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的广州,空气中飘荡着潮湿与花香混合的气息。广州火车站的人潮依旧汹涌,推着行李的人们,脸上挂着各色的神情。我也在其中,竟觉得有些陌生。大约是离乡日久,连粤语也听不懂了。我拖着行李箱走出广州火车站,扑面而来的热浪中夹杂着熟悉又陌生的味道。几十年了,自从离开广州,我回广州的次数屈指可数。这次,是为了给父亲扫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思绪万千</span></p><p class="ql-block">广州变化太大了,很多地方都找不到了。还记得:在广州德政北预西一路的大榕树下,藏着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院。灰砖墙上攀着老藤,木楼梯吱呀作响,这里住着两位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将半生烽火岁月化作了巷弄里的寻常烟火。 </p><p class="ql-block">三楼住着韩朝中一家。他爸爸是江西红土地走出的老红军。</p><p class="ql-block">二楼是我们家。我爸是1929年参加红军的湖南茶陵人,曾在湘江边送别战友,也在延安窑洞前种过菜畦。</p><p class="ql-block">还记得:广东军区门前有条铁路,小时候我们经常出了大门往右手拐,沿着铁路一直走到沙河汽车站,去等在佛山上班的妈妈下班,这次回来过来过去经过广东军区大门口,每次经过都会不由自主的往里面看看,原来一进大门往前走一二百米右手边第一排平房,是连级干部的宿舍,因为父亲的去世,我家从禹西一路搬到这排房子最靠边的两间房子。我妈带着我们五姐妹,在艰难度日。</p> <p class="ql-block">父亲离开的那天,世界仿佛塌了一半。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只剩下母亲单薄的背影,和五个不知所措的孩子。那一年,母亲才二十九岁,可她的鬓角,却早早地染上了霜白。 </p><p class="ql-block">记忆里的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她按排好我们的早饭,就赶头班车然后在倒好几趟公交车。到佛山铁路南站上班,下班后又要长途奔袭回来。我妈常说:“别怕,有妈在。”可我知道,她也会在深夜里偷偷抹泪,只是从不在我们面前显露半分。 </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家里穷,全靠我妈薇薄的工资和国家给我们每人每月二十元的抚恤金过曰子。就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我妈从没让我们饿过肚子。她总能把最简单的食材变成温暖的饭菜。过年时,妈妈会给姐姐做新衣裳,我们只能穿姐姐们改小的旧衣服。那时候不懂事,不想穿改小的衣服,不高兴还耍脾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给父亲扫墓</span></p><p class="ql-block">银河烈士陵园坐落在白云山脚下,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走进大门,扑面而来的静谧让喧嚣的城市突然远去。我按照记忆中的路线寻找父亲的墓位。</p><p class="ql-block">父亲的墓前已有青苔爬上,我用手帕细细擦拭。照片上的他微笑着,仍是四十出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碑文是新描的,每个字都是红色的。很简洁,只有父亲的名字、参加红军的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所在单位、职务、生卒年月。我蹲下身,用手轻轻擦拭碑面。"爸,我来看你了。"话刚出口,眼泪就不受控制地涌出来。我手捧刚买来的鲜花蓝,摆在墓前,深深地向父亲的墓三鞠躬。风轻轻吹过,周围的松树沙沙作响,像是父亲在回应我。我坐在墓前的石阶上,絮絮叨叨地讲着这些年的生活,北方的干燥气候,还有我这些年的这事那事。这些话,现在只能说给墓碑听。</p> <p class="ql-block">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女儿找到父亲的名字瞬间绷不住了。我们的父亲没有被忘记,他是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看着纪念碑上父亲的名字,流下思念的泪水。</p> <p class="ql-block">祭扫完毕,我决定去寻访童年的足迹。走出陵园,我用手机搜索曾经就读的幼儿园和小学。