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的“义”,不仅体现在国仇家恨的复仇故事里,它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在赢得民心、赢得天下的政治谋略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冯谖替孟尝君去封地薛收债的时候,假传指令,一把火将借条债务统统烧掉,回来复命时说,我看你孟尝君家里金银珠宝堆成山,牛马成群,美女如云,妻妾满堂,什么都不缺。你叫我回来时给你买一些家里没有的东西,我觉得你家里缺的就是“义”,我烧掉了欠条债券账本,就是把“义”给你买回来了。孟尝君听了之后开始挺不高兴的,有点懒得理他的心理,说了一句,好吧,你给我下去吧。直到被齐国国王怀疑,只好离开朝廷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路上却见到封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这时候,孟尝君非常感动,感慨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先生为我买到的“义”,我今天才亲眼见到了。冯谖为孟尝君深谋远虑,主动进行感情投资,赢得民心爱戴,使孟尝君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后顾之忧,这是那个年代“义”明显高于声色财富的又一明证,它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冯谖的过人之处还不仅于此,他向孟尝君申请了大量的金银和马车,去游说梁惠王和齐湣王,利用梁国和齐国之间的微妙关系,让两位国王都争着去聘用孟尝君。到这一步,冯谖还没有停下来,他让孟尝君向齐王申请一些先王的祭器,在封地薛造一个宗庙,专门用来祭祀先王,这样就可以得到先王的庇佑,齐王就永远不可能去动薛地。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是向齐王表一个态度,我和你齐王是同一个祖宗,我捍卫的永远是齐国的利益,你总该放心了吧。冯谖真的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才,他为孟尝君挖好了“狡兔三窟”,让孟尝君可以“高枕无忧”,所以文章最后评价说,“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p> <p class="ql-block"> 孟尝君和冯谖之间的交往,对我们为人处世也很有启发。孟尝君贵义尚贤,礼贤下士,当冯谖尚未展示才华而不断地提出“食无肉”“出无车”“无以为家”等一个接一个要求时,孟尝君全部满足了他,从而激发了冯谖要以才能报答知遇之恩的决心,所以才会主动要求去薛地收债,广施恩义,赢得民心,为孟尝君的政治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又提出“狡兔三窟”,可谓忠心报主,智谋长远。这篇作品,贯穿到底的,就是一个“义”字。孟尝君并没有因为门客冯谖当时寂寂无名身份低微而轻贱他,而是始终彬彬有礼有情有义;而冯谖对孟尝君的知遇之恩,也是知恩必报,不仅为他广施恩义,赢得民心,而且为他计谋长远,忠义护主。在曲折跌宕的文学叙事中,却突出了这么一条主线,政治谋略的核心要素在于一个“义”字。</p> <p class="ql-block"> 纵观战国时期的文学叙事,“义”逐渐从个人、家庭、朋友的情感联系和伦理要求,上升为家国兴亡、政治成败的核心因素和崇高准则,是价值所趋、道德所遵、人心所向,是人人奉行的“人间至理”。当年墨子在《贵义》第一段里明确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有人送给你帽子和鞋子,要你砍下手和脚给他,就是拿帽子和鞋子来换取你的手和脚,你给不给?你肯定不会给啊,因为手脚比帽子和鞋子重要。有人给你天下,让你做天下的君王,却要你把生命给他,你给不给?你也肯定不会给呀!因为生命比天下重要,命都丢了,还要天下有什么用?但人很可能会为了争一句话的道理,就说你简直是侮辱了我的人格,我就死给你看,这是因为“义”比生命更重要,所以说“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的言论,大概能代表战国时期人们的普遍看法。</p> <p class="ql-block"> 而从文学叙事方法上考察,不仅有来丹和魏黑卵之间的强烈对比,以及关于复仇方式的浪漫主义想象,而且来丹复仇故事中的三把神剑,冯谖“无肉”“无车”“无以为家”的三次抱怨与试探,以及为孟尝君所做的“买义”“使梁”和“申请祭器”三件大事,奠定了中国叙事学的“三”字型结构。后来的“三打祝家庄”“三打白骨精”“三进大观园”等叙事情节,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一叙事传统的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