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毡匠老左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记老毡匠左立彦和他的非遗保护传承车间</p><p class="ql-block"> 在甘肃省宁县南义乡马泉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辈子钟情手工羊毛擀毡技艺,是远近闻名的老毡匠。50多年来,他和他的16位传承人常万鹏、柴生贤、柴柱龙等秉承从他父亲左官元手中传习来的宁县羊毛手工擀毡技艺,一面振兴传承非遗文化,一面免费带徒,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为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建设马泉村读书家庭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起到了带头作用。</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左立彦。</p><p class="ql-block"> 擀毡这门手艺,已经流传了近千年。他和道情皮影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它是从新疆、西藏和银川等少数民族传习过来的。有了羊毛,便有了擀毡这个技艺。据考证,手工擀毡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又传,毡业祖师为战国的庞涓,为孝敬其母,拾杂毛,散于草席之上,人为踩踏成整体,逐而相传下来,随着社会的兴盛而起伏变化。手工擀毡的形成源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土炕上有一张毛毡,既防潮有保暖,是家庭富裕状况的标志,也是孩子结婚必备之物。</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况下,用羊毛能擀出毡靴,毡帽,毡鞋,毡袜子,还可以做毡腰带。擀的羊毛毡可以铺30年到50年,不但能隔潮气,而且还能保暖,是农村住窑洞和睡土炕最为实用的用品。七八十年代之前,在农村办婚嫁事,娘家或婆家给女儿或儿子结婚能陪做一条雪白的沙毡,那是再喜不过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宁县手工擀毡技艺主要流传在宁县东部地区,因其畜牧业比较发达,牛羊毛丰富,因而造就了手工擀毡技术的传承和发展。现今,宁县的东区农村仍然沿袭这项传统技艺,其具有用料简单,坚实耐用的特点。其代表人物左立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左立彦,男,汉族,宁县南义乡马泉村人,1950年11月24日生,甘肃省省级非遗项目宁县擀毡技艺、市级传习所传承人,庆阳市新乡贤联谊会会员。孩童时代,左立彦跟着父亲、祖父学习羊毛擀毡手工技艺,和“老毡匠”的父亲左官元一起扛簾掂弓,走门串户,为南义周围乡村及宁县山区乡镇乡邻擀毡,依靠羊毛擀毡技艺挣钱养家。先后带徒弟16人,传承技艺40多年。</p><p class="ql-block"> 左立彦常彩琴夫妇勤劳节俭,和睦待人,团结邻里,对父亲极为孝顺。在父亲左官元晚年因病瘫卧在床三年零八个月期间,左立彦夫妇精心伺候,亲自寻医煎药,每天烧炕做饭,给父亲擦屎擦尿,端汤送药,喂饭喂菜,伺候老人,风吹雨淋,从不间断,直到老人病终。在老人去世祭奠埋葬时,舅家为他们夫妇披红挂彩予以表彰。</p><p class="ql-block"> 左立彦热爱文化事业,喜欢读书,常年研究农耕节气及历学等传统文化。2018年10月,他自投资金69万元建办瑞居书院,设立孝贤礼和文史书7个展馆,收集展示历代名人治家家训400余则,建办传统文化传承讲堂,家庭阅览室,藏书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社科5类书籍共3000册,建办羊毛擀毡技艺传习所,传承手工擀毡非遗技艺。潜心学习,研究、传承孝道、礼仪、《易经》、民俗等国学传统文化。2001年,左立彦家庭被甘肃省读书工程领导小组评为全省优秀读书家庭、最美书香文化家庭。2021年7月,左立彦家庭被庆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家庭。2022年6月,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甘肃省文化旅游厅、甘肃省图书馆联合发文命名左立彦家庭为2022年全省“书香之家”。</p><p class="ql-block"> 擀毡的工具主要有擀毡的品类主要有木弓,约2.5米长,用一个很大的很有弹性的木头做成,上边缠上用牛皮做成的弦,用来弹羊毛。竹帘,用很细的竹篾和麻绳子系成,宽约2.5米,长约为3米,是用来铺毡的主要工具。此外,还有弹毛的镚子,掸子,绊子,叉子等小型工具,还有随地形就设的用来弹毛的案子和擀毡用的案子。这些都是擀毡离不了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擀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大概有7道工序。首先是选择羊毛。羊毛分“春毛”和“秋毛”两大类。秋天剪下来的羊毛油质较大,攥在手里比较光滑,比较黏,擀出的毡相对绵软,密厚牢固。春天剪下的羊毛,攥在手里相对干涩,比较扎手。擀出的毡比较硬实,用手去摸,比较扎手。第二是弹毛。就是把羊毛放在预先支好的案子上,用拉紧驴皮弓弦的羊毛弓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弹毛。边弹毛边去土,直到把羊毛弹尽,弹松软,备用。第三是铺毡。用掸子把羊毛通过震动均匀的铺洒在预先展开平放的竹帘子上,按好尺寸大小,量好要做的毡的长宽尺度。用叉子轻轻压实,然后用口喷洒上菜油,用手撒上磨细的豆面粉,用笤帚将烧开的滚烫的开水溅到羊毛上,用叉子压实,再将竹帘子卷起,扎紧,然后开始用脚踏压,蹬卷。翻覆数遍。第四是卷边子。解开竹帘,把挤碾的柔软密实的毛毡胚子的四边按照预先规定的长宽尺码进行折叠,并用手揉搓,粘合,然后再用滚烫的开水喷洒,后将帘子卷起,扎紧,再进行蹬、压、卷、碾,二十分钟后,再将帘子解开,将已经压挤好的成型的毡胚子放到预先支好的倾斜的案子上,开始洗毡。第五是洗毡。这道工序又叫擀毡。这是整个擀毡工序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俗话说,毡匠擀毡,全靠脚蹬。