建在白云山下的广东军区幼儿园已经找不到了,陆英告诉我原来的广东军区马蹄岗八一小学地址还在,但是学校不在了,己经盖成居民小区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到广州,我去了这几个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岭南建筑艺术的璀璨明珠</span></p><p class="ql-block">广州陈家祠,这座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的清代宗祠建筑,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工艺和严谨对称的布局闻名于世。作为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陈家祠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岭南民间建筑艺术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晨曦中的广州塔与海心桥</span></p><p class="ql-block">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珠江,我乘着地铁3号线直达“广州塔站”。走出站口,抬头便见那座被誉为“小蛮腰”的广州塔,纤细的腰身直插云霄,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宛如一位身姿曼妙的岭南少女,静静守望着这座城市的苏醒。 </p><p class="ql-block">塔身高达600米,是中国第一高塔,其流线型的设计既现代又优雅,仿佛一根银针轻轻刺破天际。站在塔下,仰望这座庞然大物,不禁感叹人类的建筑智慧竟能如此震撼人心。正当我沉浸在这份壮丽之中,一位热情的保安小伙子笑着建议:“想看小蛮腰的全景?去海心桥吧,那儿视野最好!” </p><p class="ql-block">顺着指引,我沿着珠江边漫步,很快便来到了海心桥。这座横跨珠江的人行桥,宛如一弯新月,轻盈地连接着两岸。桥身流畅的弧线与广州塔的挺拔身姿相映成趣。 </p><p class="ql-block">踏上桥面,视野豁然开朗。珠江的水波在晨风中微微荡漾,倒映着两岸的高楼与天空的云影。而广州塔,此刻正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现在眼前——从塔基到塔尖,一览无余。桥上的游客并不多,三三两两的晨跑者、摄影爱好者,还有像我一样被美景吸引而来的旅人,都在这静谧的清晨享受着珠江的温柔与城市的活力。 </p><p class="ql-block">海心桥的设计灵感源自“琴鸣绢舞·岭南花舟”,桥拱如古琴,桥面似水袖,漫步其上,仿佛能听见珠江的低吟浅唱。这座桥不仅是交通纽带,更是一座艺术雕塑,让广州的中轴线更加灵动。 </p><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中央,我举起手机,将广州塔与海心桥一同框入镜头。这一刻,现代建筑的雄伟与桥梁的柔美完美融合,珠江的水、城市的影、晨光的天,共同绘就了一幅属于广州的绝美画卷。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在珠江边</span></p><p class="ql-block">清晨的珠江,披着一层薄雾织就的轻纱,在朝霞的晕染下缓缓醒来。江水轻漾,倒映着两岸高楼的轮廓,也映照着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温柔。 </p><p class="ql-block">沿江的步道上,晨练的人们早已活跃起来。跑步的青年迎着江风,步伐轻快;打太极的老人气定神闲,一招一式间尽显从容;三三两两的街坊做着早操,笑语盈盈。珠江的水波仿佛也随着他们的节奏轻轻荡漾,为这幅晨光画卷添上灵动的笔触。 </p><p class="ql-block">江边的广场上,几位老人手持线轴,仰头望着天空中翱翔的风筝。彩蝶、飞燕、游龙……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湛蓝的天幕下翩跹起舞,也放飞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微风拂过,银发与风筝线一同轻扬,时光在这里变得缓慢而美好。 </p><p class="ql-block">珠江,这条广州的母亲河,不仅滋养了千年的岭南文脉,更见证着寻常百姓的安稳岁月。在这里,晨光与水色交融,幸福与安逸流淌,每一天的开始,都是生活馈赠的温柔诗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山纪念堂:时光淬炼的青铜史诗</span></p><p class="ql-block"> 蓝琉璃穹顶撑起世纪星空,朱漆廊柱间流淌着觉醒年代的呼吸。孙中山铜像静望之处,木棉花蘸着珠江霞色绽放,鎏金藻井晕染中西合璧的月光。