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半韵—个园

白桦树

<p class="ql-block">  个园起源于明代,清代扬州盐商黄至筠以六百万两白银精心扩建,使其成为私家园林的典范。此园以竹文化与四季假山著称,位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占地2.3公顷,由住宅区、四季假山景区和万竹园三部分构成。四季假山独具匠心,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营造春夏秋冬之景,堪称古典园林叠石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个园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寿芝园初现,为扬州盐商马曰倌兄弟的街南书屋。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盐业总商黄至筠购入此园,历经二十年扩建,耗资六百万两白银,将园林面积拓展至2.3公顷。虽在咸丰年间历经战乱,但主体建筑得以幸存,后经多次转手与修缮,于1982年正式对外开放,重现昔日辉煌。</p> <p class="ql-block">  “个”字园名源于竹叶形态,蕴含“天时·地利·人和”的哲学意境。清代诗人袁枚诗句“月映竹成千个字”生动诠释了其造园之妙。1992年,个园被人民日报列入中国四大名园,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罗哲文亲题匾额,确认其崇高地位。园内清颂堂、汉学堂等建筑融合徽派三雕技艺,现存清代楠木厅为扬州民居孤品,彰显独特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个园主人黄至筠,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著名两淮盐商首总,字韵芬,号个园。他不仅是富甲一方的红顶商人(正二品盐运使),更是一位精通书画艺术的儒商。他建造的个园以万竿翠竹与四季假山闻名,位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黄至筠原籍浙江仁和(今杭州),出生于河北赵州官宦之家,其父黄凝曾任知府。家道中落后,19岁的黄至筠凭借父亲故交直隶总督梁肯堂的引荐,展现商业才能,被任命为两淮盐商首总,从而奠定了盐业帝国的基础。黄至筠在园林建设中融入“积善传家”理念,正厅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体现了他的价值观。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至筠去世后,园林历经多位业主,至20世纪20年代仍保持完整格局。</p> <p class="ql-block"> 暮春的扬州,细雨如丝,青石板路上泛着微光。2025年4月26日清晨踏入个园朱红色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眼前豁然展开的不仅是江南园林的精致画卷,更是一场与自然、历史对话的心灵之旅。</p><p class="ql-block"> 个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四季假山”的匠心独运。可谓:一园分四季,石中有乾坤。春山:入门处的笋石参差林立,点缀几株翠竹,恍若春雨后破土的新芽。石间一株老紫藤蜿蜒而上,藤花虽谢,枯枝却似在低语“春归有期”。</p><p class="ql-block"> 夏山:绕过回廊,太湖石堆叠的夏山苍润如云。池中睡莲半敛,石洞幽深,一汪碧水倒映着玲珑的亭阁。驻足片刻,竟觉凉意沁肤,耳畔似有蝉鸣隐隐。</p><p class="ql-block"> 秋山:黄石山体雄浑峻峭,枫树如火,石径斜插云霄。立于山顶“住秋阁”远眺,整座园林尽收眼底,恍惚间竟有“一览众山小”的豪气。</p><p class="ql-block"> 冬山:宣石积雪未消般的莹白,墙角一株老梅虬枝如铁。透过墙上的漏窗,竟能窥见春山的笋石——冬去春来,原来只在一窗之隔。</p><p class="ql-block"> 四时之景浓缩于一园,非但毫无违和,反因造园者的巧思,让游人在移步换景中触摸到时间的轮回。石不言,而四季流转;园不语,而天地共生。</p><p class="ql-block"> 个园以竹闻名,园主黄至筠取“竹”字半形为“个”,园中植竹万竿,品种逾六十。可谓“一年藏四季,竹影映千年”。</p><p class="ql-block"> 竹影婆娑处,个中见精神。漫步竹林小径,凤尾竹摇曳生姿,罗汉竹斑驳如画,金镶玉竹碧杆镶金,每一株都是自然的诗行。细雨轻敲竹叶,沙沙声与檐角铜铃的清响交织,恍若古琴曲《幽兰》在耳畔流淌。</p><p class="ql-block"> 竹是君子,亦是知音。想来当年盐商巨贾黄至筠,在富甲一方之际,仍以竹明志:虚怀若骨,坚韧而立。千竿翠竹,何尝不是一座园林的风骨?</p><p class="ql-block"> 个园之美,不止于山水草木。其建筑之韵尽在其中:抱山楼如巨龙横卧,连接夏秋两山;丛书楼藏书万卷,墨香犹存;清漪亭畔一池锦鲤,与匾额上“壶天自春”四字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 个园细节之妙深入个中:花窗纹样暗藏“福寿”吉祥,铺地鹅卵石拼出“鹤鹿同春”,就连墙角青苔也似被匠人精心修剪,处处可见“雅致”二字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这座园林,是盐商财富的见证,更是士大夫精神的寄托。黄至筠以商贾之身,斥巨资二十年营建此园,或许正是为在铜臭中辟一方净土,让灵魂栖居于诗画之间。</p><p class="ql-block"> 暮色渐起,雨歇云开。回首个园,黛瓦白墙已染上一层金晖。忽然惊觉:这座园林何尝不是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它用假山垒起山河,以方寸容纳天地;它让商人在财富中寻得风雅,让文人在出世与入世间找到平衡。而今人穿梭其中,所求的或许不止是风景,更是对“诗意栖居”的千年追问。</p><p class="ql-block"> 离去时,门扉轻掩,竹影依旧婆娑。个园不语,却已将四季春秋、人间清欢,悄然刻入每个过客的心间。</p><p class="ql-block"> 若说苏州园林是水墨长卷,扬州个园便是一本哲学之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风雅,从不在远离烟火之处,而在红尘中筑一座桥,让物质与精神、世俗与超脱,在此温柔相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