乐助邻里,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她一辈子勤俭节约,克己厚人,解放初家里很穷,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偶尔有点好吃的,总是先让祖母公婆享用。大生产时家里细粮也不够,吃顿白面条,也是先给我父捞干的,再给娃娃舀稠的,最后背着家人用热面汤给她泡“麦饭”,从来都是顾老顾小不顾自己。只要家里来客人,她舍得拿出一切最好的东西招待,来人都能被她的热心所打动。曾记得1969年夏天天刚黑的一个晚上,我父在大炼钢铁年代结识的一位远方好友,我喊叶叔叔,从河边给生产队拉煤路过我们村庄,找到我家与我父叙个旧,并给一行10多人讨水喝、歇个脚,母亲见状借来白面,宁让行人吃饭,行人见当年光景不好,临别时要留点钱和粮票,母亲一口回绝,笑送出门,时隔不久,叶叔叔代表行人写来了情深意长的感谢信。雨天闲暇,母亲常帮巷道里特困家庭和孤寡老人缝鞋订扣补衣裳。年节蒸花馍,母亲更是大忙人,帮东家、西家叫,西家忙、东家等,自家的年馍老是拖到最后蒸。巷道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母亲便是大家公认的“灶长”,她做得一手好饭,馍馍蒸得精致,面条擀得劲道,菜炒的喷香,这是妈妈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忙完几天大事,主家过意不去,总要弄几个小菜喝几杯酒,母亲豁达开朗,不论贫富,一视同仁,与每人都要抿几蛊,拉家常说笑话,以敬重主家热闹气氛,博得满堂喝彩。</p><p class="ql-block">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农家日子苦尽甘来,正当儿女们给老人尽孝之时,母亲却因病突然倒下了……1998年春,我任步兵团政委,部队正值紧张训练,团长外出学习,我作为主官只能军政一把抓,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接到弟妹发来的加急电报,“母病危,在县医院抢救。”简单的九个字,一下子揪紧了我的心,我懵了,脑子一片空白,回与不回,一时难倒了我这个从军20多年的老兵。不回,可能留下终生遗憾,回吧,一两千号官兵训练管理放心不下,加之,又赶上师长带工作组考核部队训练,到底怎么办?正在我坐立不安举棋不定时,王师长知道情况后便亲和地对我说:“部队考核只剩一天,你们副团长副政委组织应考就行了,我电话和师里几位领导商量过了,给你半个月假,赶快回去看母亲。”师首长的关怀我心存感激,随即动身,途径西安又紧急联系带了个省人民医院的专家急奔老家医院,经抢救,母亲脱离了危险。但这场“脑血栓”病,使利索能干的母亲生活难以自理,鉴于农村条件差,我决定把老母亲带到部队,和我们一起生活,老家弟妹农闲也可抽空来队看望双亲,照顾母亲以尽孝道。 可她这场大病之后,已食不甘味,衣不讲究,体力不支不愿出游,不管子女们怎样呵护孝道,七年后病魔还是夺走了她的生命。2005年母亲和我们永别了,终年69岁。</p><p class="ql-block">母亲这一走,解脱了病痛,却给儿女们带来了无尽的哀思。她从幼小忙碌直到62岁突发疾病,每天不停的干活操心,我从军38年她来过四次部队,每次都非专心休闲,第一次是1979年来队,眼疾手术后,急着回家“夏管”;第二次是1989年让她来部队过春节,她一到,见儿子带部队忙不着家,儿媳随军时间不长,教书上班紧张顾不上理家,小孙子上幼儿园穿着一般,从来部队的第一天起,整理衣柜,拆洗被褥,给小孙孙制作新棉衣棉裤,又把我们全家人的棉衣棉裤常磨易脏的领口袖口和裤边,用同颜色的新布统统缝包一遍,直忙到返回上火车;第三次是1995年我准备给来队近一月的父亲过个60大寿,宁把她从老家叫来一起过,她一到部队就责怪我不省事,耽误她老家一摊子事;最后一次就是得病之后我领她到部队。这七年她在病痛中度过,谈不上享福,如今走了,我作为长子怎能不痛心疾首,愧疚遗憾?母亲走了,我愧疚此生陪母亲太少,遗憾没陪母亲多看几场戏。</p><p class="ql-block">入伍前,我高中毕业连着上“抽黄”工地领了一年民工,第二年就参军了。母亲尽管来过几次部队,每次我都因工作忙,陪她屈指可数。她有了病最后一次来部队,大部分时间也是爱人和孩子服侍母亲。