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四</b></p><p class="ql-block">一只麻雀飞进始终敞开的仁泽书院大门,喳喳鸣叫,仿佛叩醒了一百六十年的光阴。这座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百年庠序,静卧于巷陌深处,灰墙黛瓦之间分明还浸润着朱子理学的余温。</p><p class="ql-block">“何谓享福之才,能读书者便是;何谓创家之人,能教子者便是。”这段话记载于清人王永彬的《围炉夜话》,道出了大布耕读传家的风骨。自从孟仁择在此定居繁衍,尊师重教之风就绵延了千年。明清两代村里出了贡生22人、监生16人、庠生8人,廪生6人、太学生57人、武庠生37人。至清代,乡贤林义渊等人捐银元、置学田,终让书院拔地而起,光绪年间的岁进士陈世灿、武举人林庆忠皆从此处走出。将书院冠以“仁泽”二字,既是感恩尚书的遗爱,又寄托了大布先贤用“仁礼”为核心的孔孟儒学、程朱理学,教化子弟、泽被后生的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大布村更是出了众多的博士、硕士和大学生,其中的佼佼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李良松,他在研究“古文化与医学”中独树一帜,扬名海外。</p><p class="ql-block">其实大布人更应该记住的是,建国之初的那些全民学文化的激情岁月。当识字的风掠过田畴,那些从扫盲班黑板上长出的横竖撇捺,正把山外的潮声,织进大布每个煤油灯照亮的夜晚。那时候国家开始扫除文盲,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大布村民就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到了1959年底,全村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八岁以上少年和青壮年有92%会说普通话。1960年,大布村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业余教育先进单位”,并选派代表进京领奖,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记得前些日子,我和档案馆的同志,一起去接收乡贤捐赠的一大批极具史志研究价值的老相片,其中有一张就拍自于大布中央巷炮楼的亭子间。在相片中,斑驳的粉墙上,隐约可见红漆涂写的扫盲标语。当我告诉乡贤,这些的标语已在几年前被石灰粉刷覆盖时,他没说什么,但失望是显而易见的。</p><p class="ql-block">是的,当我们无奈的面对一边疯狂造景做旧,一边又对历史陈迹弃如敝屣的悖论时;当我们无奈的看着被覆盖的旧标语,成为城市记忆的考古层位时;当我们无奈的目送推土机碾过老墙古巷时,我们失去的是不归历史的刻度,更是集体记忆的载体!</p><p class="ql-block">好在仁泽书院无恙。</p><p class="ql-block">在已经成为职业中学图书馆的仁泽书院内,我见到了李校长,他正在指导师生对图书进行分类陈列。市里的史志部门要在各县市布设一个“党史方志驿站”,以期更好地让史志的文字活起来,仁泽书院就是一个绝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老李对驿站的布设很支持,一如既往地支持。原来在党校工作时,我们就经常默契地合作,按我们的话来说,“进出同一个大门,自然是同门兄弟”。不曾想到,我只身离开了校园,而他却是举校搬迁。</p><p class="ql-block">从事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十几年,老李对学校搬迁到大布的积极意义,也是了然于胸的。他知道,大布人崇尚读书,更相信“万般皆上品,不止读书高”,只要是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都会引以为豪。“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济世圣手李梦蛟、修建八角“魁星楼”的精工大匠蓝骏来、“富甲一方”的豪商吴良珠,就是其中佼佼者。“匠心传承,多元成才”,这不正是职业教育的精髓和标杆吗?</p><p class="ql-block">老李这样对我说,有业可择,有业可精,有业可敬,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和幸福。</p><p class="ql-block">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每年支付宝的“集五福”活动,最后一张“敬业福”总是那么的稀缺。这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让“敬业”二字,从职场箴言升华为社会共识。当虚拟的“敬业福”与现实的坚守者相遇,我们方知,真正的福气在于无数人日复一日的匠心与奉献。那些未集齐的“敬业福”,或许正是生活给予的启示——它需要以汗水为墨,以时间为纸,用一生的专注去书写。</p><p class="ql-block">老李和小宋正是这样专注的人。我希望在职中新校园内勤勉求知的学子们,每一个都是。</p> <p class="ql-block"><b> 五</b></p><p class="ql-block">和小宋继续在大布逡巡,寻找福的信号、收集福的标识。或许是平时的司空见惯,如今细细寻来,抬头可见福,伸手可触福,似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炊烟,都承载着深厚的福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大布村的明清古民居群就是福文化的重要具象。