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著菩萨 --大乘教派十大菩萨之无著菩萨

路漫漫

无著菩萨<br>--大乘教派十大菩萨之无著菩萨<br><br><br> 无著为婆罗门种姓,出身健驮逻国,自小受完整婆罗门经典教育,但受到佛教影响,于小乘化地部出家为僧 ,修行空观,但一直无法领悟。后得到中印阿逾阇国弥勒的教导,悟入大乘空观 ,成为龙树菩萨之后印度佛教史上重要的论师之一。传统上认为,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从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瑜伽师地论》并传述后世 。但也有人认为,弥勒是中印度一名与弥勒菩萨同名的论师。此外他的作品有《显扬圣教论颂》、《顺中论释义》、《金刚般若经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br>无著菩萨主要的佛学思想,概括在他的《摄大乘论》一书中。该书根据《大乘阿毗达磨经》对唯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明,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诸法的根本,也是生死轮回的主体,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三种性质。能藏,即把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因藏于自身,它保存一切种子,形成宇宙万有的潜在状态,并和宇宙万有的显现状万言书互为因果关系;所藏,指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潜在力的所藏所;执藏,是针对唯识论中的第七识--末那识而说的。阿赖耶识是常恒流转的识,它被末那识所爱执。另外,为了阐明"一切唯识"、"境无识有",他还提出三性说,他认为从认识上看对宇宙万有可分析为三笥,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一种虚妄的丰在,是由于人对外界事物的迷妄而赋与它的名称;依他起性是一种相对的存在,事物本身并非永恒的存在,而是由因级或条件引起的;圆成实性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它最完满、最真实,排除了各种妄执而达到的一种存在。无著为了证得他所单有的一切保证识和三性的理论,还提出了一套修行实践的方法。他主张戒、定、慧三学,勤修"六婆罗蜜"(波罗蜜意为达到彼岸,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把证悟的阶段分为"十地",最后达到"无住处涅盘"的境界。此外,他还证明佛有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和变化身。这些理论进一步发挥和重新组织了前一个时期大乘经典的教理和实践,从而奠定了瑜伽选派的基础。<br>此外,无著的批驳数论、胜论、顺世论、佛教说一切有部和中观派的过程中,在方法论上运用了因明,由于重点是同别人辨别是非,所以采用论议的形式,总括为七因明即论体性、论处所、论所依、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论多所作法。七因明虽然不是无著首创,但是他继承了前人的学说并吸取了正理论的精华,构成了自己的方法论,成为唯识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br>传说无著菩萨在鸡足山修行6年,没得到任何感应和修行的成就相,他自认修行很不成功,于是决定下山。下山途中,看到一个人在用软布摩擦一根铁棒,无著菩萨上前问道:“你在做什么?”那人回答:“我家里没有针,想将铁棒磨成针。”无著菩萨心想:“世间人做这些无聊的事情都这么精进,看来我的修行还不够。”于是返回洞中继续修行。又过了3年,结果连一个吉祥的梦兆也没有,无著菩萨心灰意冷,继而再次下山。途中,他看到一个人在用羽毛抹擦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无著菩萨问他:“你在做什么呢?”那人答道:“我的房子在山下,这座大山太高了,经常遮挡我家的阳光,我想用羽毛把它抹平。” 看到那个人一直在用羽毛抚大山,无著菩萨就想:“世间人做这些劳而无功的事情都这么精进,看来我的修行境界还差很多。”于是再次返回原处,又观修了3年。无著菩萨总共闭关了12年,结果依然连吉祥的梦兆也没有出现,不禁万念俱灰,失望地想:“看来无论如何也要离开了。”便又出关下山。<br>途中,他看到路边有一条下半身腐烂的母狗,腐烂之处长满蛆虫,尽管如此,它还是对无著菩萨狂吠不已。无著菩萨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悲心:“你看它的身体都成这样了,还对我产生这么强烈的嗔恨心。”于是打算清除母狗腐烂之处的蛆虫。他想:用手或其他东西,可能会弄死小虫,狗也受不了,我应当用柔软的舌头来舔。于是,无著菩萨闭上眼睛伸出舌头舔舐(可能睁眼看着毕竟还是有些受不了)。这个时候,母狗忽然不见了,弥勒菩萨出现在了眼前。于是,无著菩萨将弥勒菩萨扛在右肩,并来到城里的集市上。他问人们:“我的肩上有什么?”众人纷纷回答:“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位业障稍轻的老妇人说:“你肩上有一具腐烂的母狗尸体。”此时无著菩萨才知道,只有相续当中产生悲心之后,才能见到本尊。从那以后,无著菩萨与弥勒菩萨的心变成无二无别。于是,弥勒菩萨把无著带到天界,传授给他许多崇高的教法。<br>印度后期的大乘佛学主要有两大流派,龙树、提婆将“中观”理论发扬光大,此后的无著、世亲兄弟让“唯识”思想大方异彩。<br> <br><br><br> 2024年1月20日星期六<br> 于斌园<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