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夏日的第一缕暖风拂过树梢,蝉鸣尚未唱响时节,五月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已悄然拉开了盛夏的帷幕。在我魂牵梦绕的家乡,立夏不仅是季节交替的标志,更承载着代代相传的民俗瑰宝,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品尝乌米饭、煮茶叶蛋、给孩童称体重,以及充满烟火气的“烧立夏饭”“吃立夏饭”仪式。</p> <p class="ql-block">在西溪五常地区,立夏饭有着一个质朴又灵动的别称——“野米饭”。时光回溯,立夏曾是孩子们翘首以盼的欢乐节日。晨光微露时,孩子们便穿梭在邻里之间,带着稚气未脱的笑容向邻居讨要一碗米,这有趣的举动被亲切地唤作“兜点野米”。而后,他们提着小竹篮,化身林间的小精灵:在竹林深处挖取鲜嫩的立夏笋,穿梭于田间“偷”几颗饱满的蚕豆,弯腰拔起翠绿的女儿菜。当食材备齐,孩子们便搬出自家的铁锅,在溪边、在草地,用几块石头搭建起简易灶台。袅袅炊烟升起,柴火噼啪作响,一锅充满童趣与期待的立夏饭,便在户外的清风暖阳中诞生了。饭后,孩子们还会将这份喜悦分享给邻里,挨家挨户送上一小碗热气腾腾的立夏饭,欢声笑语回荡在村落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烧立夏饭,必须遵循“野外生火”的老规矩。老辈人常说,吃了这亲手在野外烧制的立夏饭,整个夏天便能平安顺遂、百病不侵,还能免受蚊虫侵扰。这些代代相传的讲究,看似带着几分神秘色彩,实则是祖辈们对美好生活的殷切祈愿,承载着他们对子孙后代最朴实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如今的西溪五常地区,许多家庭依旧坚守着这一古老习俗。只是,立夏饭的食材悄然发生了变化,演变成了由蚕豆、豌豆、竹笋、苋菜与酱肉或咸肉精心搭配而成的五色米饭。民间相传,孩童食用“立夏饭”,可有效抵御暑气;而这盘中的竹笋、豌豆、蚕豆、苋菜、咸肉,不仅寓意着“五谷丰登”的丰收盛景,更寄托着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向往。每一粒米、每一样食材,都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饱含着对幸福生活的深切期盼。</p> <p class="ql-block">烧立夏饭的过程,既是一场与传统对话的仪式,也是一次对家乡文化的探寻。从采料到烹饪,从分享到品味,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习俗,体会到祖辈们传承这份习俗的不易。柴火熏黑的小脸、田间奔跑的汗水、分享美食时的欢笑,都化作了最珍贵的记忆,为生活增添了无尽乐趣。</p><p class="ql-block"> 围坐在一起品尝立夏饭时,舌尖上跳跃的是米饭的清香、食材的鲜美,更是那份浓得化不开的故乡情、家乡味。这一碗立夏饭,盛着岁月的故事,装着对未来的期许,在时光的长河中,永远是游子心中最温暖的牵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作者:沈根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5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