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白裤瑶“砍牛祭”

儒释道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南丹县八圩瑶族乡、里湖瑶族乡一带,总人口约4万。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直过民族”,也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白裤瑶还有另一个特点:女人夏天的上衣往往就是一前一后两块布很随意的搭在肩上,里面什么都不穿,故又被称为“两片瑶”。 白裤瑶的习俗很多,但“砍牛祭”是其丧葬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民俗。砍牛祭属于“二次葬”,即长者死后先假葬或以泥封棺,过一段时间再择吉日正式下葬,故称“二次葬”。白裤瑶家二次葬,要举行隆重的敲铜鼓、唱古歌、砍牛等祭奠仪式,既为“砍牛祭”。 白裤瑶的葬礼通常持续3天,砍牛仪式是最核心的环节,流程严谨而庄重:<br><b>1. 前期准备<br></b> <b> 报丧:</b>逝者家属持砍牛刀向舅爷报丧,舅爷率族人携铜鼓前来吊唁。<br> <b> 选牛:</b>挑选健壮水牛(毛色纯黑或黄),象征祭品尊贵。<br> <b>起鼓仪式:</b>铜鼓被视为圣物,启用前需杀鸡祭鼓,祈求祖先保佑。 <b>2. 砍牛仪式</b><br> <b>立桩拴牛:</b>在场地中央竖立2米高木桩,用竹圈套住牛鼻,使牛能绕桩转动。<br> <b> 哭牛喂牛:</b>丧者家属排队向牛献谷穗、鞠躬、哭诉,表达对牛的感恩与不舍。<br> <b>巫师诵经:</b>道公撒白米,念诵祖先功德、逝者生平,嘱托牛在阴间勤恳劳作。<br> <b>砍牛:</b>由舅爷或本族长者指定砍牛手执行。砍牛时仅砍牛颈(避牛角),刀数须为单数(3、5、7、9),以求速死减少牛的痛苦。<br> <b>接牛血:</b>将新鲜牛血混入米酒,分敬鼓手、亲友,共享祭祀福泽。 <b>3. 后续仪式</b><br> <b> 竖牛角柱:</b>在坟前立两根木柱,刻纹饰并插入牛角,牛角数量象征逝者地位。<br> <b>分食牛肉:</b>送葬者每人分得一块牛肉和糯米饭,强化族群团结,共享逝者恩泽。<br> 跳猴鼓舞:<b></b>男子跳模仿猴子的舞蹈,纪念祖先迁徙时猴子相助的传说,驱散丧事哀伤。 砍牛祭这一天,丧者族人和周围瑶人身着盛装来到丧家。丧家门前空坪放置一面猴鼓,一排铜鼓。棺棂停在屋内,悼念者鱼贯入屋,依次抚棺而泣。丧家的厅屋内外摆着菜碗,供祭悼者轮流吃“流水席”。 下午是砍牛仪式,通常在吉时进行,过程庄重而悲壮。牛被拴在场地中央的木桩上,先是亲友们手持竹枝,围着牛转圈,抚摸牛头或亲吻牛脸,哭诉它的功劳;然后道公撒糯米、念祷词;最后由舅公或家族长者领砍牛手上场,先手捧砍刀绕场一周,向参加祭悼活动的众人鞠躬致谢,向牺牲鞠躬致歉,然后庄重将刀授予砍牛手,砍牛开始。 砍牛时一般对准牛颈连砍三刀。若牛未死,便用藤条捆住,以尖刀刺喉。牛血被接进酒中,众人分饮,牛肉则用于宴客,牛角则立在坟前,象征亡者在阴间仍有牛陪伴。<br> 砍牛数目代表家族实力,富者砍七八头,贫者至少一头。牛越多,亡者在“那边”就越富足。 最后是出殡。出殡时,鼓声、牛角号声交织,送亡者最后一程。坟前竖起木柱,挂上牛角,作为永恒纪念。<br> 下葬后,主家设“长席宴”,摆上牛肉和米酒,妇女、孩童、男子分批进食。客人象征性吃几块肉,剩下的打包带走,寓意“分福”。宴席越热闹,越显示亡者生前受人敬重。 白裤瑶的砍牛祭,不仅是送别逝者的仪式,更是凝聚族群的纽带。铜鼓、牛图腾、长席宴,无不诉说着他们对生死、自然和祖先的理解。如今,这一古老习俗仍在延续,成为“人类文明活化石”的生动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