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如海》第一章 “妈祖显灵了”

太极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㈠</p><p class="ql-block"> 丹海石出生在海边的那块礁石旁。离礁石不远的海岸边有一座“护海妈祖宫”。</p><p class="ql-block"> 这座妈祖宫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相传由湄洲岛的祖庙分灵而来,数百年来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妈祖分灵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相传有一天,观音菩萨带着龙女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后,驾着祥云朝普陀山而去。当观音菩萨一行路过湄洲岛上空时,走在前头的龙女拨开云朵一看,只见湄洲湾的海面上,有好几艘渔船翻沉了,许多渔民在恶浪中挣扎,一群海怪正在吞噬落水的渔民。海岸上,成群的妇女儿童,呼天抢地,情形惨不忍睹。观音菩萨掐指一算,便知道是湄洲的海怪在兴风作浪。于是,她就指派龙女下凡,投胎到湄洲岛一户林姓人家,是为妈祖,专门铲除妖魔护佑百姓。</p><p class="ql-block"> 龙女拜别观音,驾云下凡。观音菩萨举起手中的净瓶,抽出柳枝轻轻一挥,将甘露水洒向湄洲岛。湄洲岛上空一声巨响,七彩虹霓闪过之处,岛上矗起一座金碧辉煌的妈祖宫,旁边长出一棵高大的红香樟,枝繁叶茂,直入云天。观音菩萨手中的柳枝又轻轻一挥,香樟树分出六段粗壮的枝杈,漂向湄洲湾,随着潮水漂到大海沿岸,漂到哪里就在哪里矗立起一座妈祖庙。</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泉安半岛有一位女孩出门去挖海蛎,她戴上黄斗笠,披上花头巾,向海边走去,这一天她挖到的海蛎比平常特别多,除了海蛎,还有小螃蟹、沙虫等等,手中挎着的篮子都装不下了,女孩庆幸自己今天的运气真好。她正要回家时,看到被潮水冲到海滩上的一大截木头,她好奇地用手里拿着的挖海蛎的器具“蚵啄”把它啄一下,见那段木头立即流出“红血”,小孩十分害怕,连忙跑回家告诉父母,并带着父母赶到海边来看。海滩上的木头已经不见了,木头停放的地方矗然立起一座飞檐斗拱的妈祖宫。消息传开,全体泉安人立即赶来朝向海天跪拜。泉安半岛自古是天然良港,海上交通、渔业生产十分发达。泉安人以渔业谋生,海难时有发生,为了祈求海上女神显灵保佑亲人出海平安,民间供奉妈祖蔚然成风,从湄洲分灵而来的泉安护海妈祖被称为“三妈”,香火十分鼎盛。</p><p class="ql-block"> 泉安半岛犹如巨人张开双臂,把蓝蓝的港湾揽在怀里,妈祖宫便是其怀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庙宇背靠泉安山,面朝东海。泉安自古是天然良港,海上交通、渔业生产十分发达,据传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素有"千年古渡"之称。妈祖宫数百年来历遭海潮侵袭,屡经重修。广大香客、众多信士在进庙拈香之际,萌生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兴建一座妈祖的雕像矗立在大海岸边,以供瞻仰。于是,各地的企业家、社会贤达、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纷纷慷慨解囊,投入庙区建设超千万元。妈祖宫建设成拥有五公里长的石筑海堤,二千多平方米的朝圣广场、四座大山门、戏台、梳妆楼、崇文阁、观音宫、万善宫、双曲桥、双凉亭、放生池等建筑物。并建成“水蛇环庙、踏浪安澜、炸港观潮、枕石听涛、圣迹风清、海门望月、八仙过海、渔翁垂钓、金沙白浪、环湾绿意"等十处海滩石雕群。</p><p class="ql-block"> 从远处望去,妈祖宫建筑群依山面海而建,错落有致,形成了纵深300米、高差40余米的主庙道。庙宇的每一砖一瓦,每一梁一柱,都透露出古朴而庄重的气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巍峨壮观的牌坊和长廊,它们凌空飞檐,磅礴壮丽,全貌凸显呈“三开重檐”状。由雕龙画凤的高大石柱擎起的山门,镌刻着“护海妈祖宫”几个鎏金大字。妈祖宫前是一个朝圣广场,范围达二三千平方米,整个广场用枫叶红石砖铺成,四周有各种石雕和楼阁亭榭。浅海中建有花岗岩栈桥,连通四个六角凉亭,通向妈祖石像。