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文字:赵新力</b></p><p class="ql-block"><b>图片:赵新力</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2942638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岁在丙午(1966),文革初兴。吾母执教小学,为家父右派所累,竟蒙"黑帮"之名。时母日受批斗于学堂,吾年方十龄,就读小学五年级,焉能安心向学?遂辍学归家,蹉跎十二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丁巳年(1977),国家复开“科举”,不论出身。同村有寒门子弟应试登第,吾闻之怅然。戊午(1978)新春,赴安阳谒叔父,见从兄备考,其傲色凌人,反激吾向学之志。然吾学业荒废久矣,算术仅识小数,未涉分数。年已廿一,适逢科举限龄之末,时迫事危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安阳归,时已仲春,距秋闱不足半载。时人皆谓:"欲半年通晓初中经义,犹缘木求鱼也。"然奇迹竟生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吾母倾囊购四科典籍相授,叹曰:"儿当自强,母力止此。"初览经籍,茫然若迷:代数几何未窥门径,物理电学、化学元素更如天书。然既启卷,渐生趣味。先攻数学,三日通分数之理,遂士气大振。自此废寝忘食,耕读不辍,梦中犹思经义。两月间,方程勾股、电阻电流、元素化合,皆了然于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及百日倒悬,定策曰:"日眠五更,日习三十题。"幸得队长体恤,使伺水泵,得专心向学。尤善属文,尝为村中机手,故应试作《学科学用科学二三事》,据实而书,竟获满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戊午年秋闱放榜,吾以超线六十八分登第。全乡二百余考生,仅三人中选,吾忝居魁首。寒门孺子,自学成才,遂为乡里楷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太史公曰:昔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士穷乃见节义,学困而后通明。观子等绝处奋起,岂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者乎?然使无科举重开之机,虽怀瑾握瑜,终老畎亩而已。故曰:时势造英雄,亦英雄待时势也。</b></p> <p class="ql-block"><b>译文</b></p><p class="ql-block"><b>1966年春天,文革初起,时任小学老师的母亲因受父亲右派的牵连,被戴上了黑帮分子的帽子。</b></p><p class="ql-block"><b>那时,母亲在学校天天挨批斗,我那儿还有心思在学校上学?于是,刚满10周岁,正上小学五年级的我从此便缀学在家。这一缀就是12年。</b></p><p class="ql-block"><b>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并对考生不再唯成份论。本村一个出身不好的和我同龄的考生当年参加了高考并被录取。这在当时对我冲击很大。1978年春节我去安阳给叔叔拜年,看到叔伯二哥正在备战78年高考。当时他很看不起我这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兄弟,处处露出傲慢之气。这更激起了我的求学欲望。</b></p><p class="ql-block"><b>但当时我的基础也确实太差了,小学五年级只上了半年,数学只学到小数,分数都没学过。就算你当时想考个中专,起码也得有个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吧?再说我当时已经21岁,据当时的招生政策,考中专的年龄就限制在21岁,也就是说,1978年是我最后的机会。</b></p><p class="ql-block"><b>可是,我从叔叔家回来时,就已经是2月10几号了,距离当年的高考日期8月1号也就不到半年了。半年时间把初中当时两年的课程全部学会并融会贯通,而且还想考个好成绩,在当时很多人看来,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b></p><p class="ql-block"><b>但奇迹就是这样发生了。</b></p><p class="ql-block"><b>从安阳叔叔家回来后,我心始有不甘,决定一试。当时教小学的母亲大力支持我的想法,并从县城花重金给我买回来一大摞子复习教材。我看了看那些资料,一共四科: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囊括了当年恢复高考后必考的四门。</b></p><p class="ql-block"><b>母亲那时虽然是老师,也热心支持我,但她毕竟教的是小学,中学知识她也辅导不了,于是便对我说:“娘也帮不上你啥忙,你就看着这材料自学吧,行不行就得全靠你自己的了。”