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社每天好书分享(2383)

冯雪松

<p class="ql-block">因为是一本真正想要去激发诗歌文本潜能的书,而不是一本诗人故事集,所以希望你看到其中引用的诗歌、文言不要害怕。写作中做了特殊的处理,你可以把那些诗歌和文言半懂不懂地读过去,你读着读着,再回头看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读懂了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九诗心》精华分享</p> <p class="ql-block">《九诗心》。这是一本写给非专业读者的古典诗歌专业书。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拗口,但我的发心来自我在读博士时听到我的老师叶嘉莹常讲的一个词。那时候她说她的工作是“金针度人”。</p><p class="ql-block">“金针度人”是一个唐代传说。说的是天上的织女并没有把天机云锦送到民间,而是把一根金针送给了一个凡人女子,从此这个凡人女子就可以织出和天机云锦同样精美的织物。</p><p class="ql-block">叶老师大概就曾经得到过织女的金针,所以她一辈子不想做垄断知识的权威,只想做金针度人的老师。她觉得,普通人与最伟大的古典诗词之间的距离,主要不是由境界或悟性不够造成的,而是因为典故、语言、历史背景、文学理论、诗歌传统等知识性障碍。讲解诗词的人需要替读者把这些障碍搬走,读者就有可能直接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核心。完成这个过程,这根金针就交到了读者的手中,古典诗词就成为了普通读者也可以使用的精神资源。此时讲诗的人就可以退隐了,而诗的生命就在读者身上复活了。</p><p class="ql-block">古典诗词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诗心”。这是一个含混的词。听起来有点像在说诗是一个动物,有一颗心脏。如果这颗心没有了,诗就变成了死的,或者假的。又有一点像在说,诗是每一颗心灵的基本配置,是你的心灵中间本来就有但需要去开启的部分。这个部分是什么呢?我的老师的老师顾随先生说得好。他说诗心就是专注无伪之心。他还说,人可以不作诗,不懂诗,但是不能没有这颗诗心。按照这个逻辑,那么学诗就不是用来当作化妆品的,不是用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而是用来让我们活得像个人的。</p><p class="ql-block">那活得像个人又意味着什么呢?我觉得意味着两点:第一,我们能够去充分体验自己的存在,而不是浑浑噩噩,活得像行尸走肉。第二,当遇到困境时,我们可以连接到我们生命内在的资源,而不容易被压垮。在遭遇饥荒时,一个肉体上的胖子可以支撑更久。在遭遇打击时,一个心灵上的胖子也可以支撑更久。以前我听叶嘉莹老师常说“古典诗词可以让人的心灵不死”,她说得很正义凛然,但我觉得有点太夸张。但写完《九诗心》,因为写的时候沉浸得很深,我大概就感到了这九个诗人本来每人都快死了,但是靠诗又活过来了,而且每个人都实现了凤凰涅槃那样的高水平重生。后来我看到陈国球教授纪念陈世骧先生的一句话,“文学是碎片中的碎片,残留中的残留;然而诗心幸存,正是人间的希望”。我很喜欢读这句话,在很多地方读过这句话。我觉得确实如此。在时代的风浪中,抓住了诗心,人就能不再飘摇。</p><p class="ql-block">《九诗心》写了从先秦的屈原到明清易代之际的吴梅村九个诗人,但里面没有李白,也没有苏轼。为什么没有呢?因为我只准备给每个朝代发一个名额,唐代的名额已经被杜甫用掉了。而且我最关心的问题是诗人的个人生命和时代发生巨大冲突的时候,诗人要怎么做?他们有什么不同于一般人的办法吗?所以经历了北宋灭亡的李清照和经历了南宋灭亡的文天祥就比苏轼更值得写。但写着写着我觉得宋朝的这段历史太沉重了,遇到了一个特别欢乐的欧阳修,就舍不得拿掉。《九诗心》的副标题叫“暗夜里的文学启明”。启明虽然需要,但暗夜也不是永恒。把遇到了好时代的欧阳修写进去,目的也是为这本书提供一种光明与黑暗对比的纵深感。这样宋代就占了三个名额,苏轼下次再说吧。前面说到的屈原、杜甫、欧阳修、李清照、文天祥、吴梅村,再加上陶渊明、曹丕、李陵,就是这本书中的九个主角。</p><p class="ql-block">我们对著名诗人的感觉常常是这样的,他的名字我已经听说无数遍了,但是我对他就是不太感兴趣,伟大的诗我也学过,但是我也不知道这个伟大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本书中的屈原和文天祥就是两个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p><p class="ql-block">很多的人都学过《离骚》,现在的中学生甚至要背《离骚》中的一段,但大家对于《离骚》的认识仅仅是,《离骚》是一首忠君爱国的诗。