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的文学叙事(一)‍先秦:舍生取义(上)

知白守黑

<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中“义”的精神蕴含,我们拟通过梳理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义”的具体表现,和大家一起,进一步体悟“义”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p> <p class="ql-block">  《孟子·尽心上》说,“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就是说,人生遇到困境,不如意的时候,不能不讲道义,胡作非为;而有朝一日,有了地位和财富,飞黄腾达了,也不能背离道义,背信弃义,得意忘形,迷失自我。人生在世,在社会上与人打交道,总是要讲“义”,讲道义,讲良心。</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先来看一看春秋时期的文学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的“道义”的。《晏子春秋·内篇杂上第五》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叫北郭骚的人,因为家境十分贫困,无法供养母亲,就到晏子的门前去讨要一些粮食来养家糊口,晏子让人打开仓库,拿出粮食和金银给他,北郭骚留下了金银,只拿走了粮食。后来,晏子被齐景公怀疑,只好出逃到其他国家去。临走之前,他经过北郭骚的家门口跟他告别。北郭骚沐浴更衣,会见了晏子,问了他的打算之后,只说了一句话“先生您好自为之!”晏子上车之后非常感慨,叹了口气说,“我命中注定应该流亡国外,因为我太不了解士了!”这句话有种弦外之音,我当初对你这么好,你今天居然这么薄情!当晏子走了之后,北郭骚对他的朋友说,我听说有这样一句话,谁供养了我的亲人,我就要帮他抗住灾难。今天晏子被国王怀疑,我要用我的生命来为他辩白。然后就让自己的朋友带着一把宝剑和一个大竹筒,可以盛放头颅的大竹筒,来到宫廷门口,对守门人说:“晏子是天下非常有治国水平的人。现在离开了齐国,齐国肯定要受到别的国家的侵犯。与其眼睁睁地看见自己的国家被侵犯,还不如一死了之。我割下我的头颅,拜托你拿去给国君看,我用我的“死谏”,可以表白晏子是无辜的、无罪的。”说完话后,北郭骚和他的朋友都自刎而尽了。齐景公听说之后,大为震惊,明白自己做错了事情,立即乘坐马车赶到边境,将晏子追了回来。晏子听说北郭骚为了给自己辩白冤情而献身,很感动,又叹了一口气说,“我真的命中注定只配流亡国外,我也实在是太不了解士人了”。</p> <p class="ql-block">  从北郭骚这个故事里,大家有没有发现,感恩、报恩的思想是非常鲜明的。在春秋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拥有的是最简单、最朴素的感情。晏子扶危济困,在北郭骚生活困难的时候,救济过他一家人,讲道义,讲良心;而北郭骚呢,知恩图报,在晏子遇到麻烦的时候,被齐王误解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他辩白。他在晏子面前没有豪言壮语、信誓旦旦,甚至是不露声色,当时晏子经过他门前告别的时候,可能是好失望啊,连一句劝慰的话都没有,只是说你自己好自为之。实际上北郭骚是一个重情重义,行动高过承诺的人,最后他舍生取义,用生命的代价完成了报恩行为。可见在那个历史时期,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迹象,就是人们将道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可以从文学叙事学的角度来读一读北郭骚的故事,故事也讲得非常精彩,尤其是北郭骚深藏不露又侠肝义胆的个性特征,逐渐由远推近,这样就增添了故事的转折性、波动性和戏剧性。叙事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晏子那句前后呼应的话“我理当流亡国外,我也太不了解士人了”,看上去好像只是一句重复性的话,但蕴含却完全不同,前一句是大失所望,误会了北郭骚的做法,后一句是感到深深震撼,自己错怪北郭骚了,自己深感内疚和惭愧,也是对北郭骚为自己英勇赴义的举动表示钦佩和感动。这不仅为后来的文学叙事,开启了“重复中的反重复”的新模式,而且重复之中的不同内涵,就更加凸显了那个时代的士人与道义之间的文化关联,在士人的心目中,道义高于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