</b></p><p class="ql-block"><b>开始,我先把这些复习资料大概过了一遍,确实感觉头大,别说初中数学的代数几何从前没有接触过,就是这物理的力与电,还有化学的108种元素以及由这些元素所形成的各种化合物,过来更是听都没听说过。而且也没老师教,要全靠自学,时间又只有半年。又听说78年全国的考生有六七百万,光我们村当年准备参加考试的就有五六十人,根据第一年的录取率,全村还不知道能不能考上一个。而且当时参加高考的大部分是老三届的高中毕业生,就我这个连小学都没毕业,一切从零开始的人,凭什么和这些人竞争呢?</b></p><p class="ql-block"><b>当时,我一度曾想打退堂鼓。</b></p><p class="ql-block"><b>后来我冷静下来想了想,母亲既然都把学习资料买回来了,参加考试不参加,不妨先试着把这些资料从头看一看,就当没事看闲书了。</b></p><p class="ql-block"><b>谁知这一看,我便对这些复习资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欲一时大增。</b></p><p class="ql-block"><b>我是先从喜爱的数学开始的,因为小学没上完,我就找了本五年级数学,从没学过的分数着手,可能是年纪大了,理解能力较强,再加上浑身上下憋着一股子劲,短短两三天,我便把分数的基本原理,通分约分,四则运算,基本上领会和掌握。</b></p><p class="ql-block"><b>初战告捷,兴趣大增。接着我便开始攻读那些复习资料。那时候,我的学习欲特别旺盛,可以说,除了吃饭睡觉和去生产队劳动(除了高考那两天,我一天也没脱工),我基本上把每分钟时间都用在了看书上,有时侯梦里都没闲着,好几次白天苦思冥想没有看懂的问题,梦中却都神奇的找到了答案。</b></p><p class="ql-block"><b>只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我便基本上把这些资料过了一遍,什么分解因式;什么一元二元方程;什么勾股定理,这形那形;什么电阻电压电流;什么Fe,H2O等,从不知到知,我对初中的全部知识,包括各种例题,基本上有了一个大概的熟悉和了解。</b></p><p class="ql-block"><b>我更是信心倍长。</b></p><p class="ql-block"><b>接下来,便是漫长的做题过程。因为考试毕竟是考题的,会不会做题,做对做不对题才是考验你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你在高考中能否被录取的关键。</b></p><p class="ql-block"><b>当时离高考的8月1号还剩下100天了,我简单统计了一下,这四门复习资料中的模拟试题共2000余道。剔除我在学习时做的200多道,还有1700道,再加上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迎考路上还是有很大的困难需要克服的。</b></p><p class="ql-block"><b>从那时起,我每天规定只睡五个钟头。队长也知道我要考试,大力支持我,特地给我安排了一个不影响学习的看水泵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整个复习做题期间,我往语文上的用的时间比较少,但最后帮我拿分最多的却是语文。语文当时考了89分,我算算,作文30分基本给了满分。这都得益于我平时爱看书和爱写点东西的习惯。</b></p><p class="ql-block"><b>那年语文的作文题目是两道任选题,一道是“八一感想”,另一道是“学科学用科学二三事”,因我在生产队是机手,我便把在实际中发生的两件事选用“学科学用科学二三事”这个题目写了下来。不但省了力,还得了高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978年8月1号,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参加了平生第一次高考。10天后高考结果公布,我以超过录取分数线68分的优异成绩接到了让我去公社报填志愿书的通知。</b></p><p class="ql-block"><b>那年全公社200多名考生,考上3名,我荣登榜首。</b></p><p class="ql-block"><b>我在当地一时声名鹊起,成了众多莘莘学子励志的榜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史学家司马迁说过:周文王被囚禁推演出“周易”,孔子遭困境才写下“春秋”。志士在穷困时才显现出气节,学问经过磨难才能通达彻透。虽说你我在绝境中奋起成功,是"精诚所至,金石所开",但倘若没有国家重新改考制,即便你怀揣满腹才华,最终也只能终老于田间地头。所以说: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也需要等待合适的时势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