</p><p class="ql-block">这些古民居大都上下两层,外面土墙黛瓦,内部雕梁画栋,外拙内秀,体现了“富不外显”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们都是前厅后堂布局,在四方天中可以仰望斗转星移的天井,点缀在屋脊、门窗和影壁的木雕,四周飞檐翘角的封火墙,幽深静谧的两侧厢房,既富丽华贵,又安详舒适。</p><p class="ql-block">位于溪边的王夫全故居,是大布村保存最完好,建筑风格最典型的三进合院式清代建筑。从瓦当到照壁,从门楣到匾额,从中堂到厢房,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宇宙观念与“趋吉避凶”生活智慧的结晶。在后院的墙上,完好地保存着一个硕大的“福”字。“衣禄全、一口田”,笔势灵动,笔力苍劲。我建议小宋,以这个“本地福”为蓝本,让专业人员设计成大布村的LODO,把大布贴成一个“洞天福地”。</p><p class="ql-block">在中堂的侧壁上,还张贴着王氏宗亲清明祭祖时收支情况的公示帖子。一行行名字,按辈分整齐排列,显得传承有序。它无言地告诉我,这里的建筑空间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是承载“敬祖承福”仪式的祭祀主场。</p><p class="ql-block">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场景:祭祖仪式在晨光熹微中开始,族长捧起写满名字的黄表纸,苍老的声音在梁柱间回荡。焚化纸钱的青烟升腾而起,模糊了人们的面容,却让血脉的温度愈发清晰。灰烬随风飘向天井上方那方天空,恍惚间化作无数飞絮,落在新抽的柳枝上,落在游子湿润的眼眶里。</p><p class="ql-block">民俗是民间传承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王家大宅,如今还是大布民俗馆。</p><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一件件实物,一块块展板,都在叙说着历史风云,展现出民情风俗,固化了乡愁记忆。厚德载福,福业相牵,大布村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俗,证明了大布人得天独厚的福缘福报,绝非偶然。要说“镇馆之宝”,无疑是林老于1998年编撰出版的《大布村史》。洋洋洒洒,立史万言,手掂这本当时在全南平、乃至全福建少见的村史,可以感受到大布千年历史的厚重。</p><p class="ql-block">“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正因为大布村教化敦行,所以这里尊老孝老,蔚然成风。在老人活动中心内,鹤发童颜、气定神闲的老人,看书报、玩棋牌、唠家常,有所养、有所乐、有所为,此情此景,融汇成了一个吉祥和顺、幸福满满的场景。节庆抽木偶,过年舞南龙,如今,这里和附近的“侨心文体活动中心”一道,搭建出大布村的活力地带、魅力走廊。</p><p class="ql-block">民俗馆的旁边,就是最具象征意义的“福”文化生活空间。一个由五栋旧民居改建而成的建筑群,从空中俯瞰形似巨大的“福”字,既保留古建风貌,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成为福文化的立体展场。</p><p class="ql-block">松溪版画骨干的叶老师以刀刻线条传递吉祥寓意,《祥蛇纳福》中金蛇盘绕祥云构成福字。湛卢剑非遗传承人之一的叶大师创新设计“分合式茶刀”,两把刀具合为完整福字,拆分后仍各带福形,象征“福气永不分”。一群来自浙江庆元的研学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摇头晃脑、不亦乐乎地吟诵《论语·学而篇》。一群书法爱好者在布置好“福文化”专题书法作品展之后,又两两三三地在不同展陈空间,欣赏“福”图片的光影、“福”诗歌的韵律,在他们看来艺术都是相通的,何况博大精深的福文化。</p><p class="ql-block">既是历史的烙印,亦是未来的期许,无处不在的大布福文化,就这样在古民居和新空间的交织中,在古老民俗和现代文创的对话中,完成了清晰的承接和诠释。</p><p class="ql-block">福文化空间内的硕大案台上,笔墨纸砚齐全。在小宋的极力怂恿下,趁着这会儿安静无人,我握起长锋狼毫,在斗方上挥毫写个大大的“福”字。练过几天书法的人,谁没写过“福”字呢?</p><p class="ql-block">在一笔一划间,浮躁的心也逐渐沉静下来,仿佛能听到笔尖与纸面摩挲的细微声响。当一个笔画流畅、结构匀称的福字跃然纸上时,内心涌起的成就感和喜悦,如同春日暖阳,通透而明亮。</p> <p class="ql-block"><b> 六</b></p><p class="ql-block">每一次巡览大布,最后的落幕总在中央巷。</p><p class="ql-block">因为日晒风吹、星移斗转,两侧高高的夯土老墙斑驳得露出了节理,更显沧桑。之所以叫中央巷道,不仅是因为它位于村子的中心,也不仅是因为它是人员、物资进出大布的主要通道,更是因为,巷道的尽头有炮楼,有码头;有大厝,有大溪,是淳朴民俗的展示地,更是历史风云的聚散地。</p><p class="ql-block">古码头上,一棵古樟,参天而立。</p><p class="ql-block">时近中午,古樟已将日影筛成句逗,一枚枚落在青石条凳上。树冠如垂天之云,根脉似潜龙入地,裂开的树洞里藏着半部村史——乾隆年间滥砍乱伐的恶习在此禁革,民国期间“起水帮”的码头械斗在此调停,土改分田的契约在此誊写,包产到户的红手印在此按下。老辈人说,这树可是立着的祠堂。