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7、宁武关</p><p class="ql-block"> 宁武关,位于山西宁武县城区。始建于明代中期,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合称宁武。</p><p class="ql-block"> 宁武关是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雄踞于恒山余脉的华盖山之上,关城不仅与内长城相连,而且在城北还修筑了一条长达二十公里的边墙。当时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p><p class="ql-block"> 在山西境内的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宁武关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直抵关下,河谷可容"十骑并进",大多数时候,宁武关成为主要战场。历史上游牧民族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所以这里的战争几乎连年不断。在宁武关千百年来的战争纪录中,最后一场大仗发生在明末崇祯年间。</p><p class="ql-block"> 宁武关故址就是今山西省宁武县城,这里处于大同、朔县联合盆地的南缘,地形高亢,这里虽是山区,却具路通四方之利,交通方便。由此北上可到大同,南下可达太原。</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宁武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