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我们一群曾在瑞昌插队的知青、朋友与家属四十来人本计划在三月底来武汉赏樱,但计划没有变化快,攘前挤后,总算在“谷雨时节“的后几天,落实大哥大姐的召集,云集到了武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大哥大姐用多年积累的人脉,请了武汉市旅游协会的黎秘书长为我们安排了精致的食宿行游。七十开外的摄影师老李为我们在主要场合贴身摄影,蹲、跑、弯、举,相机、摄影机并举;身材匀称高挑、性格开朗活泼、口述知识丰富的武昌姑娘小吴全程陪同,让我们对武汉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哥大姐代表我们感谢黎秘书长和导游小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吴导游第一天就在车上对我们说:全国那么多的大城市,能被全国人民接受为“大”这个称号的只有“大上海”与“大武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细细想一想,确实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首古诗“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可以说是串起两座城市的文化基因;上海的外滩与汉口的江滩的建筑天际线、上海的十六铺码头与汉口码头曾经的货殖文明,彰显了曾经同为通商口岸的历史耻辱和留下的被殖民基因;张江的量子纠缠与武汉的光谷一扫曾被殖民的晦气,用自主创新的成果体现着两座城市在新世纪有着共同的创新基因,遥相呼应,心心相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曾在上海黄浦江的江畔和汉口的长江江畔都有过踱足散步,上海的黄浦江两岸早已高楼林立寸土寸金了,而汉口的北岸还待开发,所以感觉上是上海相对精致规整,散步有规律。汉口相对开阔豁达,散步更自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江汉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关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大东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湖一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到武汉的第一天,气候十分适宜,大哥大姐说,老天为了表示欢迎我们的到来,换了一副面容来迎接我们,就在我们到来的前几天连续30℃的高温,把几位也来武汉的老同事热的够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站当然是登黄鹤楼!也许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体会“昔人已乘黄鹤去、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意境吧,那天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登楼后沿着三楼、四楼、五楼的环行走廊行走,环顾武汉三镇的城市风貌,俯瞰脚下的涛涛长江与横跨在长江上的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对毛主席的诗句“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意顿时心领神会。虽然导游和游客都配上了耳麦,但耳边仍能听到讲解员轻轻的温润的甜美的嗓音——关于这座“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前世今生,关于历代文人墨客游历至此时赋诗题词的逸事和墨尽词穷的趣事。在回程的车上回望夕阳下的长江宛如落日洒金。我还看见龟山下很多专业的业余的摄影家们架着长枪短炮正在抢占各自心仪的位置,等着抢拍黄鹤楼的夜景,我也隐隐听见正在过江的高铁车轮在铁轨上嚓嚓的摩擦声,龟山上矗立的广插电视塔的旋转式LEV屏幕广告,化成一段又一段七彩光波四处碾压,波光粼粼,耳目不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的武汉行,文化意识十分强烈的大哥安排了我们参观多个博物馆。导游说,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里是全国必看的三大博物馆之一。确实,以规模之大、历史之久、藏品之多、游客之众对比,上海博物馆是要稍逊一筹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间较紧,只能排队,与挤挤攘攘的观众一起观赏到了两件慕名已久的国宝,一件是“国宝中之国宝”曾侯乙编钟,另一件是“剑中王者”之越王勾践剑,它们与我相隔无数个王朝,却近在咫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凝视宝剑,两千四百年前留下的玄漆暗纹间透着青铜独有的光泽,一束寒光,直刺眼睑,剑脊的菱形暗纹如楚人的反骨,嘲笑着周王朝就要动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注目编钟,犹见二千多年前的楚宫夜宴,乐声恢宏,烛影舞摇;他们的故事卧薪尝胆、逐鹿中原、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被后人化作一句句成语,仿佛就在这青铜编钟的纹饰间回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虽然到过不少全国的名大学,为串联、为合作,但没正式地上过全日制大学,常常为此感到遗憾。所以对最后一天参观武汉大学十分期盼,年轻时对大学的憧憬、中年时对大学的羡慕、老年时对大学的期盼(期盼外孙能考入心仪的大学),都溢于心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入武汉大学正门,听说这只是学校三十多个校门之一,巍峨的牌坊完美地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理念,门楣上的“国立武汉大学”几个楷体字敦厚庄严,使人肃然起敬。旧时汉语的书写顺序是从右向左,而按如今的从左到右的习惯就可读成“学大汉,武立国”,又是一番意境,读来慷慨大气,意味深长,甚是巧妙。牌坊的背面则用小篆书写着“文法理工农医”六个字,反映了武汉大学的学科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来计划要登上“樱你而来,珈倍精彩”的珞珈山顶。参观山顶上武汉大学的百年老建筑。由于怕体力不支,只有一部分朋友参加了登顶活动。大部分的朋友只是陆续参观了位于半山腰的“万林艺术博物馆”。万林艺术博物馆造型独特,就像一块飞来的巨石,里面收藏了超多艺术珍品,大家乘休息之际陆续入内深度浏览,大饱眼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楼的书画展馆布置的特别呈有书香味,那些几百上千年前的艺术品虽然都是复制品。但由于现代复制艺术水平之高,以假乱真,难辨真假,观众同样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整个展馆清净、安详、富有禅意。那自上而下飘逸的彩色布条、随机摆放的编织草莆、空旷的台阶,一起营造出了一种安心读书的静谧氛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武汉大学下水道的窨井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临行之前我们又匆匆去了武汉大学附近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这里原来是鄂军都督府,因主体建筑红砖红瓦,故被称为“红楼”。现为辛亥革命博物院北区,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内有陈列展览:“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鄂军都督府旧址复原陈列”“湖北谘议局史迹陈列”等基本陈列,还有“红楼鸟瞰·名人留踪”专题导览。但正在维修,不对外开放,只能在门口或广场上拍个照表示曾经光临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没入内参观,但丝毫不影响这个纪念馆非凡的历史意义:这里是武昌起义的策源地,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此打响的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虽然黎元洪只是位被士兵从床底下拉出来仓促就任的湖北都督,后又先后二次任中华民国的副总统和临时大总统,但历史就这样无情地掲开了中国从封建皇朝走向共和的序幕!有个电视剧《走向共和》比较祥尽地重现了这一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次五天之行深深感到两城的许多特色是由广大的基层劳动人民撑起来的,百姓的爱好才是城市的爱好。才能成为城市的名片之一。比如说上海的“四大金刚”、武汉的“热干面”,本来都是最底层人民的裹腹之食,被文人们一宣传,一定位,就成了两个城市的美食名片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武汉的长江、上海的黄浦江,浩浩荡荡长流不息,千百年来孕育了沿江的数千万人民。上海开埠早于汉口20年,从李鸿章在上海办江南制造局到张之洞督鄂兴洋务到盛宣怀沪上办新学,那个时代的精英们已经把现代性的觉醒融入到了两座城市的骨血。尤其是张之洞的改革举措深刻塑造了长三角发展格局,催化吴淞开埠、江南制造局改革、铁路网络奠基、金融体系构建。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其创办的自强学堂(武大前身)与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沿江呼应,形成“长江教育走廊”,构筑起中国最早期高等教育矩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武汉与上海这两座万里长江上的两个重要节点正以楚人犀锐的劍气合着浦江深厚的科技底蕴,攀登高峰、不断创新,向着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我们这群七老八十的曾经经历者勇敢地做一颗复兴道路上的铺路石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