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 04 26来到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 ( 迎宾馆 ) , 该馆始建于1905年,落成于1907年, 由德国著名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 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 是德国威廉时代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其先后为胶澳总督、日本守备军司令、国民党驻青岛市长的官邸。1934年定名为 "迎宾馆" 。新中国成立后,担负着接待中外领导人的任务。1996年, 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入口盛开的紫藤花</p> <p class="ql-block">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是青岛极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遗产。文物建筑于 1905年动工,1907年落成。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是一座石、砖、钢、木混合体的四层结构。1961年11月 20日被國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國意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作为博物馆对公众开放,2024 年被公布为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具有丰富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文化价值,是青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之一。建筑初为 1897年至1914 年德国租借青岛期间,德國驻青岛最高軍政长官的官邸,1912 年第四任胶澳总督曾在此接待孙中山一行来访; 1914年后作为日本驻青岛守备軍司令、国民党驻青岛市长官邸; 1934 年正式改称青岛迎宾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接待过宋美齡、宋子文、蒋经国、汪精卫等众多历史风云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澤东、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此下榻; 周恩来、刘少青、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家领导人曾在此开会; 越南胡志明主席、東埔塞西哈努克亲王、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谢胡、澳大利亚共产党主席希尔等曾在此下榻。</p><p class="ql-block">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文物建筑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一个缩影,是青岛历史城区"红瓦、黄墙"视觉形象的典型代表, 体现着德国成廉时代典型建筑样式与青年风格派相结合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等多种艺术风格。诚如梁恩成所言,它是融合东西方多种文化理念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巨制。</p> <p class="ql-block">休息室即吸烟室和游艺室。1957年7月12日-8月11日毛泽东主席来青岛,在此下榻并写就《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 一文。</p><p class="ql-block">现房间布局基本保留了毛泽东主席居住时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小接待室是非正式会见客人的场所,也是总督一家平时小饮的场所。</p><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汪精卫、王克敏、梁鸿志等在此开会,密谋成立汪伪政府。</p> <p class="ql-block">总督楼模型,四个方向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维尔纳 .拉查洛维茨 ( Wemer Lazarowicz, 1873~1926) , 德国著名建筑师。1898年来青岛,在总督府建设局任工程秘书。1905~1907年,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总督官邸的规划设计与建造之中,多处采纳了中国元素,将东西方文化对话与融合精神注入建筑。他是青岛建筑史上一位路标式的人物,在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是因为他设计了总督楼这样一栋经典建筑,而且因为积极探索了以建筑实现文化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多种风格交汇和多元文化的融合图景。</p> <p class="ql-block">德占青岛后, 迫切希望把青岛建成 “模范殖民地" , 彰显自身能力,运用国家干预和军队管理,在市政建设、行政管理、路网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都采取了诸多政策和措施,把西方最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帶到青岛,并遵循基础设施先行原则,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置于优先建设项目。其中最为重要是自来水管网的铺设、雨污分流的下水道设计、电厂的建设等。</p> <p class="ql-block">总督楼下的花园餐厅</p> <p class="ql-block">从总督楼上俯瞰花园餐厅</p> <p class="ql-block">餐厅包间天窗</p> <p class="ql-block">花园餐厅就餐视频</p> <p class="ql-block">总督楼附近的碉堡</p> <p class="ql-block">2025 04 26 青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