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军马场【周建功】

小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邻居军马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文/周建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那个坐落在黄河口附近的贫穷落后的小村,却有一个好邻居--济南军区军马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军马场最兴盛的时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我们村向北三千米,就到了军马场的总部。我们去赶集、拾草、耕种土地,就在军马场总部办公区和宿舍区之间的一条油漆路上走过。从我们住的低矮土屋里走出来,看到军马场干部职工住的那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红瓦房,真是令人羡慕至极。从家里刚吃完有些苦涩的地瓜干粉掺野菜的干粮,看到人家干部职工从集体伙房里打饭出来,左手拿着两个雪白的大馒头,右手端着一碗飘着肉香的菜,真是令人馋涎欲滴。在我们看来,军马场人过的是天堂般的生活,我们是怎么也达不到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时的军马场是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在靠近油漆路边的宿舍区东侧,建有一个露天舞台,多数星期天的下午,舞台上就早早地挂起雪白的银幕,准备晚上放电影。青年人从地里干活回来,一听到消息,连晚饭也不顾得吃,就往军马场跑。看完电影的青年人异常兴奋,又说又笑地回到村里,引得满村的狗一片乱叫,把早已进入梦乡的人们都惊醒了。在“八一”建军节等节日,济南军区或别处的歌舞团来军马场慰问演出,每场演出我们都跑去观看。那精彩的节目,那漂亮的演员,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们大饱眼福。如果没有军马场这个好邻居,我们怎么也看不到那么好的节目,见不到那么漂亮的演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文化大革命”开始的第二年,听说刘少奇的女儿刘平平被下放到军马场来劳动,在酱油厂里做酱油。于是,我们村好多人去看,看的人回来说,刘平平长得模样像刘少奇,在酱油厂里默默地干活,干得很出力、很认真,就是见了人不说话。他们看到的究竟是不是刘平平,却没有人证实。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军马场有一片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麦田,到了麦子收割的时候,就有几台威武的康拜因收割机开进麦田里,大片大片金黄的麦穗,似乎眨眼间就变成了麦粒。而我们村里收割麦子却是用镰刀,打场用碌碡,与康拜因收割机比起来,不知落后了多少年代。 康拜因收割麦子在地头会遗漏许多麦穗,在调头时会漏下一些麦粒。当一畦麦子收割完,附近村里拾麦子的人们就会蜂拥而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军马场还有一片很大的柳树林,那里是我们每年冬天拾草的草场。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野生柳树,生长在黄河故滩的肥沃土地上,长势非常茂盛, 树下长满了密密丛丛的野草。到了冬天,我们就推起小车去那里拾草。有些人看到大柳树上有干枝,就掰下来,装车子时藏进草里面,推到家里当烤火柴。军马场的护林人员发现了拾草人的这种行为,怕柳树林遭到破坏,就派人把住路口,对每辆推着草的车子进行检查。他们用一根钢钎插进草里,里面有干树枝就能很容易地査出来。被查出藏有干树枝的车子,就被责令推进一个大院子里,把干树枝卸下,草还可以推走,那时还没有罚款一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军马场的各个分场养有不少军马,地里有青草的时候,常见骑着马的小伙子和姑娘,在辽阔的草场上放马。那马匹个个高大健壮,若是到了骑兵部队,经过一番严格训练,定能够驰骋疆场,建立战功。到了秋末,就能看见各个分场堆起一个个高大的草垛,早早地备足了冬天喂马的草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军马场邻居,时间长了,村里的一些人就和军马场的一些职工相互熟悉了。二分场有个姓张的职工,家就是离我们村不远的宋坨村,他已年近三十, 却还没有找上媳妇,因为他左眼往下斜,看起来挺丑,姑娘们都相不中他。有一天,一个媒婆来到我们村的大兰家,给大兰介绍对象。大兰长得虽说不是很漂亮,但看起来也挺水灵。媒婆来提的就是二分场那个姓张的职工。大兰的娘一听人家是军马场的职工, 就高兴得合不找嘴。大兰跟着媒婆去了趟二分场,见了那个姓张的职工,回来后对娘说:“答应他吧,人长得是丑点儿,丑点儿就丑点儿吧,俊了又不能当饭吃。”大兰的娘非常高兴,因为女儿找了个军马场的职工,今后女儿的吃穿住就不犯愁了。村里人对大兰的婚事也没有过多的评论,多数人都说大兰讲求实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军马场是个大单位,我们村还不如它的一个分场大,但我们村却有幸和它邻居。邻居总是有光沾,它不仅给我们贫穷落后的村庄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气息, 给我们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欢乐,还给我们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好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邻居军马场,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垦利区作家协会主席)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1963一一1986年,军马场的经营方针是“以军马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军马场曾是轻型渤海马的主要繁殖基地, 此马乘挽兼优,适应性强,在守卫边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1969一一1979年,为军马场农业初盛阶段,大力推行田间机械标准化作业制度,引进良种,采取秸秆还田和翻压育肥提高土壤肥力等措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北镇农校的历史变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编文/张志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追溯北镇农校的历史与北镇的变迁是密不可分的。1956年有千年历史的蒲台改名为惠民专区,同年,惠民农业学校开始招生,惠民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校所合署办公,校址就在现在的滨医位置。1958年山东省惠民农业学校升格为北镇农业专科学校。1959年北镇农业专科学校改建为北镇农业学校。