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课堂观察 | 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发展”——一节数学课的课堂观察</p><p class="ql-block">走进一年级的数学课堂,按陈大伟老师“观课议课”理念要求,提前8分钟到达教室,和学生交流,选择中间靠后的位置落座,进入观课状态。从课前的融入,到课中观察,最后到课后复盘和思考,整个过程享受着课堂带来的乐趣和师生的融洽和谐。</p><p class="ql-block"> 01充分感受学生的热情与活力的课前融入</p><p class="ql-block">刚走进教室,被学生的热情所包围,他们纷纷投来欢迎的目光和响亮的问候语,欢迎观课的老师到达。我坐定后,身后突然传来嘈杂声,回头看来,与我同行观课的萌萌老师被至少10名学生包围着,拥抱、欢呼、笑声,他们争先恐后地往前涌,老师一遍遍表达感谢。事后,了解为何学生如此热情地围着萌萌老师,原来是老师两周的代课,已和学生建立了融洽关系和深入交往的情感。与此同时,也有多位学生走到我的跟前,亲切交流,“嘘寒问暖”,争相与我合影,我也被他们的这份纯真和热情所感染。学生的热情好客不是偶然。自建校以来,一天四次学生的上放学时段,校门口值班的老师、保安师傅都在与其打手势,互相问候。无形中培养着学生的善表达、懂感恩、讲礼貌的好习惯,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课前,学生拥有充分的正性情绪,期待与老师一同走进数学课堂,探索数学奥秘。</p><p class="ql-block">02看得见的教与学的课堂</p><p class="ql-block">1.聚焦“问题解决”的双重关联</p><p class="ql-block">一是目标定位清晰。本课以“复习减法计算方法”为起点,衔接“用连减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旧知铺垫—新知建构—应用迁移”的逻辑链条。例如,通过复习“35-7”的三种计算方法(拆小数平10法、大数借10法、拆大数分10法),为后续“26-8-8-8”的连减运算奠定方法基础。</p><p class="ql-block">二是生活情境融入。以“26个橘子每8个装一袋”的问题情境切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符合低年级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理解“装满”“剩余”等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p><p class="ql-block">2.多维方法建构与思维可视化一是多元表征促进理解。</p><p class="ql-block">通过“摆小棒(操作表征)→圈一圈(图形表征)→列算式(符号表征)”的递进式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问题情境→数学模型”的转化思维。例如,摆小棒时学生将26拆分为“2个十和6个一”,通过分拆、组合直观理解连减过程;圈一圈时明确“8个一组”的分组逻辑,为算式链(26→18→10→2)提供视觉支撑。</p><p class="ql-block">二是学生主体地位凸显。教师多次通过“谁来分享你的方法”“同桌交流讨论”等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如学生提出“点数法”“拆组法”,教师及时总结并命名“算式链”,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课堂中“开火车”游戏的设计,通过即时反馈检验学习效果,增强参与感。</p><p class="ql-block">3.习惯培养与思维严谨性</p><p class="ql-block">一是学习习惯渗透。在摆小棒后要求“放到桌子左上角”、圈一圈时强调“用标记法提高正确率”,体现对学习习惯的关注;在列算式时提醒“写单位”“补答句”,强化数学表达的规范性。</p><p class="ql-block">二是思维严谨性训练。通过“想加算减”验证连减结果(2+8+8+8=26),引导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渗透“逆向思维”和“检验意识”,这对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03值得探讨的教学细节</p><p class="ql-block">1.方法总结的结构化不足。</p><p class="ql-block">复习“35-7”的三种减法方法时,学生分别描述计算过程(如“拆小数平10”“大数借10”),但教师未对三种方法进行对比总结(如适用场景、思维本质),可能导致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停留在操作层面,缺乏整体认知。是否可以用表格或思维导图梳理三种方法的异同(如“拆小数”适用于减数较小的情况,“借10法”强调退位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p><p class="ql-block">2.从“方法多样化”到“方法优化”的引导缺失。</p><p class="ql-block">在解决“26个橘子装袋”问题时,学生呈现了摆小棒、圈一圈、列算式等多种方法,但教师在总结时仅肯定“算式链”的简洁性,未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方法的效率(如摆小棒适合理解原理,列算式适合快速计算)。是否可以在方法交流后追问:“如果有100个橘子,每8个装一袋,你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根据问题特点选择合适方法”的策略意识,同时为后续除法学习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3.错误资源的利用不充分。在“开火车”练习中,有学生将“64-8”错误回答为“66”,教师仅指出“4减8不能越减越多”,并讲解借位方法,但未深入分析错误原因(如个位不够减时未退位,或受前一位计算干扰),也未让其他学生参与纠错。是否可以将错误作为生成性资源,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错?如何避免?”,通过同伴互助加深对退位减法的理解,同时培养批判性思维。</p><p class="ql-block">04指向“学为中心”的教学优化</p><p class="ql-block">1.知识衔接要建立方法关联,凸显数学本质。在复习减法方法时,增加“方法对比环节”,用直观图示(如小棒拆分图)对比“拆小数”与“拆大数”的区别,明确“借10法”的核心是“退位”,帮助学生理解三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转化为简单运算”。</p><p class="ql-block">2 探究过程要强化思维表达,促进深度参与。在小组讨论摆小棒或圈一圈的方法时,增加“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我先分了____个8,还剩____个,再分了____个8……”),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分步骤连减的过程。针对“装满”的概念,可设计追问:“如果剩下7个橘子,能装满一袋吗?为什么?”强化“必须满足8个才能装满一袋”的条件意识,加深对“剩余”的理解。</p><p class="ql-block">3.课堂反馈要关注个体差异,精准支持学习。在开火车等集体练习中,对易错点(如退位减法)增加“变式训练”(如对比64-8与64-5,让学生观察个位是否够减),并通过分层作业(如基础题:列连减算式解决问题;拓展题:用两种方法验证结果)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在列算式时可能出现的“漏写单位”“答句不完整”等问题,设计“错题诊所”环节,展示典型错误让学生修正,强化数学答题的规范性。</p><p class="ql-block">05在“议”中走向“更好的可能”本节课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通过多元方法激活学生思维,体现“做中学”的学习理念。若能进一步聚焦“方法本质的关联”“思维深度的引导”“错误资源的利用”,则可从“知识传递”走向“素养发展”。观课议课的价值正在于:通过具体课堂现象的分析,帮助教师发现“看得见的教”与“看不见的学”之间的连接点,在反思中找到改进的方向,最终实现教育目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