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粪

西岸老雄

<p class="ql-block">民谣:郭杜镇,拾牛粪,拾了牛粪打搅团,先给他舅舀一碗。说的是牛粪晒干后烧锅火力持续而稳定,最适合打搅团。当然也说明郭杜镇街上牛粪很多,容易捡拾。</p><p class="ql-block">粪,本意为清除污物,后引申为污物,排泄物,现专指人及动物粪便。</p><p class="ql-block">人及动物粪便当然是污物,臭烘烘,从来连文字都不想描述的脏东西,不管任何地方任何人都会尽量躲避,唯恐沾染。但现在人所不知道的是,过去年代,人们不但不躲粪,还见了就跟宝贝一样的稀罕,而拾粪几乎是一个人人都做过的营生。</p><p class="ql-block">往昔的岁月里,粪,在庄稼人的心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个在现代社会中或许已被遗忘的词汇,曾是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视为比金子还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了乡间小路,村里那些勤快的人拿着长把小铲,挎着担笼走出村外,村外的官道有半夜即起的车马过往,路上就有了马粪牛屎。生产队上工前。若是运气好拾了一担笼粪,这天的情绪便犹如捡到了金元宝一样,满足极了。</p><p class="ql-block">那时种庄稼,没有化肥,要得庄稼长得好。就必须多施肥,但肥源有限,因此拾马粪牛粪即是给予庄稼最好的养料。</p><p class="ql-block">庄稼人视粪为粮食,过去村里的土墙上多用石灰写成的大幅标语:“猪多,肥多,肥多,粮多”,“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因此,在庄稼人眼里,有多少粪,就有多少粮食。</p><p class="ql-block">村里西门外独户居住的生富叔就是这样的庄稼人,一次放工回来,路上有一堆马粪,别的人因为没有东西拿就放弃了,生富叔却直接卸下头上戴的草帽,把马粪装进草帽带了回来。</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一个人正在地里干活,忽然想大便,但考虑若是在自家地里大便,虽然肥了庄稼,但却也会踩了松软的地,影响庄稼生长,于是就蹲在路上把屎拉进自家地里。虽然是笑话,但却实实在在是人们爱惜庄稼的真实反映。</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初,我已经在城里上学了,但村里给每家每户下了交一架子车粪的任务,于是星期天回家跟大妹拉了个架子车沿着西万公路边走边拾粪,一直走到城里,终于拾满了一车粪。</p><p class="ql-block">现在人可能觉得奇怪,城里那来的粪呢?其实在那个年代,运输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即使钟楼下也常常有马车牛车在转圈。中午,乡里进城拉粪的车把式,往往把牛马带车往同盛祥泡馍馆门前的槐树上一栓,进泡馍馆吃一顿,是人生最大的满足。这样,通常同盛祥门前粪最多。后来,因了卫生原因,规定拉大粪的马车牛车白天不能进入城中,即城墙以内,只能在晚上七点以后和早上七点以前在城里拉运。</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拾粪的场景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代人更是不知拾粪为何物。那些关于拾粪和拾粪的故事,已经如同那曾经的袅袅炊烟,被风吹散,飘到了遥远的过去,再也看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2025.4.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