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漫记(二)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0日,跟随驴窝户外<b>[福来福往,自由自在]</b> 福建行,第四天,平潭。</p><p class="ql-block"> 今天继续游览平潭景点,下午前往霞浦。</p><p class="ql-block"> <b>第五站:龙王头日出——破晓时分的生命礼赞</b></p><p class="ql-block"> 平潭龙王头沙滩的日出,是一场天地共舞的视觉盛宴。凌晨四时五十分,天幕尚笼着一层薄纱般的灰蓝,海天交界处已泛起鱼肚白。海风裹挟着咸涩气息拂过面颊,远处礁石轮廓在朦胧中若隐若现 。</p><p class="ql-block"> 倏忽间,天际裂开一道金红缝隙,霞光如绸缎般自海平面漫卷开来。海面仿佛被点燃,粼粼波光与天际的绯红交融,浪尖跃动的光斑如碎金洒落。沙滩在晨光中苏醒,细腻如银的沙粒泛着微光,潮水退去的滩涂倒映着天光云影,水天界限模糊成一片流金碎玉。摄影者们架起长枪短炮,定格这“海上生明月”的磅礴瞬间 。</p><p class="ql-block"> 当朝阳完全跃出海面,金辉铺满九点五公里长的金色海岸,浪涛裹挟着细沙轻吻脚踝,仿佛大海以最温柔的方式拥抱着新生的晨曦 。待那轮红日挣脱海平线的刹那,万丈金芒倾泻而下,将整片海域镀成流动的金箔。云层被染作橙紫,与金红朝阳构成磅礴的渐变画卷,远处的渔船、近处的白帆皆化作剪影,与翻涌的浪花共构诗意 。 </p><p class="ql-block"> 这场持续约半小时的日出盛典,既是自然伟力的震撼呈现,亦是人间烟火与天地壮美的奇妙共鸣。</p> <p class="ql-block"><b> 第六站:仙人井——海蚀地貌的洪荒史诗</b></p><p class="ql-block"> 踏入仙人井景区,47米深的天然海蚀竖井令人屏息。井壁嶙峋的岩层记录着百万年海浪雕刻的痕迹,底部双洞涌进的潮水轰鸣如雷,与井口盘旋的海鸥鸣叫形成奇妙的和弦。攀上仙人峰的"仙人阶",俯瞰井底白浪翻涌,恍若置身龙宫门前。"十八学士石"在风雨中若隐若现,那些沉没的青春化作礁石,默默守护着这片海域的传说 。最惊艳的是"金观音"岩壁,正午阳光穿透云隙的瞬间,石观音周身流转鎏金光晕,让人恍惚见到了《中国国家地理》镜头里的神性时刻 。</p> <p class="ql-block"><b> 第七站:平潭公铁大桥——天堑之上的未来之桥</b></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站,平潭跨海公铁大桥,世界最长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如长虹卧波,16.34公里的跨海段创下世界最长公铁两用桥纪录,大桥上层的公路是6车道高速公路,时速100km/h,下层的双线铁路时速为200km/h。大桥起点为福州市长乐区松下镇,途经人屿岛、长屿岛、小练岛、大练岛,终点为平潭县苏澳收费站。全桥钢结构用量124万吨,混凝土用量294万方,其用钢量和混凝土总方量均是世界桥梁之最。另外其施工难度也被桥梁界公认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桥梁,堪称“超级桥梁工程”。站在观景台眺望,双层桥体在碧海蓝天间划出遒劲的弧线,行走在观景台上,古老的石厝村落与人类工程的伟力在此碰撞,大桥与古厝、渔港同框形成独特美学。这座承载着两岸通途梦想的大桥,让"跨海握手"不再是童话,此时我听见了海峡的心跳" 。</p> <p class="ql-block"><b> 后记:海岛叙事中的永恒诗篇</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前往宁德霞浦时,暮色渐浓途经霞浦下青山,滩涂在夕阳余晖中泛起金边,渔船剪影勾勒出梦幻光影,潮声与快门声交织成海岛夜曲。此行以地质奇观启程,以跨海工程收官,平潭与霞浦用山海对话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span></p><p class="ql-block"> 两日的跋涉,从猴研岛的望乡石到练岛的通天桥,平潭用它的山海经纬编织出一部立体史诗。这里既有地质运动的洪荒之力,又有人文温度的细腻肌理;既有千年渔村的集体记忆,又有面向未来的宏大叙事。当我在沙滩拾起一枚贝壳,忽然懂得:所谓"诗与远方",不过是把平凡日子过成海浪般起承转合的艺术。而平潭,正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韵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