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末夏初,天朗气爽,与同事相约轻装黄永古道行。这条古道起于宁溪岭跟经半山至半山岭头到富山乡政府所在地马安山,下行至决要,终于黄岩与永嘉二号界牌的沿岩路廊。全程宽窄不一,宽者二三米,狭近米许,就地取材,垒石为路,连村串乡,连接黄永,与省道媲美,我们的行走的是岭跟至半山岭头段。</p> <p class="ql-block">我们停车转过曾经是富山二级电站的泥炭研究所,那棵盘绕的古樟依然枝繁叶茂地屹立在小桥的那一头,宽广的树荫下就是起于岭很的黄永古道。可是,这里,已经没有了童年记忆里的历史味了,鹅卵石加上水泥的滋润,让古道这张老脸有了现代的质感,历史的陈旧终于拗不过流行的节奏,两边的石头房子也早已换了新装。穿过岭根,继续上行,古道逐渐现出真容,只是芳草萋萋,乱石堆积,宽阔的古道仅容一脚踩下。此时,古道两边,田间地头,小红果随处可见,那胖墩墩肉果果亮油油的可爱样子,难道不是很多人的童年味道吗?这些探出矮矮的枝叶间的摘摘公,来一颗,甜甜的汁,香香的味,入口,入心,入情,这些年复一年的摘摘公,不知激励了多少个来来往往的童年的脚步,攀登的艰辛,让童心望而怯步,父母的一句“前面还有好多摘摘公呢”!又重拾信心,重启攀登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随着山势都梯级抬升,旁山依水的古道也渐渐成了坡路,一边是直立的岩壁,几棵坚韧地扎根石缝间的树木,虽然没有参天的雄姿,却也伸张着有爱的枝叶,遮住了洒向古道的骄阳,有了那么一丝凉爽;一边是隆隆的水声,那些蹦腾而下的水,冲击着一块块圆润的石头,时而变成瀑布,虽不足几尺,却也宽窄不一阿挪多姿;时而修成清潭,有圆有方,大小不一,水澈透亮,鱼翔浅底。古道不时地随着山势、水流变换着身段,有修在悬崖而临水,有筑于山间谷地两边凌空,有“一”字而直,有弯弯而成“s”,有缓而平,有急而陡。不管是凿于悬崖还是筑于谷地,古道都有异于别处的古道,凿于悬崖的古道,凌空依水的一边道路边缘,每隔四五米都有一块细长的石头探出路边三四十厘米,有些是插入路基的条石,有些是牛角弯一般的石头,牛角伸出路边,牛头就是路面,而每一块凸出的石头靠近道路的一面虽然被青苔遮盖,却也掩藏不住曾经的光滑,这些凸出的石柱,谓之栏杆过疏,称之扶手过矮。筑于谷地的古道,两边凌空,路面成倒眉毛状,两边稍高中间凹下,路面结实,却不是沉降所致,而路两旁也是有凸出的石头。没有人为遮盖和后期因大水冲毁而修复的古道,台阶前端都有的山间常见的“苦竹”大小的磨痕,圆润光滑,有密有疏,有深有浅,有多有少,多的四五条平排,少的两三支错落,前端深,后头浅,悄悄消失台阶的后部是没有的,并不布满整个台阶的石面。一路上行,断断续续都会出现。这凸出的路边石柱,台阶石面上的划痕,注定这里的古道与别处的古道的不同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继续上行,已是半岭堂,有一幢木结构三层老屋,巍然耸立于道路右侧,飞檐斗拱,石墙平整,颇有气派。走到廊檐下,竟然底下还有一层,在山里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座四层楼房称得上是高楼大厦了,只是人去楼空门上锁。见对面房门打开,一阿婆开门出来,热情邀请我们过去坐坐。在与阿婆的闲聊中得知对面这幢明三层实四层的老房子是“地主”屋,解放前是附近最为富有的一户,靠着古道的便利和营造纸张的技术,可谓富甲一方。又得知现在年轻一代都在外地生活,年老的已经在养老院生活,我们告别老人往前走,一条索桥连接着两条山溪交汇处的一座富有现代特色的房子,这里已经打造成一处造纸研训基地结合着咖啡茶室的休闲娱乐场所,进出口处各有一个研磨,上一次走过这里,这里是一座荒废了的小学名为“半岭堂小学”,两个用来把竹片捣磨成粉的“水碓”还在转动。当时,走近细看,只见上游的水流经过一段“横渠”,制造一个落差,下面有个木制转盘,转盘表面是一道道横向凹槽,水流冲击凹槽长生推力,推动转盘转动,转盘左右两侧的转轴上各有一根木桩,木桩穿过转轴,与转轴牢牢固定在一起,转轴转动,木桩也做圆周运动,这木桩转一圈,两端顶点分别撞击亲密接触捣锥木柄一次,刚接触时压下木柄,抬起木柄另一端的大石锥,接触结束,大石锥突然落下,撞击下面捣臼里的经过石灰腌制的竹片,把竹片捣破成粉,这样循环往复,纸张的原材料“竹粉”捣制成功。竹粉经过筛选,倒进桨池,师傅利用特制的竹帘制作纸片。只见师傅两手捧帘从胸前从前往后落浆池抬起,再从胸前往前后往前出桨池,再次从前往后入桨池拉至原来一半距离时抬至水面前后摇摆二三次,看着帘上凝桨已均匀,抬起,叠纸,取帘,又接下来做下一张纸。那时,默默地看着,心痒,手痒,只是无从下手,也不会让你下手。这些纸张作坊或许就是那幢四层楼的“地主”所有吧?而今,转盘不转,石锥不动,只有流水还在一往深情地抚摸着转盘,石臼边添竹片的工人,还有桨池边的做纸师傅,都早已不见!前有古人,后不再有来者了!在刚才“地主”屋边的阿婆聊天时,它告诉我们,这条古道上都有人力运送山里的苦竹和毛竹留下的划痕,苦竹和毛竹是以前制作“黄告纸”的原材料,现在这里还能看到的纸张,都是福建那边运过来的,只在这里切割加工成为人们祭拜先人时用到的“千张”,早已没有本地“桨池”里做出来的“黄告纸”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