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在旅途题景诗、车行远方揽胜境</p><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5月</p><p class="ql-block">由于节日里游客如潮,车辆堵塞以及天公不做美,我们提前结束了一车二人边塞文化之旅自驾游。然而,这次旅游虽然时间、旅途暂短,我们的收获却是满满的。粗略疏理旅程及见闻,有所感悟,夜不能寐,草书足迹印记。</p><p class="ql-block">自驾穿行陕北与山西,仿佛驶入一本厚重的边塞文化活史书,两地风貌迥异却又在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让人一路震撼,一路深思。</p><p class="ql-block">晋陕边塞之旅,可以说是我们在黄土地与古关隘间穿梭的文明巡礼。车轮碾过秦晋峡谷的褶皱,目光掠过长城烽燧的残垣,那些被岁月风干的历史碎片,在自驾途中渐渐拼贴成鲜活的边塞史诗。</p><p class="ql-block"> 一、黄土风骨:触摸边塞的肌理</p><p class="ql-block"> 陕北的黄土地如大地的脊梁,沟壑间藏着边塞最原始的张力。在榆林镇北台,登上“长城第一台”,砖石缝隙里渗出的不是风沙,而是明代将士“捐躯赴国难”的热血——敌楼的箭孔仍保持着警惕的姿态,仿佛下一秒就会响起“烽火连三月”的警报。驱车至靖边统万城,这座匈奴人用蒸土筑就的“白城子”,在夕阳下泛着冷冽的光,夯土墙的纹路里凝固着游牧民族的野心与悲情,风穿过城阙的呼啸,似是赫连勃勃未竟的叹息。</p><p class="ql-block"> 山西的边塞则多了份厚重的烟火气。雁门关的盘山公路如一条铁锁链,将“九塞尊崇”的威严与关内的市井温情串联。代县古城的边贸街,老字号商铺的幌子在风中摇曳,醋香混着骡马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恍然看见明清时期“胡商牵驼入汉关”的盛景。偏关黄河与长城在此相遇,自驾至观景台,只见浊浪拍打着明代长城的基座,仿佛两种文明在岁月里的一次击掌——一边是农耕文明的乳汁,一边是军事文明的骨骼,共同撑起了边塞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二、声韵留情:听见历史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晋陕边塞的声音,是多元文明的和声。在安塞的窑洞里,陕北民歌的信天游如一把钝刀,割开黄土地的沉默——老艺人沟壑纵横的脸与信天游的颤音共振,唱的是“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的相思,也是“烽火照西京”的苍凉。山西的梆子戏则像一记重锤,在代县古城的戏台上砸出火花,大弦子的轰鸣里,杨家将的忠烈、王昭君的离愁,都化作了台下老农眼中的热泪。</p><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风声与涛声的合鸣。在晋陕大峡谷自驾,黄河的咆哮从车窗外涌进来,与长城遗址上的风声交织成雄浑的交响。当车停在新广武城边,风穿过空心敌台的“呜呜”声,与远处牧羊人驱赶羊群的哨音重叠,千年的金戈铁马与今日的田园牧歌,在同一个音域里完成了奇妙的和弦。</p><p class="ql-block"> 三、古今对话:看见文明的生长</p><p class="ql-block"> 晋陕边塞之旅的惊喜,在于传统与现代的无缝衔接。榆林的明长城旁,光伏板在沙丘上铺开银色的矩阵,无人机掠过烽燧时,镜头里同时收纳了古老的夯土与闪烁的硅晶;山西的边塞古堡中,村民在百年窑洞前直播卖小米,身后的土墙上还留着“屯垦戍边”的红色标语。这种时空折叠的魔幻感,让边塞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长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在代县的一家老茶馆,我遇见一位研究边塞史的老者。他摩挲着手中的长城砖拓片,指着窗外的高铁说:“当年昭君出塞走了三个月,如今太原到西安不过三小时。”话音未落,邻座的年轻人正用手机拍摄墙上的“胡汉和亲图”,镜头里的壁画与窗外的动车,构成了最生动的文明传承图景——边塞的魂,从来不在故纸堆里,而在每一个现代人望向历史时,眼中闪烁的光。</p><p class="ql-block">四、边塞文化:认知的启蒙</p><p class="ql-block">边塞文化是指以古代边疆地区为背景,融合军事、民族、地理、民俗等元素的文化形态,核心围绕边疆治理与民族交流。</p><p class="ql-block">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风格雄浑豪放,洋溢着盛唐气象。杜甫、李益、范仲淹等诗人笔下,边塞诗多了沉郁悲凉之气。清代及近代:纳兰性德“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长相思》)以词写边塞,融入个人羁旅愁思,拓展了题材广度。</p><p class="ql-block">边塞诗如一座精神丰碑,既铭刻着古人对边疆的探索与思考,也为后世留下了超越时空的文化遗产,至今仍在民族血脉中激荡着苍凉而壮阔的回响。</p><p class="ql-block"> 结语:车轮下的文明长卷</p><p class="ql-block"> 离开晋陕时,后备箱装着陕北的小米、山西的大红枣,手机里存满了长城日出、黄河落日的影像。这场自驾之旅不是终点,而是一个逗号——当我们用轮胎丈量过边塞的厚度,用双眼收纳过历史的褶皱,便懂得:最好的文化传承,是让古老的边塞精神,在现代车轮的震颤中,继续生长出新的年轮。</p><p class="ql-block">下次再出发,或许会在某个烽燧下遇见更美的故事,那是山河写给每一个旅人的情书,也是文明对未来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绝·咏边塞诗二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草原诗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漠孤烟入汉章,金戈铁马韵中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媪翁自驾晋秦路,犹带千年剑气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车轮碾破漠云荒,烽燧千年话短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马嘶风今尚在,山川边塞焕诗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