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洵文:品父子才情与贤吏风范

月牙儿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5日晨记一一读苏洵文:品父子才情与贤吏风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读《古文观止》里苏洵的文章,真的太有意思了。以前读书就知道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有苏轼和苏辙,他们仨是父子!一家出了三个大文豪,这也太牛了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让我惊讶的是,苏洵27岁才开始努力读书。可能因为他知道自己起步晚,所以在教育孩子上特别用心。他给两个儿子取的名字都很有讲究,还专门写了篇《名二子说》来解释为啥这么取。“轼”是古代车上供手扶的横木,看起来好像没那么重要,但少了它车就不完整了。苏洵是想让苏轼就算处在显眼的位置,也要懂得收敛,别太爱出风头。毕竟苏轼性格外向,苏洵怕他在外面说话太直,不懂得藏锋芒。“辙”是车轮印,车的功过祸福都和车辙没啥关系,车辙既能躲开灾祸,也不抢功劳,平平安安过日子。苏辙性格沉稳,确实让人很放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苏洵教育孩子还有个好办法,就是经常和两个儿子一起写同题作文,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怪不得《六国论》有的版本作者是苏辙,有的是苏轼,还有的是苏洵呢,原来是他们父子三人从不同角度讨论交流,一起提高写作水平。后来苏轼名气更大,看来苏洵真的很会教孩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读的是苏洵的《张益州画像记》,他把古代好官的样子写得特别生动,很多治理的方法都值得我们思考。文章开篇四字之言,就让人感觉到蜀地因谣言骚乱,人心惶惶,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张益州临危从容受命,到任后“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一句“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来安定民心。他没有急着用武力解决问题,而是用宽厚温和的政策安抚大家,能看出来他特别冷静,有远见。“不用一兵一卒,以柔克刚”,这种治理智慧真的很厉害。他能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尊重老百姓,所以才得到了大家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吴调侯和吴楚才两兄弟评价苏洵这篇文章,说“前叙事,后议记。叙事古劲,而议记许多幹旋回护,尤高”,说得真的很对。苏洵还借张方平的口说“民无常性,惟上所待”。要是统治者把老百姓当盗贼,那肯定没好结果。他主张“约之以礼,驱之以法”,真的是很爱护蜀地的百姓,也难怪蜀地的人要给他画像留念,留下“公归京师,公像在堂”的佳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