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黄雪梅</p> <p class="ql-block">“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变得炽热,当夜晚的微风不再带着丝丝凉意,当田间的麦穗在阳光下闪烁着成熟的光芒,我们便知晓,立夏已至。立夏,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开篇之章,它宛如一位充满活力的使者,宣告着春天的落幕,奏响了夏日的激昂序曲。在这万物繁茂、生机勃勃的节气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民俗风情、深厚的养生智慧,以及对农作物生长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立夏的意义:生命的蓬勃进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历书》中的这句记载,精准地诠释了立夏的内涵。立夏,代表着季节的华丽转换,是告别春天,拥抱夏天的重要节点 。此时,太阳黄经达到45度,气温逐渐攀升,日照愈发充足,雷雨也日益频繁。这些气候的变化,为万物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条件,植物们如同听到了生长的号角,开始迅猛地拔节、舒展枝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古老的农耕文明视角来看,立夏意义非凡。它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标志着农作物进入了生长的黄金时期。冬小麦在此时灌浆,努力地将阳光和养分转化为饱满的麦粒;油菜也即将成熟,等待着农民们的收割,为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在这个时节,农民们深知,上半年的收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时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所以“立夏看夏”这句农谚,承载着他们对丰收的殷切期盼和辛勤耕耘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立夏也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寓意。它象征着生命的不断发展和升华,提醒着人们顺应自然规律,积极向上,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在这个热烈的季节里绽放出光彩。就像春天播种的植物,在立夏之后努力生长,我们也应在人生的道路上,抓住机遇,不断成长和进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立夏的民俗:传承千年的节日礼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立夏,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围绕着它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这些习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冠上,散发着迷人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迎夏仪式,庄重而热烈,彰显着人们对夏季的尊重和对丰收的祈愿。在古代,立夏这天,帝王会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京城南郊,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君臣们身着朱色礼服,佩戴朱色玉佩,连马匹和车旗都被装点成朱红色,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表达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仪式感,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更传递了他们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希望通过虔诚的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称人,这一习俗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温情。在立夏当天,人们会在村口或庭院里架起一杆大秤,大人小孩依次被称重。据说,立夏称人可以保佑在夏日里身体健康,不被疾病侵扰。老人增重,儿孙们会满心欢喜,认为这是福气的象征;小孩增重,父母则会无比欣慰,期待孩子茁壮成长。这一习俗,不仅是对健康的美好祝愿,更是邻里之间相互交流、增进感情的温馨时刻,秤砣起落间,称量的是生活的重量,传递的是浓浓的人情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吃蛋,是立夏不可或缺的饮食习俗。“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这句俗语在民间广为流传。鸡蛋,营养丰富,被视为补充体力、增强体质的佳品。在立夏这一天,人们会煮上一锅鸡蛋,有的还会将鸡蛋染上五彩颜色,制成彩蛋,孩子们则会将彩蛋挂在胸前,相互碰撞,看谁的蛋更坚硬,这种充满童趣的活动,为立夏增添了许多欢乐的氛围。除了鸡蛋,还有立夏饭、立夏羹等特色美食。立夏饭,通常由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这五色豆与白粳米混合煮成,寓意着五谷丰登;立夏羹则是用各种时令蔬菜和米粉熬制而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迎接夏天的独特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尝三鲜,也是立夏的重要习俗之一。各地的“三鲜”略有不同,有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之分。地三鲜一般指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包括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则是指螺蛳、河豚、鲥鱼。品尝这些新鲜的食材,不仅能让人们大饱口福,更能感受到大自然在这个季节的慷慨馈赠,体会到“不时不食”的饮食文化精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立夏的诗词:文人墨客的夏日情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立夏,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他们用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诗句,描绘出立夏时节的独特景致和内心的万千情思,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代高骈的这首《山亭夏日》,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将立夏后的夏日风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绿树成荫,浓翠欲滴,夏日的白昼格外漫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塘中,随着水波轻轻摇曳;微风拂过,水晶帘轻轻晃动,满架的蔷薇花散发出阵阵芬芳,让人心旷神怡。诗人通过对夏日景色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沉醉在这美好的夏日时光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童真。梅子的酸味还残留在齿间,芭蕉的翠绿映照在窗纱上,诗人午睡醒来,百无聊赖,看着孩子们在庭院里追逐着柳絮玩耍。诗中的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将立夏时节的慵懒与闲适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而纯真的生活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的这首《客中初夏》,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志向。雨后初晴,四月的天气清新和暖,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格外清晰;此时已不见柳絮随风飘舞,只有葵花向着太阳尽情绽放。诗人以“柳絮”和“葵花”作对比,寓意着自己在复杂的世事中坚守本心,不为外界干扰,始终保持着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展现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立夏诗词,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的生动体现。