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农历四月初八,江南的烟雨中总飘着一缕乌饭的清香(乌米饭,有些地方称之为黑米饭,但不是直接用超市买来的黑米煮的饭。各地吃乌饭的时间也略有差异,有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四月初八,立夏等)。勤劳的人们早早采来南烛叶捣汁浸米,看雪白的糯米在青碧汁液里渐渐染成墨玉色,蒸出的饭粒油亮清香。这习俗里藏着目连救母的孝意,也裹着先民驱虫避疫的智慧,当乌饭端上灶台,烟火间便铺开了又一年的人间温情。</p> <p class="ql-block">吃乌饭最早的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南梁时期(距今约1500年):陶弘景的《登真隐诀》中记载了太极真人的“青精饭”,被认为是乌饭的前身。唐代陈藏器将其称作“乌饭”,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乌饭”一词的最早记载。</p> <p class="ql-block">《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中医认为,乌饭叶性平味酸,入肝、肾经,具有清热解毒、滋补肝肾、健脾益胃的功效。乌饭的黑色被视为“水色”,对应肾经,传统认为可“补精益气”,增强人体免疫力。部分地区除食用外,还会将乌饭叶晒干燃烧,用烟雾熏染房屋,或煮水擦拭家具,利用其气味驱赶蚊虫,类似现代“植物蚊香”的作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乌饭叶中含有多酚类物质(如黄酮、花青素)和挥发性成分(如萜类化合物),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p> <p class="ql-block">目连救母:目连的母亲因在世时贪念世报,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狱,备受折磨。目连修行得道后,去地狱看望母亲,但每次备的饭菜都被沿途饿鬼狱卒抢吃一空。后来目连发现南烛树叶汁乌黑,便用其浸米蒸煮成乌饭给母亲送去,饿鬼狱卒不再争抢,母亲终于吃上饱饭,目连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活一世,要多做善事,切莫伤天害理,也表达了人们为褒扬目莲的孝心,因而在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吃乌饭。(另外有瑶家女子木莲敬母的故事,寓意相似)</p> <p class="ql-block">佛家祭祀:传说四月初八是浴佛节,即释迦牟尼生日,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饭祀之,中国佛家也相仿效,后来流传成俗,人们在这一天煮吃乌饭,还会用乌饭赠送亲友。</p> <p class="ql-block">孙膑脱险: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陷害关进猪舍。为瞒过庞涓爪牙的监视,老狱卒用乌饭树叶煮糯米,捏成乌褐色像猪粪的饭团子偷偷送给孙膑。孙膑吃后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身体更加强壮,最终逃出监狱报了仇。因孙膑第一次吃乌米饭在一些地区被认为是农历四月初八,所以当地有在这一天煮食乌米饭以纪念孙膑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吃乌饭还有杨文广避饿(杨八姐送饭),道家求长生不老等传说,但不论哪种传说,那团拳头般大小的乌饭中,有孝意,有智慧,更有对时序更迭的敬畏。或许习俗的意义从来不止于食物本身,而是当我们咬下一口乌饭时,能尝到千年来中国人藏在烟火里的深情——对亲人的眷恋,对苦难的豁达,以及对岁月最朴素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