1971年北镇农业学校迁址为当时的北镇北5公里处,建起了教学楼和实验楼、有农场、农学实验基地、畜牧兽医实验基地、农业机械等实验基地,学校教学条件有在不断完善。1972年第一届工农兵学员在这里招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第二届工农兵学员(有广北农场的兵团战土学员)在这里经过了两年的深造。毕业后奔赴各地,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北农场最后一任党委书记兼场长王建东,广北农场总农艺师韩光津等人,都是北镇农校的毕业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6年北镇农业学校更名为滨州农业学校,惠民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名为滨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1年7月,农校、卫校、工业学校、经济学校、农业科学研究所(吴洪源先生与夫人戴瑶琪女士供职于该研究所)合并升格为滨州职业学院,校址在原北镇农校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73级农学班,高翔,张志兰,马爱萍,付志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73级牧医班,王延生,付志刚,李新华,李志生,王发东,王景伦,宋维军,王惠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广北籍兵团战士学员12个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山东省北镇农校第二届工农兵学员农七三级(农学班)毕业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北镇农业学校1973级畜牧兽医专业工农兵学员毕业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农班广北藉学员马爱萍(左)张志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农班同学张志兰、贾秀贞(前右)、董金荣(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宋维军先生2020年返回母校留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下泊头农场的前尘今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文/张志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响应国家号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全国各地开始兴建大型农场,下泊头农场是当时惠民地区最大的农场之一。下泊头农场场部开始设在无棣县常家乡杨家庄子,所以有“下泊头农场不在下泊头”的说法。农场采用机械化作业,用飞机喷洒农药、灭蝗,有五零拖拉机和“东方红”拖拉机十几部,因采用了先进的作业技术,最好的年景高粱、玉米的产量达十几万吨,一度创新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别处的人们只能在几百米的高空仰望飞机时,北海的人们已经可以与飞机零距离亲密接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飞机场遗址位于今天的蔡家工业园区南部,当年由省农业厅修建,用以配合当时的下泊头农场灭蝗喷施药肥等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飞机场占地大约40亩,呈弧形,东北—西南走向,这样飞机可以借助风力起飞。飞机场的建设比较简单,就是将地面压平,然后铺上石子。当年一架架安—2型飞机不时在马山子的飞机场降落、起飞,在空中喷洒下白色的药粉,场景非常壮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7月,山东省工业厅决定在无棣马山子镇规划建设大型盐场——埕口盐场。位于潮河以南,老郝家沟以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北海新区当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下泊头农场不在下泊头,埕口盐场不在埕口"。当年的埕口盐场和下泊头农场均属于省级国营企业,埕口盐场属于省工业厅,下泊头农场属于省农业厅。当年农场和盐场的工作人员手里的“铁饭碗”让人无限羡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今天的湿地公园附近,曾经有一条著名的泊河大街,长约3公里,大街建筑为红砖瓦房,当地百姓称之为“红房子”。在泊河大街居住的主要是当年埕口盐场、下泊头农场以及发电厂的干部职工和下乡知青,有几千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的泊河大街每天都是一派繁华景象。当早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泊河大街那粉红色墙壁上时,嘹亮的《东方红》开始响起,身穿绿军装的知青们在乐曲声中开始一天的工作。一辆辆绿色“解放”牌汽车满载着工人奔赴埕口盐场和下泊头农场。傍晚,工作了一天的人们又回到泊河大街,人们聚在一起开会学习或表演文艺节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半个世纪前,在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这片土地上,曾经承载过一段繁华的岁月:现代化的工厂在这里建立,学生们在高大的教学楼里上课,宽阔的飞机场上经常有飞机降落,一条繁华的泊河大街住满了城里来的知青……当时这里是鲁北甚至是中国北方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0年9月29日, 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立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海经济开发区在滨州市北端,渤海湾南岸,下辖滨州市马山子镇21个行政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如今,当年的下泊头农场、埕口盐场地域,均为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上世纪五十年代,农场建设者在搞测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农场劳动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当年农场使用过的五零拖拉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下泊头农场喷洒农药和灭蝗用的安一2型飞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如今的北海新区,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城市风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