花岗岩基座镌刻着山河浩气,回廊飞檐悬着未褪色的誓言。这座八角形殿堂将历史凝成青铜编钟,每阵风过都是穿越百年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云台花园:雨中的花城明珠,邂逅浪漫与美味</span></p><p class="ql-block">雨丝轻落,为广州的云台花园蒙上一层朦胧的诗意。漫步其间,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花朵的芬芳,仿佛连呼吸都染上了春天的色彩。这里被誉为“花城明珠”,四季繁花似锦,而雨后的花园更显清新——波斯菊摇曳着粉色的裙摆,醉蝶花在微风中轻颤,向日葵依旧昂首,与灰蒙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宛如打翻的调色盘。 </p><p class="ql-block">花园的中轴线以滟湖为中心,玻璃台阶在雨水的浸润下折射出梦幻的光影,宛如一条流淌的彩虹。游人们撑着伞,在粉色的小屋前驻足,或倚栏微笑,或轻抚花瓣,定格下与花共舞的瞬间。罗马柱廊下,火焰木的红花热烈绽放,为雨中的静谧增添一抹炽烈,而澳洲火焰木则静静伫立,仿佛异国的使者,为这片东方园林带来别样风情。 </p><p class="ql-block">逛累了?不妨移步至花园旁的沙河粉村,这里藏着广州最地道的米香记忆。透明的玻璃厨房里,师傅们正用古法磨米、蒸粉,一张张薄如蝉翼的沙河粉在蒸汽中诞生,韧性十足,米香扑鼻。本想点一份招牌干炒牛河,或是尝鲜五彩蔬果汁染色的创意河粉,奈何分量太足,套餐价大,一个人实在难以消受,只好望着邻桌的榄菜肉碎粉和牛腩粉咽下口水,暗自计划下次有机会再来。 </p><p class="ql-block">这一日,雨中的云台花园是独属于我的浪漫剧场,而沙河粉村的香气则成了未竟的期待。或许旅行的意义,正是留一点遗憾,给下一次重逢埋下伏笔。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雨落越秀,寻访五羊与英雄花</span></p><p class="ql-block">4月5曰到越秀公园重游,下雨了,还跑到附近一家超市花39.6元买了一把伞,撑着伞逛,就不怕被淋湿了。雨丝轻斜,为越秀公园笼上一层朦胧的纱。我从后门踏入,踩着湿润的石阶,沿蜿蜒的山路缓缓上行。两旁的古木苍翠欲滴,雨水顺着叶尖滴落,在青石板路上溅起细碎的水花,仿佛在低语这座城市的千年故事。 </p><p class="ql-block">路过广州博物馆,转过一道弯,边走边问就到五羊广场了,上了一个长长的台阶,就看见五羊雕塑—五只石羊姿态灵动,衔穗而立,在雨雾中更显古朴厚重。这座广州的城徽,承载着“五羊衔谷,祥瑞岭南”的传说,雨水洗过的石雕纹理分明,宛如时光的刻痕。驻足凝望,恍惚听见仙羊踏云而来的蹄声。 </p><p class="ql-block">不远处,几株木棉树昂然挺立,枝头绽放着灼灼红花,当地人唤它“英雄花”。雨打风吹,花瓣不落,反倒红得愈发浓烈,像一团团火焰点燃了灰蒙的天色。传说木棉是英雄的血染就,而这满树猩红,恰似岭南人骨子里的倔强与热情。 </p><p class="ql-block">雨势渐密,游人也比较少,我到五羊广场坐上下山的电瓶车,穿行于绿意葱茏的公园。车窗上的雨痕将景色晕染成流动的水墨——亭台隐现,湖波微漾。车至正门回望,越秀山已隐在烟雨深处,唯有五羊的轮廓与木棉的艳色,在记忆中烙下鲜明的广州印记。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代情谊一生守护</span></p><p class="ql-block">每一次回到广州,都能得到梁陆英无微不至的照顾与真心实意的帮助。 </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父辈曾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是生死与共的搭档。在那片蔚蓝的海防线上,他们用忠诚与勇气守护着祖国的安宁,也用信任与默契铸就了两家人深厚的情谊。如今,这份情谊跨越时光,延续到我们这一代,成为生命中珍贵的纽带。 </p><p class="ql-block">感谢陆英和弟弟妹妹们始终如一的真诚与付出,让我们无论何时归来,都能找到归属与依靠。两代人的故事,写满了信任、感恩与传承,而我们也将继续携手,让这份情谊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父辈是战友,年轻的父辈在一起,笑容比阳光还亮,父辈的铁血岁月,铸就了生死之交。</p> <p class="ql-block">这是两家的第二代。现在的我们,也相他们当年一样,守卫者这份情谊,续写着这份情谊的的温柔篇章。