</p><p class="ql-block">这块竖立在炮楼下的“奉禁碑”,是大布村民集体立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至今已经二百五十多年。碑文的主要内容是禁砍大布村东面樟垅山一带与闽浙两省结合部的全部森林,以利于保护水源和水利设施。“奉禁碑”阐述了林木、水粮的相互依存关系,体现了古代官府和民众朴素的生态意识。碑文经二百多年的时光蚀剥依稀可辨,但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的良风良俗,却历久弥新。“敬天法地”“天人合一”,那是大布人可持续的幸福观。</p><p class="ql-block">大布民风淳朴,可牙齿总难免咬到腮帮。乡里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双方就约上族老乡贤一起到樟树下,进行调解说理,评判是非。经过裁决之后,输家必须买一对蜡烛、一挂鞭炮,到古樟树下燃放,以表示向对方赔礼道歉。因为这里是大布最热闹的地段,在古樟树下讲理,很快就能一传十、十传百,做到家喻户晓,其效果显然最佳。</p><p class="ql-block">“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在樟树下讲道理的习俗,在大布村世代相传,延续至今,不但经久不衰,而且不断发展完善。小宋笑着对我说,“大事不出村,纠纷不红脸”,这不就是穿越到古代的“枫桥经验”吗?</p><p class="ql-block">“生在福中要知福”“生在福中要惜福”,大布人更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大布千年的历史,就是知福、惜福,创造幸福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穿村而过的六水灌渠,被称为“松溪大地上的红旗渠”。这个松溪人民引以为豪的,当时建阳地区最大的引水工程,于1966年国庆动工兴建,而工程总指挥部就设在了大布村。在四年多的工期内,全县党政军群6000多人进场建设,体现了松溪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p><p class="ql-block">我曾经站在高山之上眺望,渠水如银链串起历史与当下,灌溉出了松溪小平原上2万多亩良田的丰腴。潺潺流水中,似乎还可以听到当年锤钎相击的脆响,和工地喇叭上不停地播放着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歌。如今,这条水渠早已超越物理形态,成为松溪人的一个精神图腾——它告诉世人: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信仰更长的渠!</p><p class="ql-block">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力量,大布村开始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上世纪末,大布创办村办企业和个体企业53家,成为全县行政村中人口最多的村,也是全县第一个成立党总支部的村,并被评为“南平市村办企业先进单位”。那一年,村里一下就安装了电话130部,成为松溪的一个佳话。</p><p class="ql-block">大布坐收地利之福,乐纳人和之善,但在家国有难、生灵涂炭的危急关头,大布人从来不缺乏为保卫幸福生活而死战到底的勇气和能力。如果说码头的大樟树,见证了大布人的温良和恭谨,那么这座跨巷而建的炮楼,则见证了大布人的血性和果敢。</p><p class="ql-block">在中央巷炮楼的门洞两边,书写着一副对联:“安堵如常一方保障,屹立不动百里长城。”对联说的正是发生在大布码头上,王章等大布子弟歃血出征、慷慨赴死的悲壮故事。</p><p class="ql-block">据《松溪县志》记载,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冬,倭寇进犯松溪县境,围困县城41天。为保家安民、驱逐外虏,王章率五十余村民在炮楼前宣誓出征,参与了松城保卫战,并在战斗中壮烈殉国。王章和一起殉难的一百多名义士,用血肉长城抵御了倭寇进攻。松城保卫战的胜利,一举扭转了闽东北的战局。</p><p class="ql-block">“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章的悲壮故事,无疑是大布千年福文化中最激昂高亢的篇章!</p><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想到这里,大布的幸福密码拼图似乎已经齐全。罗汉寺大殿的如炽香火,码头溪面上的欸乃桨声,六水渠旁的钢钎凿痕、仁泽书院的文化烙印,敬老院中的舒心笑容、露天影院的斑斓光影,它们絮絮叨叨地告诉我:幸福不是静态的桃花源,而是汗水浸润的土地上次第开出的花,是接续奋斗在时光中的清晰回响。</p><p class="ql-block">这个清晰的回响,我听到了。殷秀梅演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旋律破空而出,我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艰苦的劳动里,幸福就在你晶莹的汗水里……”</p><p class="ql-block">小宋听了,很兴奋,也很新奇,他掏出手机要录下这个时代旋律。我笑笑地摆摆手。虽然实现幸福的目标和路径,千百年来亘古不变,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那么一代人就应该有一代人的奋斗之歌。</p><p class="ql-block">还是祝福大布百福俱臻,福至心灵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