如果读过大学中文系,可能会知道得更多一点,了解《离骚》中有所谓的“美人香草之托”。真的是这样吗?这其实是关于文学经典的内涵如何论定的大问题。就像一个词有本意与衍生意,《离骚》的“美人香草之托”也是衍生意,这是汉代的儒生给予的。我在《九诗心》中的讲法是讲它的本义。屈原说了什么,我们就按他的字面意思理解,一句一句来看他在讲什么。这样一来,《离骚》变成了一部四幕剧加一个结尾,这部剧的核心就是“来不及”三个字。比如大家都学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说,木兰是春天最早开的花,宿莽是冬天最晚还能活着的草。可是怎么我今天早上在山上时,还能采到初春最早开放的木兰花,才过了一白天,晚上就什么花都没有了,只有冬天的宿莽了?这是一日之内经历了四季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其实在我第一次把这句诗搞明白的时候,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我到商场的化妆品柜台,我以前从来不会注意到木兰味的香水,可是看懂了这句诗之后,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各种木兰味的香水,而且我还特别想试,这种初春最早的花朵,它的香味是什么样子的。回到这句诗,这是一日之内经历了四季的感觉。贯穿于《离骚》的各个部分,屈原用各种方法,高频次出现的意思就是“来不及”。</p><p class="ql-block">《离骚》的四幕剧第一幕发生在人间。屈原出场。之后抱怨为什么人间所有的香花美草都在加速凋落。因为对于这种情况的不满,所以屈原就上天入地去寻找。他的三次寻找就变成后面的三幕。</p><p class="ql-block">在第一次寻找时,屈原去的地方是天上。这次出发,他气势浩大,有驾驶月亮车的神叫作望舒为他开道,还有驾驶太阳车的神叫作羲和来替他拖住太阳的脚步。但屈原终于没有来得及进入天宫。于是第一次的寻找就失败了。</p><p class="ql-block">在第二次寻找时,屈原去到了楚国历史的深处。他从他所在的战国时期往历史的源头走,要做的事是和楚国上古神话中的女神结亲,但是所有的女神他都看到了,那些女神却看不到他,好像他们在平行空间中一样。所以第二次的寻找,屈原又失败了。</p><p class="ql-block">第二次失败之后,屈原非常灰心丧气,于是他只能向伟大的巫师去求助。结果就出现了非常滑稽的景象,这两个巫师,一男一女,他们帮屈原算过命之后,一个劲怂恿他继续去上下求索。屈原说我真的可以吗?巫师说你去吧。所以屈原只能第三次上路,这次他去的是不周山。照理屈原是不可能到达不周山的。因为按照中国创世神话,不周山在有我们这个世界之前就折断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存在是共工怒触不周山,山柱倾之后的结果。所以说屈原到达了不周山,就是回到了时间的源头。</p><p class="ql-block">如果《离骚》写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它就形成了一个闭环,屈原就会像古代很多神话人物一样,进入长生不老的,时间永不流逝的神的世界。但是《离骚》的结尾清清楚楚地写着,在马上就要踏入时间源头的时候,屈原放弃了神界的入场券,认领了作为凡人的命运,扑向了有我们在的人间。其实这个故事还没讲完。复述这个故事是因为他和我们一般概述出来的《离骚》故事梗概完全不一样,但你深入到《离骚》的每一句,你会看到它白纸黑字就是这么写的。只是因为后来那个“香草美人”“忠君爱国”的解释太强大了,长久以来遮蔽了人们的注意力。</p><p class="ql-block">那我在写这部分的时候做了什么呢?我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因为我曾经翻译过《离骚》。在翻译时,需要对中间所有的神话、历史、名物做考订,所以我参考了汉代以来的注本,能够把《离骚》的那个物质世界建立起来,翻译给读者。第二件事是我把《离骚》的文本与战国时代的考古文物做对应,证明《离骚》中很多段落不仅从“美人香草”的角度读得通,从写实的角度也读得通。第三件事是我一直在体会,《离骚》最打动人心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我找到了,就是在大变局的时代,那是比之后的任何时代都更大的变局,在那样的时代里面,在巨大的世界观地震时,依然秉承的美善理想,和作为代价的彻底孤独。但这种美和孤独不是以中心思想、观念呈现出来的,而是一系列强烈的感受。所以当我们读《离骚》,触及那个美的核心时,《离骚》就像一只橘子被切开时喷出了香雾,也就像一部宏大的歌剧展开了它的咏叹调,所以我读到《离骚》中最高昂美妙的段落的时候,我都觉得我的耳朵边有《今夜无人入眠》那样的咏叹调在响起。</p><p class="ql-block">文天祥是另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大家都学过《过零丁洋》,但只记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关于文天祥的其他一切都是一笔糊涂账,他到底除此之外写过哪些诗?