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柳浪闻莺的暮春时节,静安区初中语文实训基地的老师们齐聚一堂,在特级教师陈美引领下开展"基于文体特征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主题研修。4月30日,陈美与姚文君两位名师分别以《变色龙》《壶口瀑布》为课例,演绎出两节异彩纷呈的教学示范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解构经典:数字密钥启智小说三要素</p><p class="ql-block"> 陈美老师执教的契诃夫经典短篇《变色龙》,以一组精妙的数字密码开启文本解码之旅。陈老师在简短的文决、五次变化、四次军大衣、三次法律、两处围观者、一根手指头。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六次判决中的五次变化,进而让学生反复品读奥楚蔑洛夫的两处风格迥异的语言,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装腔作势、阿谀谄媚的人物形象。而完成对联、横批的教学环节,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军大衣,是警官身份的标志,盛气凌人,耀武扬威,脱、穿,学生读出并非天气原因,而是蕴藏的心虚与恐慌。陈老师进而指出这一人物是1884年俄国特定时期下具有群像特征的典型代表,让学生感知小说文体的独特文学表达。</p> <p class="ql-block"> 随后的课堂中,陈老师用不同的数字引领学生将目光转向小说中的其他人物,赫留金对法律态度的前后不一致,围观者幸灾乐祸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那根手指头中微缩着像赫留金这类底层劳苦百姓的命运,法律只是一纸空文,这些小人物的形象共同还原了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麻木、冷酷的社会。陈老师将小说的文体特征,阅读小说的方法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自然感受到小说中情节、人物、环境的作用。当然,这篇课文的语言也值得一提,陈老师引入冯骥才的一句话让学生关注到小说语言的讽刺特性。结合范进中举,学生很容易理解——荒诞的情节、夸张的言行、冷峻的白描和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讽刺的力量。课堂中小说的魅力四溢,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悄悄滋生,陈老师让学生以两组对联将“变色龙”的形象阐释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壶口寻韵:三阶架构重构游记审美力</p><p class="ql-block"> 姚文君老师执教的《壶口瀑布》则以"所至·所见·所感"三阶架构重构游记阅读范式。课堂伊始,让学生依托文本内容担任导游,在情境中让学生关注文章中壶口瀑布的两个不同季节下景象的变化。授课过程中,姚老师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圈划批注,并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关注语句中传神的用字与用词,感受黄河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当然,读游记还要学会观察写景视角的变换,姚老师随即让学生选定壶口瀑布值得推荐的观景视角。让学生跟着作者的文字感受移步换景,定点观景的不同,感受不同立足点和观景视角下壶口瀑布的不同景致。学生逐步在阅读中总结出壶口瀑布中黄河水的特征,读到水势浩大的黄河流水也有刚柔并济的力量。至此,姚老师引导学生从“所至”“所见”中跳脱出来,重新阅读文章尾段的“所感”。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逐步感受到壶口瀑布蕴藏着黄河的力量,而黄河则是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精神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强劲有力的文字,配合姚老师铿锵有力的朗读和高亢激情的讲解,学生逐步掌握了游记的阅读方法,更感受到梁衡笔下壶口瀑布那种宏大动人的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教研新程:任务设计催开素养之花</p><p class="ql-block"> 两节示范课均展现出鲜明的文体教学意识:小说课堂通过数字矩阵解构叙事艺术,游记教学依托情境任务培育审美能力。参训教师纷纷表示,此次研修既领略了名师课堂的诗意之美,更获得了文体教学设计的金钥匙。</p><p class="ql-block"> 春深日暖,教海拾贝。相信这场聚焦文体特征的教学盛宴,必将引领更多语文人在文本解读的深水区潜游,在任务设计的创新处突破,在语文教育的原野上耕耘出更绚烂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撰稿:育才初级中学 胡星靓</p><p class="ql-block"> 审稿:闸北第八中学 姚文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