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间万象,皆在一“观”字。观,是目之所及,更是心之所悟;是对表象的审视,亦是对本质的探寻。在易理、禅理与心理学的交融中,“观”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指引着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拨开迷雾,照见本真,获得心灵的安宁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易理之观:阴阳流转,动态辩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以“观”卦阐释观察之道,“盥而不荐,有孚颙若”,描绘了祭祀时庄重虔诚的观察姿态,强调以真诚之心洞察事物本质。易理中,“观”并非静止的凝视,而是动态辩证的思维过程。世间万物皆含阴阳,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正如昼夜交替、四季更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生活中面临抉择时,不应片面看待问题。比如职场竞争,看似是同事间的利益角逐(阳),实则也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契机(阴)。以易理之“观”,便能在困境中看到转机,在顺境中警惕危机。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动态的眼光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把握阴阳转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的起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禅理之观:破除执念,明心见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禅理中的“观”,强调向内审视,破除执念。《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菩萨通过深入的观照,洞察到世间万物皆为虚幻不实,从而摆脱烦恼束缚,达到自在解脱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和执念所困。比如对名利的追逐,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如同无形的枷锁。禅理之“观”,是让我们学会放下对外在事物的执着,反观内心。当我们不再被物欲蒙蔽,就能以一颗澄明之心看待世界,发现生活中简单纯粹的美好。就像春日里的一朵花、夏日里的一阵风,若能以无执念的心态去观照,便能体会到当下的宁静与喜悦,明心见性,回归生命的本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心理之观:觉察情绪,疗愈自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看,“观”是一种自我觉察。当我们能够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时,就拥有了改变的可能。比如,当愤怒情绪涌起时,若能及时觉察到“我在愤怒”,而不是任由愤怒支配自己的言行,便能避免冲动带来的不良后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种自我观察,有助于我们了解自身的心理模式和行为习惯。通过持续的觉察,我们可以发现那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负面信念和思维定式,如“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等。只有观照到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疗愈,重塑积极健康的心态。就像园丁修剪枝叶,通过观察发现枯枝,才能让树木更加茁壮地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观”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观”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当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若能以易理之观换位思考,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动机(阴),同时看到矛盾带来的沟通和改善关系的机会(阳);以禅理之观放下自己的固执和偏见;以心理之观觉察自己情绪的根源,就能更平和、理性地解决问题,避免冲突升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教育领域,“观”同样至关重要。教师应以全面、动态的眼光观察学生(易理之观),既看到学生的不足,也发现其闪光点;引导学生学会向内观照自己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变化(心理之观),培养自我觉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帮助学生破除对学习和成长的固有认知(禅理之观),让他们明白失败只是成长的阶梯,而非终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观”是连接易理、禅理与心理学的桥梁,是照亮我们人生道路的明灯。在易理的辩证、禅理的超脱和心理学的觉察中,“观”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既能看清外界的纷繁复杂,又能洞察内心的真实需求。学会“观”,我们便能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成长中实现自我超越,收获内心的宁静与幸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