曾想起母亲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她爱看秦腔戏,每次看戏都喜欢和懂戏有文化的人挨,听其解释戏的内容,并用领略到戏里道出的哲理教育子女。</p><p class="ql-block">父亲是个戏迷,通过戏本认识了好多常用字,农村过庙会演戏,是母亲最好的翻译官。当年由于农村条件差,看专业剧团的戏少之又少。1978年底我任司务长、排长时,我们部队从河西走廊开赴兰州焦家湾执行为期两年的国防施工任务,翌年夏天,经上级同意,我让正在探家的同乡战友领母亲来部队做眼疾手术,游完五泉山、白塔山公园后,冒着大雨趁机带母亲在兰州大剧院看了场秦腔大戏《游西湖》,从此再也没陪母亲看过戏。今天文化市场大发展,每看一场戏,都后悔自己当初不懂事,没能忙里偷闲兼顾母亲看戏的愿望,我默语自责,对不起,母亲!这是我今生抹不去的遗憾。</p><p class="ql-block">母亲走了,我愧疚此生让母亲喝的酒太少,遗憾没趁早给母亲买些好酒。曾想起母亲爱喝点白酒,这个嗜好源自于她的娘家,我的外家居住镇边,每逢有集总会亲戚来访,家里当然摆酒待客,而母亲又是招待客人的主角,饭后将剩酒抿一点,久而久之,由年小好奇到爱喝想喝,慢慢有了点喝白酒的瘾。母亲得病前,家里条件还一般,也不常有酒,只是招待客人和在巷院中帮别人过红白喜事时喝上几杯,且不是好酒。我后悔当初没给老家备些酒,给母亲买些好酒,以致于大病之后我给她买来五粮液等名酒,她也喝之无味不爱喝。“子欲孝而亲不在”,母亲走了,我暗自后悔,如今有时喝点高档酒,悄悄给母亲遗像前献两杯,低语自责,对不起,母亲!这也是我今生抹不去的遗憾。</p><p class="ql-block">母亲走了,我愧疚此生领母亲旅游太少,更遗憾答应母亲去北京看天安门的承诺没有兑现。记得有一次我拉着母亲的手说:“妈,你为我们操碎了心,我领你看看大海散散心。”母亲微笑摇摇头对我说:“看大海就不用了,我想去趟北京,看看天安门,在毛主席像前照张相,再到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一下他老人家的遗容,就没啥遗憾了。”岂不知这个愿望化成了泡影。</p><p class="ql-block">其实,母亲生前是有机会去的,那是1986年2月,我在解放军炮兵学院上学,地点是张家口宣化区,离北京很近,计划利用7月份毕业趁回部队在北京中转之机,等父母和妻儿到北京一游,寒假到家我把想法告诉母亲时,她回复:“娃,这个想法好,既利用了时间,又省些路费钱,但我不去,你媳妇在外村教学,本想我跟上看孙子,但家里离不开,是你岳母在学校帮咱家带娃,这次她去,以后我去”。看,我的母亲就是这样深明大义,忘我利人。这个美德,我们将永远传承。谁料,回部队后我担任了营教导员,此后相继任师机关科长、步兵团政委,职务越高,责任越大,担子越重,不要说旅游,就正常的探亲假也难以保证。后来在旅里当政委有又几次机会,但母亲的病体已无法远行。2005年在母亲灵前,我为没能兑现对母亲的承诺捶胸扽足嚎啕大哭,悔情难抑泪湿衣衫。我好后悔,后悔。时间荏苒,岁月如梭。在母亲去世三周年之际,我面对坟头三叩九拜,豪语自责,对不起,母亲!这更是我一生抹不去的遗憾。别了墓地,恍惚间,我仿佛听见母亲呼唤我的小名,可惜,再也不可能了……今年是母亲离世20周年,在清明节、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仰望天空,俯瞰大地,母亲啊!如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儿子,让此生的遗憾,化作来生的彩虹,忠孝两全,让母亲成为最幸福的人。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党进锋,陕西省合阳县人,1957年9月出生,1976年1月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政治系毕业。曾任战士、排长、团政治处干事、组织股长、营教导员、师政治部秘书科长、直工科长、步兵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等职,2013年1月在旅政委岗位退休,大校军衔。从军三十余载,长期从事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余篇。喜爱乒乓球运动,现为军区一号院乒协副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