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没有沦陷的幸福

杨坤

<p class="ql-block">  前一段时间和一位老兄聊天,想写一些关于农村生活的文章。写什么呢?写我们村的小人物吧?我想想还是算了,因为现在农村的生活不仅仅温饱问题解决了,而且物质生活的质量也提高了很多。至于精神生活咋样?我也不知道目前他们幸福不幸福,我想只要温饱不是问题,那么精神上能有什么问题呢?我小时的追求不就是能吃饱穿暖吗?小时候平常能吃一个白面馒头都回味好几天 ,至于一顿饺子?那感觉像过年一样的幸福。然而现在?白面馒头?没有一两盘菜?不看着手机视频,都难以下咽。如果现在我再抱怨说我不幸福?不是矫情,而是“作死”的“作”。所以说我还是不写我们村的小人物了。</p><p class="ql-block">​ 正好春节期间,看到了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本书。随便翻了一下,因为他写的内容,我大多不感兴趣,我不想深入了解农村,比如宗族、村与村之间的矛盾、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等等。我只是想写一些轻松的话题。那么深入干嘛?我又改变不了农村,也没有提出更好的农村发展建议。我相信历史一直在进步,而农村也一定在发展,只是快与慢的问题。那么我就慢慢的耐心等待,我永远做一个旁观者,不希望置身其中,因为我想过一个简简单单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的开篇《谁人故乡不沦陷》。作者因作家夏多布里昂笔下的“忘不见故乡,忘不见童年”的伤感,引发自己失去故土家园而独有的、刻骨铭心的疼痛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我想有“失去故土家园刻骨铭心的疼痛”人,一定是一个深情的人。是一个热恋故土和爱家园的人,也是一个怀旧的人,也是一个感恩的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人。不然一个薄情寡义之人!他们对同类都没有感情、都不知道感恩?如何对身外之物有感情和感恩呢?反之!如果连故土家园都背叛的人?如何又能对身边的人忠诚呢?这样的人只能是“利益至上”的精致利己主义者。</p><p class="ql-block">​ 作者的老房子因为“移民建镇”的风潮彻底淹没,他栖居乡村的信心与骄傲已荡然无存,曾经生养之地变成一片废墟,从此成了一个在心灵上既没有城市又失去了村庄的流浪汉。</p><p class="ql-block">​ 我很幸运,老家的房子不仅仅还存在,而且还很坚固。我也经常抽时间回老家呆几天。我没有作者那“故乡沦陷”的失落感,不仅仅回不去故乡,反而连怀念故乡,回忆乡村生活的点都荡然无存。彻底成了精神上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游子”了。这种精神上没有归宿感,就如一条在大海上漫无目的,四处漂泊的小船;又如在黑夜里,前方没有灯光的行人,那种内心恐惧无助的压迫感,让人窒息!想突破又突破不了,想麻醉自己?又不甘心!可以想象作者是何等的压抑与沮丧?</p><p class="ql-block"> 三代以上生活在城市的人有没有故土家园的概念呢?像我这样从农村走出来,虽然在城里有了房子,户口也是城市户口,可是我总是感觉我是农村人。当然了我所在的城市很小,不能和大都市比。可是我感觉在大都市又能怎么样呢?虽然他们有一种地域优越感。也许我还有这我的局限性与狭隘心理,我总是认为:城市就是一座无形如有很多格子的箱子一样的城堡而已,里面的人都如蚂蚁一样,每天都按部就班的在这个城堡里活动,从这个小格子到另一个小格子。他们没有日出,哪里有旭日东升的朝气蓬勃?没有日落,哪里有落日的无尽乡愁?只能是机械的活着。当然有钱有闲阶级,他们可以醉生梦死,精彩的活着。至于精神上的富足,我真的不知道的。</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和我一样,属于第一代进了城的农村人,是不是还有故土家园,乡愁的概念。反而我的这方面的感受还是很强烈的。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感觉我思绪陈旧或者顽固不化?我每次出差回来,当火车停下来,走出车门的那一刻,心瞬间踏实下来:“又回到家”的感觉,从站台朝出站口走,听着乡音,亲切的氛围迅速包围了,当走出站,在广场看到熟悉的环境,内心有久别还乡的兴奋。这样的心情我想是很多在城市里呆着的人没有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身边的人有没有乡愁?而我呢?虽然经常回老家,然而当看到夕阳西下是时候,内心还是有一种无限的惆怅,家乡就在我身边,我还惆怅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人到中年,还没有放下“功成名就”的功利心,依然是对未来抱有幻想和期待的不甘心吧?</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