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母爱如光照亮前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扶我上路为我指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母爱似水情深绵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我做人伴我成长。</p><p class="ql-block"> 母亲辞世已整10年,她的音容笑貌经常出现在我的眼前。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即将来临,谨以此文纪念我亲爱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 母亲生于1919年农历十月二十一,卒于2015年12月10日,享年96岁零10天。她幼年家境殷实,不愁吃穿,家中有大马车,有厨师,到了上学年龄便入学读书,直至国高毕业。然而,姥爷染上赌博恶习,将家产输得所剩无几,因此在五十年代划分家庭成分时,姥姥家被定为贫农。唉!姥爷的嗜赌成性,究竟是福是祸,至今难以评说。</p> <p class="ql-block"> 母亲比父亲年长一岁,他们八九岁时便订下了“娃娃亲”。1937年的寒冬,18岁的母亲与17岁的父亲喜结连理,这是他们的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 母亲年轻时,堪称大家闺秀。在女子缠足、小脚为美的旧社会,她坚决与旧传统习俗抗争,让自己的脚自然生长至36码。母亲聪慧过人,自小学起,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国高毕业后,她独自在外任教,尽管食宿条件艰苦,但因热爱这份职业,她始终坚持不懈。在那个年代,女教师被尊称为先生。</p> <p class="ql-block"> 几年后,因父亲工作调动,母亲不得不辞去教师工作,在家相夫教子。母亲养育了我们兄妹五人,这是1957年7月19日我们家拍摄的第一张全家福,那时我才8个多月。</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担任过家属主任,虽无工资,但工作繁杂辛苦。无论是邻里间的矛盾纠纷,还是家中老人就医找车,抑或是上级检查卫生,她总是忙得不可开交。</p> <p class="ql-block"> 当时奶奶健在,见母亲每日忙里忙外,心中不悦,常以微言敲打母亲:“这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别人都不愿意干,你却干得这么起劲。”母亲听后只是微笑,依旧认真履行职责。父亲却很支持母亲的工作,因为即使再忙,母亲也从未怠慢过奶奶的饮食起居。那时我才三四岁,经常被送到邻居家照看。这是1959年5月10日父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六十年代初我国遭遇自然灾害、生活最艰难的日子里;在六十年代末政治运动中父母先后遭受迫害、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母亲与父亲始终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虽历经磨难却从未抱怨。她领着我们挖野菜、扒树皮、捡煤核儿;家中老老少少的穿戴,她做新的、补旧的,让我们出门在外都能体面整洁;邻里之间,她更是和气谦让,有难必管,有忙必帮。</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六七十年代粮食供应紧张,母亲做饭时总是把细粮留给父亲,并经常跟我们说:“你爸上班辛苦,所以要让他多吃点儿好的”等等。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鞋,背的书包,都是母亲点灯熬油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同学们看到后无不羡慕。</p> <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我未上小学时,母亲便开始教我学拼音、认汉字,还教我学算术、背乘法口诀,并把左邻右舍与我同龄的孩子叫来一起学习。等我们上小学时,一年级的课程我们几乎都会了,班主任老师连连向母亲竖起大拇指称赞。</p> <p class="ql-block"> 旧时代的国高相当于如今的高中,可我这个高中生在语文和算术方面,远远比不上母亲。每当我提笔忘字或遇到生僻字时,只要母亲在身旁,她总能给出正确答案,简直就是“活字典”!母亲算小账更是又快又准,无论是过去的粮票和布票的换算,还是买菜时的几斤几两是多少价钱,她比卖家算得还快,我更是自叹不如。母亲的高智商一直持续到九十多岁,难怪我小时候听人称母亲是“老学究”呢!这是1983年9月9日父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历经坎坷,年轻时跟随父亲走南闯北丢了工作,成了一名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中年时因政治运动受父亲问题的牵连遭到迫害;老年时又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子之痛。但母亲历经磨难从未低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父亲的问题得以彻底平反,之后父亲又从退休改为离休,母亲这才真正扬眉吐气!随之而来的是家庭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母亲也算老来得福,过上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父母是有知识、有文化、知书达礼之人,他们在一起生活了71年,从未打骂吵闹过,有点小矛盾没几天就烟消云散。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我们影响极深,他们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他们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这是1998年1月1日父母在家中留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喜欢唱歌,也喜欢唱戏,很多老歌和京剧唱段我都是跟母亲学来的。母亲还喜欢扭秧歌,从72岁到83岁,从未间断过。这是1999年国庆节前秧歌队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和喜迎澳门回归开展的庆祝活动。</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秧歌队中是年龄最长者,备受大家爱戴,扮演《红楼梦》中贾府里的老祖宗非她莫属。只见她满头银发,一袭黄袍,手持龙头拐杖,那神态、那扮相真是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父母喜欢拍照,尤其是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们都会拍下来留作纪念,这也为我们留下了无形的宝贵财富。因为这些照片不仅是父母爱情的见证,更是家族历史和回忆的珍贵记录。这是1987年父母金婚(50周年)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96年12月28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母结婚59周年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97年12月28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母钻石婚(60周年)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 2002年12月1日,父母星光蓝宝石婚(65周年)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07年父母白金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70周年)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 2008年2月18日,父亲与世长辞!母亲曾问我:“你们姐四个把你爸照顾得那么好,等我老的那天也能这样照顾我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妈您放心,到那时候我们会加倍好好照顾您的。”母亲满意地说:“那我就放心了!”</p> <p class="ql-block"> 2009年3月30日至9月14日,92岁的母亲由姐姐陪同来到上海我的家。</p> <p class="ql-block"> 2009年4月11日,陪同母亲逛上海七宝老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和姐姐陪母亲逛上海外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母亲在鲁迅公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09年6月29日清晨,上海红旗小学院内铁树开花啦!</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21日,母亲在家自己摆弄纸牌玩。</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二十一,庆祝母亲94周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 2013年12月3日,母亲在接受社区发放老年补贴的认证。</p> <p class="ql-block"> 2015年12月10日凌晨,母亲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她是无疾而终。我们按照母亲生前遗愿,丧事简办,得到了所有亲朋好友的赞许。我为有这样一位慈祥、善良、勤劳的母亲而感到自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