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3296298</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编辑:军中小丫</p>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1939年出生于龙口市诸由观镇赵家村一户普通农家。有母亲的时候姥姥40多岁、姥爷50多岁了,因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所以母亲儿时得到了姥爷姥姥更多的呵护与疼爱。在那贫穷的村子里,母亲度过了她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母亲年轻时在村里的林业队工作,在那里,她与邻村在林业队担任会计的父亲相知相爱。父母在林业队积极上进,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未满20岁的父母双双光荣入党,成为了村里年轻人的榜样。1958年底,婚后不久的父亲应征入伍,母亲则留在老家,一边挣工分,一边悉心照顾着双方老人。</p> <p class="ql-block"> 1970年2月,母亲抱着六个多月的哥哥随军到了部队。当时的部队刚从烟台福山移防到益都大马山,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母亲从未退缩。她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后,便毅然走进了部队五七厂,五七厂是为部队服务的家属工厂。在五七厂工作的十多年间,母亲干过很多工种:为战士洗棉衣棉裤、做豆腐、做炸药、打石子等,而最辛苦的当数打石子了。</p> <p class="ql-block"> 至今仍记得母亲每天上班时的模样,她身穿工作服,头戴工作帽,纱巾将脸遮的严严实实,身背各种劳动工具。假期里,我曾跟着母亲到飞机场跑道北侧看母亲打过石子,也帮母亲捡过石块。母亲一手拿着套圈,一手敲打石块的动作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母亲都坚守在打石子一线,她的双手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血泡和老茧,皮肤也因风吹日晒干燥粗糙,但她从不喊苦叫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务。下班回家后,累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母亲,还要为我们做饭洗衣。坚强勇敢的母亲,是我们成长路上的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 1978年春天,父亲在大马山附近村庄帮一直未生育的三姑要了个孩子。我们家有两床包孩子用的小毯子,一床黄色的略旧,一床粉色的崭新,我喜欢粉色,所以对那床粉色的毯子喜欢得不得了。然而当三姑的孩子满月准备回老家时,母亲却要把粉色的毯子送给三姑,我心里十分不舍,便偷偷地把毯子藏在了柜子里。送三姑出门后,母亲似乎察觉到粉色毯子没拿,回家翻找后还是把它送给了三姑。三姑和孩子走后,我生病了,得了甲肝。姥姥当时也在我们家,她怪嗔母亲:小芳喜欢不舍得给,就别给了,这不孩子都心疼病了。母亲答:有小芳的时候坐月子,是她三姑来部队伺候的月子,她三姑对我们家有恩。母亲的言传身教,让我懂得了感恩是一种美德,付出比索取更让人快乐。</p> <p class="ql-block"> 1985年2月,我们随父亲转业回到龙口老家。母亲安置在龙口市晶字牌电风扇厂工作,厂里效益不错,但实行计件工资,工作十分辛苦,还经常需要加班。这期间大娘家的姐姐妹妹先后来城里上班,由于单位没有宿舍,她们在我们家一住就是几年。母亲不但没有丝毫怨言,还视侄女们如己出,母亲的贤惠和修养赢得了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们的一致称赞。</p> <p class="ql-block"> 1990年母亲退休了,本以为她可以轻松些了,可她还是没有时间去跳广场舞,也很少串门,母亲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上,一心一意地为我们改善伙食,收拾家务。母亲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装得下父亲和我们,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围着我们不停地旋转,为我们付出着所有。1996年我有了孩子,儿子比侄儿小五个多月,婆婆家离得远,照顾孩子的重任便落在了近60岁的母亲身上。母亲不仅要同时照看两个孩子,还要做一大家子的饭,每天从早到晚,母亲忙得脚不沾地。即便如此,母亲依然不忘关心他人,每当看到邻居远嫁过来那位不会做饭的媳妇在院子里看孩子,母亲总会热情地盛上一碗饭,让她赶紧喂给孩子吃。</p> <p class="ql-block"> 时间匆匆忙忙,如今母亲已经87岁,患阿尔兹海默症16年了。每次保姆大姐做好饭让没有牙吃饭慢的母亲先吃,只要父亲没上桌,母亲坚决不吃,非要等父亲坐下后母亲才吃。岁月悠长,母亲对父亲的爱早已刻在了骨子里。每次给母亲吃香蕉等水果,她总是先给父亲吃再给我们吃,然后母亲才肯吃。母亲的谦让不是一次两次的偶然,而是长久以来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母亲节快到了,谨以此文献给我吃苦耐劳、坚强勇敢、温柔善良、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母亲,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的母亲。祝我的母亲及全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平安健康,福寿绵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