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七个节气 ,与立春、立秋、立冬并称“四立” ,代表季节的转换与过渡 ,也是夏季的起始。在每年公历5月5 - 7日,当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立夏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起源发展</p><p class="ql-block">大约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确立 ,《逸周书·时讯解》有孟夏之初物候记载 。</p><p class="ql-block">西汉《淮南子》有和现代名称一致的二十四节气完整记载 ,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p><p class="ql-block">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物候特征</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将其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即先是蝼蛄(或青蛙 )鸣叫 ,接着蚯蚓出土 ,然后王瓜(泛指藤蔓类植物 )快速攀爬生长 。花讯为一候芍药,二候玫瑰,三候康乃馨 。</p><p class="ql-block">气候特点</p><p class="ql-block">天文学上标志春天结束、夏天开始 ,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抬升,昼长夜短更明显 。按气候学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18 - 20℃上下,仅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如海南、广东等真正入夏 ,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刚入春 。</p><p class="ql-block">气温回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 ,江南入雨季 ,华北、西北等地升温快但降水少 。</p><p class="ql-block">农事活动此时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有“立夏看夏”之说 。江南易有作物湿害和病害 ,需喷药施治、增温降湿 ;华北、西北干旱,需适时灌水抗旱 。是早稻插秧时节 ,还有“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种瓜点豆”等农谚 ,茶树春梢发育快,需及时采摘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传统习俗- 迎夏:古代帝王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君臣穿朱色礼服等 ,民间喝冷饮消暑 ,江南水乡烹食嫩蚕豆(“立夏豆” )。</p><p class="ql-block">- 称人:习俗起源难考 ,江南各地寓意说法不一 。吃罢中饭,人们在空地上用大木秤轮流称体重 ,司秤人会说吉祥话 。- 吃蛋:传立夏后小孩易“疰夏” ,胸前挂熟蛋可避免 。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说法 ,能预防苦夏症状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等 ,还衍生出“立夏斗蛋”活动 。</p><p class="ql-block">- 吃立夏饭: </p><p class="ql-block">南方用赤豆、黄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五色饭” ,杭州用乌饭树叶煮糯米做“乌米饭” 。</p><p class="ql-block">- 尝三鲜: “三新”或“三鲜”指新鲜食物 ,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各地不同 。如苏州为樱桃、青梅、麦子 ;常熟有“九荤十三素” ;南通吃煮鸡、鸭蛋等 。</p><p class="ql-block">- 吃面食:流行于北方 ,因立夏时小麦上场 ,为庆祝丰收 。面食有夏饼(有多种形状 )、面饼(甜、咸两种 )、春卷 。在养生方面,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立夏后心阳渐旺 ,宜健脾祛湿、养心气、守心神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易客顺国际易货</p><p class="ql-block">廉士勇咨询服务电话:191539782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