两边则是雕梁画栋的长廊,依山势递叠而上,与山门连成一体,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妈祖庙的殿堂中,正殿、寝殿和圣父母祠等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殿堂的屋顶多采用歇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檐角翘起,如飞燕展翅,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殿堂内的装饰也十分精美,木雕、砖雕、石雕等工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在距离海岸一百多米的波涛涌浪之中,矗立着一座高达十几米的巨型妈祖石雕像。雕像坐北朝南,由323块优质花岗岩拼合而成,取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之意。金沙白浪,海风习习,妈祖头戴皇冠,手持如意,端庄典雅,慈祥亲切的目光远望着滔滔大海。每当夕阳西下时,金色的阳光洒在妈祖雕像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让人感受到妈祖的慈悲和伟大。</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诞辰,当天零时,位于泉安半岛南端的护海妈祖宫将迎来众多的信众前来守夜抢头香。其后,将举行祭拜盛典和绕境巡安活动。为了参加这一盛典,丹海石早几天就从龙津市的香樟山庄启程,回到故乡参加活动。</p><p class="ql-block"> 临近子夜,丹海石穿上一件带有帽子的羽绒服,迎着凛冽的海风,向海边的妈祖宫走去。</p><p class="ql-block"> 只见妈祖宫里里外外挤满了抢头香的信众,人们成群结队聚集在朝圣广场上,还有不少人打起地铺就地休息,做好上香的准备。丹海石戴上帽子裹紧衣服,挤在人群中,观赏戏台上正在演出的高甲戏传统节目,充满乡音乡情的曲调在夜空萦绕。</p><p class="ql-block"> 此时,午夜零点将至。抢头香的仪式开始倒计时,主持人率众计数,场面气氛瞬时大盛。只见人头攒动,个个争先恐后抢插头香,虔诚祈福。</p><p class="ql-block"> 天明以后,祭拜妈祖和巡安盛典开始。祭祀海神是在妈祖宫进行的,包括烧香、上供、祈拜、掷杯问卜、许愿、添油香等等活动。当天八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由神轿班十个壮实的执事,拾着妈祖金身銮轿,冲过鞭炮齐鸣的人群,拾着神像一上一下晃动前进,妈祖的神像前由两位护将一一“干里眼”和“顺风耳”护卫,开始绕境巡安。在巡安沿途设立几百个爱心驿站,备有矿泉水、糕点、饮料等,分发给来参加盛典的信众和游客。神像所到之处,大街小巷的各家各户则大开其门,摆供品,放報炮,恭迎海神光临。当晚,妈祖宫还为各地游客、信众举行妈祖金身回銮的烟花秀。其后,则在朝圣广场上演布袋戏、高甲戏,四里八乡前来观看的人潮如涌。</p><p class="ql-block"> 最吸引人的也就是最热闹的,就是拜轿脚祈福。拜轿脚是妈祖信仰的重要礼节和活动内容,原意是信众愿以自己的身体,当作妈祖登轿的垫脚椅,体现了祈求妈祖保佑、赐福的虔诚,成了消灾解厄求平安的习俗。民间认为,妈祖出巡时候只要伏在地上让妈祖的神轿从上方经过就可以带来好运。此外,如果有家长担心家中小孩受到邪灵或病魔纠缠,也可以让孩子拜轿脚将邪魔赶走以平安长大。拜轿脚时,信众要跪伏在妈祖神轿经过的路上,有的甚至带上家人的衣物、婴儿的用品,五体投地伏在地面上,让妈祖神轿缓缓地从自己身体的上方通过。拜轿脚的时候,抬轿子的壮汉将神轿高高抬起,人们依次排成长队,匍匐在红地毯上,从神轿下面缓缓通过。拜轿脚的人群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既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也有蹒跚学步的儿童,等候的人群排成了长龙。只要妈祖神轿一到,号角和唢呐震天介响,挂在五层楼高的吊车上的巨型鞭炮燃放得天摇地动。鞭炮声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香烛烟雾腾腾,缭绕空中。不时有高升炮仗冲向天空,撒落下五彩缤纷的烟花。场面热闹非凡,极为壮观。等待的信众一个个跪伏在地,口中念念有词。有的甚至满眼泪水,不断地轻声对妈祖诉说着、祈求着。那情景,叩人心弦,仿佛天地间什么都静止了,只有信众与妈祖的喃喃细语,只有信众与妈祖的心灵交流。</p><p class="ql-block"> 丹海石望着这令人震撼的场面,心里想,在这跪伏和祈福之间,可能舒放了多少心理障碍,产生了多么美好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丹海石随着亲戚跻身在人流当中,他俯下身子,让妈祖金身的銮轿从自己头上缓缓通过,有一种圆梦还愿的感觉。