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立夏的美好,领略他们的情感世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立夏对农作物的影响:生长的黄金契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立夏,对于农作物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它如同一个成长的加速器,开启了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北方,冬小麦正处于灌浆期,这是决定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阶段。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有助于小麦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养分,使麦粒更加饱满。同时,农民们也会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确保小麦能够顺利生长,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时,大麦、豌豆等作物也在茁壮成长,它们在立夏的阳光雨露滋润下,逐渐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南方,水稻插秧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这句农谚充分说明了立夏时节插秧的重要性。此时,气温升高,雨水增多,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民们抢抓农时,将嫩绿的秧苗插入水田,期待着它们在夏日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最终收获沉甸甸的稻谷。除了水稻,立夏也是棉花、玉米、高粱、花生等作物播种和苗期管理的重要时期。这些作物在立夏之后,迅速扎根、发芽、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养分和阳光。农民们会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的田间管理,如中耕锄草、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以确保作物能够健康生长,实现丰收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立夏时节的气候变化也给农作物带来了一些挑战。江南地区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虽然为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但也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和病虫害。小麦抽穗扬花期,若遭遇温暖多阴雨的天气,极易感染赤霉病;南方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条件下,容易引发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快,但降水稀少,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面对这些挑战,农民们会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排水系统,及时防治病虫害,适时灌溉抗旱等,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立夏的养生与理疗:顺应天时的健康之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立夏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天气的变化,人体的生理状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这个时节,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养生和理疗,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立夏后,人体阳气逐渐旺盛,新陈代谢加快,心阳也随之逐渐旺盛。此时,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气、守心神、健脾祛湿。《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是万物生长繁茂的季节,人体也应顺应这种生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以免损伤心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等方式来放松身心,调节情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饮食方面,立夏后应遵循“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适当增加酸性食物的摄入,如山楂、乌梅、柠檬等,有助于收敛心气,增强肝脏功能;减少苦味食物的食用,以免损伤脾胃。同时,要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粗粮、粥食等,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此外,夏季人体流失的水分较多,应适量补充水分和钾元素,可多吃一些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菠菜、海带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起居方面,立夏后昼长夜短,应顺应阳盛阴虚的变化,晚睡早起,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来说,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 - 7点起床较为适宜。由于夜间睡眠时间相对减少,加上白天气温较高,人体容易感到疲劳,因此可以利用午休来补充睡眠,缓解疲劳。午休时间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为宜,过长反而会让人感到困倦、乏力。此外,睡觉时要注意避免贪凉,不要在风口处睡觉,以免着凉受风,引发疾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运动方面,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运动时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在烈日下运动,以免中暑。运动项目可选择一些相对轻松、舒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劳累。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出汗过多导致脱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理疗方面,立夏时节可以适当进行一些中医特色理疗,如针灸、艾灸、拔罐、推拿按摩等,以帮助身体调整气血平衡,增强抵抗力。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帮助身体适应外界的阳气变化;艾灸能够温通经络,散寒止痛,培补元气,对于一些虚寒体质的人尤为适宜;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气和寒气,促进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疲劳;推拿按摩则能够舒筋活血,缓解身体的紧张和疲劳,提高睡眠质量。但在进行理疗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专业的理疗师,根据个人体质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理疗方法,避免盲目跟风和不当操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立夏,这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节气,它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在这万物繁茂的时节里,让我们一同感受立夏的魅力,传承古老的民俗文化,品味优美的诗词意境,关注农作物的生长,遵循养生之道,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迎接夏日的到来,让生命在这个热烈的季节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