父辈用生死交情酿的酒,到我们这里,倒进了客家菜的咸鸡酿豆腐和潮州砂锅粥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探望父亲的老战友—九十岁何恩凤阿姨</span></p><p class="ql-block">推开门的瞬间,阿姨虽已九十高龄,却精神矍铄,一眼认出了我们,拉着我们的手连声说:"都长这么大了!" </p><p class="ql-block">何阿姨的记忆力令人惊叹。她清晰地说起父亲当年在部队的往事,那些我们只在老照片里见过的场景,经她娓娓道来,仿佛就在眼前。"她说当时有一个星期天,她和几个小护士上街去看电影,回来的时候超过请假时间了,参谋长罚她们在饭堂门口晒太阳,不让她们吃饭,还是我爸说先吃饭,在做检查……她甚至记得我们儿时的糗事:在信阳的时候,我们姐几个不知道谁发烧了,她到我家去打针,坑上睡了5个,给一个打针,5个都哭了。这些连我们自己都模糊的片段,被她如数家珍般提起,惹得满屋笑声。 </p><p class="ql-block">临别时,阿姨执意送我们到电梯口。她银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泛着光,眼神依旧明亮如当年那个飒爽的女兵。我们紧紧拥抱她,心里默念:愿这位用一生珍藏情谊的老人,身体健康,岁岁安康。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根在岭南,枝展西北</span></p><p class="ql-block">我生在广州,长在广州。西关的骑楼听过我的脚步,珠江水汽浸润过我的童年,花市的喧嚣、早茶的氤氲,早已刻入骨血。我曾笃定,我的脉络将与这座千年商都的脉动永远相连。</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执笔一挥,将我重重按在了距她几千里外的西北腹地。地图上那道漫长的弧线,隔开了湿润的季风与干燥的风沙,隔开了满城荔枝红与无垠戈壁黄。初来乍到,耳边是陌生的秦腔而非粤韵,碗中是浓烈的盖碗茶而非清甜的艇仔粥。乡愁,是午夜梦回时珠江水拍打岸边的声音,是味蕾深处固执寻觅的那份熟悉。</p><p class="ql-block">距离是冰冷的丈量,却也是奇妙的熔炉。西北的辽阔与苍劲,以另一种力量塑造着我。风沙磨砺着心性,驼铃摇醒沉睡的记忆。我学着在黄河的奔腾里,辨认出珠江的另一种回响;在面食的筋道里,品咂出生活的别样韧性。</p><p class="ql-block">广州,是我无法剥离的底色,是灵魂深处永恒的坐标。西北,却成了命运交付的、必须扎根并开花的土壤。我携带着岭南的温润,努力在这片粗粝的土地上汲取养分。两座城,一南一北,在我生命里交织、碰撞,最终沉淀为一种独特的回响——那是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回望,也是异客对新家的郑重承诺。远方与故乡,原来可以在心底共生,铺就一条独一无二的人生路。</p> <p class="ql-block">从广州返程</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宾馆那里买了两个肉包子吃了,喝了点水。在水果店买了两个碰碰柑和两个香蕉带上路上吃。</p><p class="ql-block">上楼拉上行李,在大堂办手续退房,拿回压金。在宾馆门口搭了一辆出租,20分钟到广州火车站,车费30元。上次同等距离是26元,有点不一样。到车站找到母婴候车室,坐下来一看还不到11点,就开始等,听着值班人员不停的喊着着车次,看着一拨一拨的人进站,不自觉睡觉了………大厅空调有点凉,醒来就拉着箱子上厕所,拉着箱子在候车大厅来回转,到16时才想起来买了一碗馄饨吃,今天天也热,馄饨也热,吃的滿头大汗,吃完了看着快到17点了,值班员喊k1296进站,2站台上车,现在有电梯方便多了。</p><p class="ql-block">午后阳光斜斜地洒在站台上,空气闷热凝滞。我拖着行李箱快步走着,轮子与地面摩擦发出规律的声响。额前的碎发早已被汗水浸透,黏在额角,后背的衬衫也洇出一片汗渍。周围旅客都低着头匆匆赶路,站台上回荡着行李箱滚轮的嗡嗡声和广播的提示音。我抹了把汗,攥紧身份证,不自觉地加快脚步,从12号车箱往前走,终于看见9号车厢,这才稍稍松了口气。我是这节车箱第一个上车的,门口列车员扫了身份证,告诉我注意安全,车厢里的列车员问我那个铺位,告诉我放好行李,注意保管好自己的东西。感觉态度这么好。</p> <p class="ql-block">我就要坐绿皮回北方了,但这一次,我决定以后每年清明都回来。因为这座城市不仅有父亲,更有我们共同的记忆。无论广州如何变化,那些珍贵的时光永远定格在那里,等着我去重温。</p> <p class="ql-block">在写几句,广州这个城市对退役军人非常友好。不管你是在那个省市的退役军人,持国家统一发的退役军人优待证,就可以免票坐公交车。现役可以坐地铁免票。当地65岁以上老年人,也是凭老年证,坐公交、坐地铁、景点进门都免票。外地人到广州,拿身份证各景点也免门票。我们在西安老年证比退役军人优待证管用,坐地铁、坐公交车、上城墙、到大唐芙蓉园……所有要票的地方都免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