拜完轿脚,站起身来,感到浑身畅快。他跟着巡安的人群,绕着泉安的大街小巷走了一圈,目送着巡安人群走向镇外,便转身独自一人向海边那座礁石走去。他默默地望着远处那浪花簇拥的巨石,向自己的出生地行注目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㈡</p><p class="ql-block"> 海水正在涨潮。雪白的浪花一波追逐着一波,涛声哗哗作响,像奏着一支抒情曲。</p><p class="ql-block"> 丹海石记得自己十六岁生日那天,阿姑带着他来到退潮后的礁石旁。十六岁是闽南少年的成年礼之年。</p><p class="ql-block"> 丹海石的阿姑以卖豆腐豆干为生,人称“豆香姑”。豆香姑一年四季都披着一条退了色的花头巾,头巾紧捂着脸颊,只露出眼部和嘴部。脑后梳一个椭圆形的发髻,套着发网,发髻左右各插一个钗子,门牙两侧各镶一颗金牙。她常年戴一顶黄色竹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每天天没亮就起床磨豆腐做豆干,清晨挑着担子在镇上四通八达的小巷里叫卖:“卖豆干哦卖豆腐……”。豆香姑个子瘦小,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弯了腰背。布满青筋的双手,戴着一副银手镯。满脸的皱纹,那是岁月沧桑留下的的沟沟壑壑。</p><p class="ql-block"> 豆香姑年青时,大家都叫她阿香。阿香十五岁那年由媒婆介绍嫁给邻村的阿炳。讨海人阿炳虽然才十七岁,但已长得格外健壮挺拔。阿香只是在相亲那一天,偷偷从眼角瞄了他一眼。阿炳上身穿着讨海人惯常的赤绛色斜襟衣,皮肤因海上劳作而显得黝黑,略带稚气的脸庞流露几分青涩,但眉宇间已经透露出早熟之气。当他捧来茶杯时,阿香看到他的双手布满了粗茧和伤痕,这是辛勤劳动的印记,也是阿香足以托付终身的见证。由于当地的习俗,阿香结婚后即回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或农忙时才会到阿炳家住一两天。回夫家时,阿香通常黄斗笠盖头,用花头巾遮脸,到晚上油灯吹灭后才去掉,第二天天亮前又匆匆回娘家,粗心的阿炳竟然在结婚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认得阿香。有一次阿炳讨海回来,到泉安市场购物。他东逛逛西逛逛,来到卖海蛎的地摊前。</p><p class="ql-block"> “蚵仔一斤多少钱?”阿炳粗声粗气地问道。</p><p class="ql-block"> 阿香抬头一看,竟是自己的夫婿!她屏息压住内心的激动,称了两斤的海蛎,细心包好,让阿炳提走。阿炳回家交给阿母,阿母接过,疑惑地说:“这足足有两斤啊。”阿炳一听,急了,要赶回市场补交钱。阿母拦住,细问了卖者长相,不禁捧腹。</p><p class="ql-block"> 阿香嫁给阿炳,本应是一桩美满婚姻,然而阿香此生注定苦命。结婚不到半年,到舟山渔场讨海的阿炳,在一次返航的途中,遇上台风翻船身亡。</p><p class="ql-block"> 阿香欲哭无泪,终身不嫁。膝下无儿无女的豆香姑,自然对丹海石视如己出,从小疼爱有加。</p><p class="ql-block"> “阿石,十六年前的今天,你就生在这块石头旁。”豆香姑说这话的时候,罕见的神情肃然。丹海石紧拽着阿姑的手,一脸的诧异。</p><p class="ql-block"> 豆香姑的目光投向远方,她的思绪穿越到十六年前的那场海战。</p><p class="ql-block"> 农历七月十三,恰好是泉安北大巷的普度节。在闽南,七月普度节是比中秋更热闹的民俗节日。那天,各家则是普度日上午去祖厝烧香、供奉酒菜、烧金纸。普度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纸祭祀普度公。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度”,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搭着三五个戏台,空地四周摆满了一些从各处赶来集市的各式各样的摊担:香烟摊、糖点摊、捏面人、冰凉水、豆腐花、粉条、鲜龙眼等挑担,以及一些布袋戏、变魔术的把式。人流多到数不清,巷子里、空地上、屋檐下,紧紧地挤着,人头攒动。妇女们穿着闽南女子所最喜穿的红色衣裳,梳着髻子或拖着长辫在屋门口站着,或者在放鞭炮的空地上等候着。只要不是十分穷困潦倒,每家都得备了酒宴请客。在一张方桌上团团地挤上十多个人,摆着小小的的酒杯,高兴地喝一个微醉,于是笑吟吟地跑出外面来看热闹。</p><p class="ql-block"> 直到夜半时分,戏台偃旗息鼓,鞭炮硝烟散去,夜空中弥漫的酒香使整个泉安都沉醉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