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大地之歌

惠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欣赏李树伟散文《节气里的大地之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晨,轻轻推开窗户,立夏已悄然叩响季节的门扉,空气中弥漫着独属于夏天的馥郁芬芳。作为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7 个节气,立夏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开启了夏季的大门,同时也宣告着地质队员们的夏日篇章正式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溯历史的长河,古人对于这一时令的变迁,有着盛大且庄重的仪式。彼时,帝王会亲率百官,身着鲜艳似火的朱红礼服,佩戴温润的赤玉,驾驭着华丽的红车,浩浩荡荡前往南郊,以无比虔诚之心祭拜炎帝与祝融。在他们的心中,满溢着对五谷丰登的殷切祈愿,期望借助神灵的庇佑,让大地慷慨赐予人们丰硕的收成。而在民间,百姓们纷纷效仿这一庄重礼仪。他们挂起红绸,那在微风中飘扬的一抹鲜艳红色,恰似对热情夏天最诚挚的迎接;饮上一杯冰茶,清凉在舌尖缓缓散开,仿佛能驱散即将袭来的暑气;孩童们的手腕上,缠着由五色丝线精心编成的“疰夏绳”,这看似简单的丝线,实则暗合五行相生的天地至理,承载着长辈们对孩子平安度过夏日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我站在阳台极目远眺,往昔在野外进行地质测绘的日日夜夜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在这立夏之日,我们地质队员犹如大地的探索者,遵循着天地的律动,毅然踏上穿越山河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目光,如同精准的探测器,紧紧锁定在地层的脉络与矿脉的走向上。那层层叠叠的地层,恰似大地书写的史书,而矿脉,则是隐藏在书中的神秘宝藏线索。我们仿佛拥有透视的能力,能透过大地坚实的肌肤,洞悉其深处蕴含的无尽生机与丰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次俯身,都是与大地的亲密对话。我们以近乎虔诚的姿态,细致观察地层的纹理、色泽,试图从中解读大地变迁的密码。每一步跋涉,都充满了艰辛与执着。脚下的土地或许崎岖坎坷,或许荆棘密布,但我们从未退缩。我们深知,这一步步的丈量,都是在为这个夏季增添厚重的底蕴,为地质事业的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挥洒着辛勤的汗水,凭借着专业的素养与执着的精神,精心绘制等高线,让大地的起伏在图纸上清晰呈现;精准添加地质点,如同在大地上标注出探索的坐标;详细描述矿脉走向,仿佛为深埋地下的宝藏绘制出精准的地图。我们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着大地的神秘故事,揭开它那层层面纱,探寻深藏其中的奥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中家里的立夏,充满了温馨与独特的韵味。妈妈总会在这一天给我们讲述立夏的民俗和故事,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古人独特的哲学思想。就连妈妈厨房里飘出的味道,也别具一番风味。妈妈巧妙地将赤豆、黄豆、青豆、黑豆、绿豆与白米相拌,以五色对应五行,精心调和阴阳。那一碗碗色彩斑斓的饭食,绝非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像是一种对天地自然的崇高敬意与深情呼应。她精心烹制的乌米饭,每一粒都仿佛藏着岁月的故事。孙膑在狱中靠食用乌树叶糯米团活命的智慧,随着这独特的饭香,代代相传,历久弥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野外忙碌奔波的我们,常常以最为朴素的食材来补充能量。一个馒头,质朴实在,给予我们饱腹感,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两个煮鸡蛋,富含营养,为疲惫的身体注入满满的力量;一捏咸菜丝,咸香开胃,瞬间唤醒因劳累而疲惫的味蕾;再加上一壶清水,简单纯粹却恰到好处。在野外作业的间隙,我们就着广袤的天地山川,享用这些食物,每一口都像是与大地最直接、最虔诚的对话,仿佛能从这质朴的饭食中,汲取到大地源源不断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妈妈曾说,旧时立夏还有一些饶有趣味的习俗。母亲会趁孩童咬蛋时穿其耳洞,她们坚信此日穿耳洞,伤口不易溃烂;若是孩童误坐门槛,则需连坐七道,谓之“以七解厄”。这些略带诙谐的禁忌,虽并无科学依据,却也是古人应对暑热的一种心灵慰藉,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而我们地质队员在酷暑难耐的野外勘探时,也自有一套独特的“避暑经”。清晨,趁着日头尚未炽热,我们攀崖踏岭,在清凉中全身心投入工作;正午时分,骄阳似火,炙烤大地,我们便寻一处荫凉之地,掏出地质包里的馒头和咸菜条,一边吃一边稍作休整,养精蓄锐;日落时分,余晖温柔洒在大地上,我们认真记录一天的工作成果。正如陆游笔下所写“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夏日虽炙热浓烈,但我们懂得在其中寻找温柔的制衡,这也是地质队员心底最质朴的自律与顺应自然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蝼蝈初鸣、蚯蚓松土、王瓜蔓生,这立夏的三候,不仅是自然发出的奇妙信号,更是农事与野外作业的重要提示。那句“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蕴含着劳动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知与总结。而对于我们地质队员来说,观物候、察风云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在细微之处感知自然的脉搏,从风声鸟鸣中解读大地的语言,从云卷云舒里洞察天气的变化,这便是我们以脚步丈量山河的别样诗意。我们在自然的怀抱中,真切感受着它的喜怒哀乐,与之和谐共生,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节气的轮转,从未停歇。人间烟火与地质勘探、地质测绘等工作,在无声中交织成一曲宏大而又温柔的生命交响。立夏词话中,“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吴藕汀的诗句,道尽了对春光的眷恋与对夏日的欣然接纳。当槐荫渐浓、青梅初酸,不妨循着古人的风雅,秤一回体重,斗一次彩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中,让流转千年的夏之密码,在烟火人间继续生根发芽,让我们在岁月的更迭中,深刻感受自然的韵律,铭记生命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如今,我已然退休八年,但野外的生活与工作画面,却时常闯入我的梦境,将我带回那段充满热血与激情的青春岁月。</p>

大地

我们

立夏

地质

节气

队员

夏日

野外

仿佛

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