听说他是状元宰相,他宰相当得怎么样?所有这些都不知道。其实,《过零丁洋》写在文天祥43岁时,写完之后文天祥又活了4年。而前43年留下的诗和后4年留下的诗几乎正好一半一半。当然这样说也不太准确,因为文天祥全集中的第一首诗是他中了状元之后参加鹿鸣宴写的诗。我就从《过零丁洋》这首诗开始,写他在最后的4年中间发生了什么?这是一段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奇异旅程。</p><p class="ql-block">把书里的部分简化一下,我想讲文天祥的三次痛哭。</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是在过零丁洋之后的十几天,文天祥被元军的战船带到崖山海战的前线去观战。文天祥就在那个晚上看到了元军和宋军之间的最后战役,看到元军的火炮发射,使宋军的所有军船和民船全部覆灭。第二天早上,太阳还是在海上升起,但四十万宋人就好像被大海吞没了一样,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在这里文天祥留下了一首诗,叫作《长歌》,我在书里有写。诗前有一个小序:“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文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北舟中”就是元人的舟中。这首诗最后的几句说,第二天清晨,整个海面上都只有元军酣睡的声音,因为他们终于可以放心睡个好觉了,只有一个醒着的人,就是文天祥。他说自己是“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他说我这样一个孤独的臣子,剩下的最后一个人,就变成了一个要躲起来偷偷哭的人,一个惊恐万状、饮泣吞声的战俘。</p><p class="ql-block">文天祥经历了这个夜晚后,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大概就是得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半年的时间,他都处于解离状态。这半年里,元军把文天祥带上陆地,又送他北上去元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这是一段十分奇异的旅程,中间有太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文天祥看到了被元军剖膛破肚的六祖惠能的肉身菩萨,可是他看到的时候,他的感觉很隔离,他只觉得南华寺门前,曹溪边的松风好舒服啊。还有很荒谬的部分,在南宋,士大夫在典籍中看到孔庙、孔林、泰山,可是他们的足迹没有办法踏上北方的中原故土。而文天祥,恰恰因为亡国,反而踏上了中原故土,很有兴致地参观了孔庙、泰山。还有,他在淮河一带就看到了南下的骆驼因为太热了,在南方的天气里大团大团地飞着绒毛。这些全都写在他的诗里。而且这些诗都写得轻盈优美,如梦如幻,以至于后代的忠臣义士都看不下去了。他们觉得你都亡国了,你怎么会这么悠闲的呢?言下之意“你该不是疯了吧”。结果文天祥梦游了半年,直到马上要进入元大都时,他忽然醒了过来。这一醒不得了,他的防御破碎了,巨大的痛苦涌现了。他写了最痛哭流涕的一组诗,叫《乱离六歌》,分别写给妻子、妹妹、女儿、儿子、妾、自己,每首都是痛哭流涕到不能收场。我看到这里时都会一愣:看他前面的诗,我以为他为了爱国,已经想清楚了儿子女儿都不要了,怎么现在他忽然间表达起对妻子儿女的巨大愧疚和依恋。这组诗和一封写给女儿的信我也在书中有引用到。他在信的最后对女儿说:“爹爹管不得也,泪下,哽咽哽咽。”大英雄这样的无奈可怜,真是非常触动人心的记载。我觉得这就是人性。</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哭是他45岁左右在牢房里的悟道过程中,一边痛哭流涕,一边豁然开朗。读文天祥生命最后阶段的诗,我是很惊讶的。原来他在成为了大英雄之后,居然对忠孝有很多的反思。他在一首诗里写“功名几灭性,忠孝太劳生”,意思是功名和忠孝都是对生命的负累。可他不是后悔了,而是发现原来伦理任务完成之后,人生还有下一个阶段,就是找到生命的澄明境界。最后他完全找到了。实现了从伦理境界到生命境界的飞跃。他45岁生日当天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位列仙班,捧着蟠桃,站在神仙世界永恒的春天里。这个梦意味着一种内在的圆满,是很少人有过的。他临死之前不久,已经获得了完全的安宁,白天就是看书,像小婴儿睡在奶娘身边一样安定,晚上把衣服一脱马上就睡着了。完全不受任何杂念和恐惧的困扰。最后有一首诗,他说自己“怪哉茨野客,宿果堕幽燕”,意思是说,生命好奇异呀,我是一个南方野地里长大的小孩,怎么最后会瓜熟蒂落在北方的大地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