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孝亲近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做为新时化的好少年我们应该好好的传承自有文明,即有孝道。孝是炎黄民族延绵不绝的道统,孝是中华文化持久不衰的根脉,孝是构建现代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万事孝为先”更是中华传统美德之精髓。</h3> <h3> 王祥,字休徵,是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幼年丧母,父亲后来娶了继母朱氏,朱氏对待王祥并不好,甚至常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导致王祥在家中逐渐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尽管如此,王祥对父母始终保持着孝顺的态度。<br> 有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了,想吃新鲜的鲤鱼,但在寒冬季节,河流全部结冰,无法捕鱼。为了满足继母的愿望,王祥脱去衣物,赤身躺在冰面上,试图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不久,冰面被他的体温融化,两条鲤鱼从冰下的水中跃出,王祥将鱼带回家孝敬继母。</h3> <h3> 从人类自身的发展规律看,每个人都是由少年而青年再进入中年、老年。先为人子女而后为人父母。在为社会和家庭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以后,长辈、老人,理应不仅受到全社会的敬重,并且有理由得到优先的照顾。</h3> <h3>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br> 曾参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br>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br> 曾参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br> 二十四孝记载了曾参啮指痛心的佳话:少年时家贫,曾参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br><br></h3> <h3>1.传统美德类<br>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是精神文明的时代风尚1。<br>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br>孝为百善之首,是贯通天地人三才的亘古之理2.温情陪伴类<br> 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这份承诺温情脉脉,孝心永存。<br> 岁月悠长,您的笑容是最暖阳光;时光匆匆,愿您的日子温柔以待。<br> 陪伴老人是岁月静好的温馨画卷,每一刻都值得珍藏。<br>3.感恩与传承类<br> 父母是永远的根,子女是树,枝繁叶茂离不开根的滋养。<br>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知反哺,何况人类孝为先35。<br>孝顺是一种传承:你如何对待父母,孩子未来便如何对待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