第六是浆洗毛毡,就是把雪一样的白灰粉末撒到正在擀洗的毛毡上,再蹬洗毛毡,直到毛毡白如新雪。第七是晒毡。就是把洗好的干净的毛毡凉晒在阳光下,直到干到为之。这样,一面洁白如雪的毛毡就擀成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擀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需要国家大力保护,擀毡这门手艺即将濒临灭绝的境地,它到底怎么传承下去,还需要大家齐心努力,认真保护。2012年,宁县手工擀毡技艺被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左立彦被确定为庆阳市手工擀毡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19年,左立彦建办宁县南义乡瑞居书香文化大院,建立羊毛手工擀毡技艺传习所和手工羊毛擀毡生产车间,开展传承研学活动。2020年,据此拍摄庆阳市首部非遗传承保护题材的微电影《老毡匠》,纪录片《毡匠老左》;左立彦和羊毛手工擀毡技艺被甘肃卫视《丝路非遗》栏目、《陇东报》《掌中庆阳》、宁县、环县融媒体中心采访报道。图文报道《他,在艰难中坚守》《非遗时光-手工擀毡》《擀毡:父亲的身影》在中国文明网、庆阳文化旅游公众号、庆阳圈子等新媒体平台发表。此外,左立彦还通过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免费带徒,现场传承手工羊毛擀毡技艺。</p><p class="ql-block"> 目前,已经传承了第五代,带徒16人。每年开展两次现场教学活动,面授传承技艺。通过“手工作坊”“生产车间”来展示流程,开展研学,传承技艺,培养新人。目前,左立彦和他的手工羊毛擀毡技艺已经收入《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庆阳》《庆阳诗词摄影书法作品集》《庆阳小康志》等书。2021年,左立彦家庭被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家庭。</p> <p class="ql-block">毡匠老左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记老毡匠左立彦和他的非遗保护传承车间</p><p class="ql-block"> 在甘肃省宁县南义乡马泉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辈子钟情手工羊毛擀毡技艺,是远近闻名的老毡匠。50多年来,他和他的16位传承人常万鹏、柴生贤、柴柱龙等秉承从他父亲左官元手中传习来的宁县羊毛手工擀毡技艺,一面振兴传承非遗文化,一面免费带徒,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为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建设马泉村读书家庭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起到了带头作用。</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左立彦。</p><p class="ql-block"> 擀毡这门手艺,已经流传了近千年。他和道情皮影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它是从新疆、西藏和银川等少数民族传习过来的。有了羊毛,便有了擀毡这个技艺。据考证,手工擀毡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又传,毡业祖师为战国的庞涓,为孝敬其母,拾杂毛,散于草席之上,人为踩踏成整体,逐而相传下来,随着社会的兴盛而起伏变化。手工擀毡的形成源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土炕上有一张毛毡,既防潮有保暖,是家庭富裕状况的标志,也是孩子结婚必备之物。</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况下,用羊毛能擀出毡靴,毡帽,毡鞋,毡袜子,还可以做毡腰带。擀的羊毛毡可以铺30年到50年,不但能隔潮气,而且还能保暖,是农村住窑洞和睡土炕最为实用的用品。七八十年代之前,在农村办婚嫁事,娘家或婆家给女儿或儿子结婚能陪做一条雪白的沙毡,那是再喜不过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宁县手工擀毡技艺主要流传在宁县东部地区,因其畜牧业比较发达,牛羊毛丰富,因而造就了手工擀毡技术的传承和发展。现今,宁县的东区农村仍然沿袭这项传统技艺,其具有用料简单,坚实耐用的特点。其代表人物左立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左立彦,男,汉族,宁县南义乡马泉村人,1950年11月24日生,甘肃省省级非遗项目宁县擀毡技艺、市级传习所传承人,庆阳市新乡贤联谊会会员。孩童时代,左立彦跟着父亲、祖父学习羊毛擀毡手工技艺,和“老毡匠”的父亲左官元一起扛簾掂弓,走门串户,为南义周围乡村及宁县山区乡镇乡邻擀毡,依靠羊毛擀毡技艺挣钱养家。先后带徒弟16人,传承技艺40多年。</p><p class="ql-block"> 左立彦常彩琴夫妇勤劳节俭,和睦待人,团结邻里,对父亲极为孝顺。在父亲左官元晚年因病瘫卧在床三年零八个月期间,左立彦夫妇精心伺候,亲自寻医煎药,每天烧炕做饭,给父亲擦屎擦尿,端汤送药,喂饭喂菜,伺候老人,风吹雨淋,从不间断,直到老人病终。在老人去世祭奠埋葬时,舅家为他们夫妇披红挂彩予以表彰。</p><p class="ql-block"> 左立彦热爱文化事业,喜欢读书,常年研究农耕节气及历学等传统文化。2018年10月,他自投资金69万元建办瑞居书院,设立孝贤礼和文史书7个展馆,收集展示历代名人治家家训400余则,建办传统文化传承讲堂,家庭阅览室,藏书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社科5类书籍共3000册,建办羊毛擀毡技艺传习所,传承手工擀毡非遗技艺。潜心学习,研究、传承孝道、礼仪、《易经》、民俗等国学传统文化。2001年,左立彦家庭被甘肃省读书工程领导小组评为全省优秀读书家庭、最美书香文化家庭。2021年7月,左立彦家庭被庆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家庭。2022年6月,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甘肃省文化旅游厅、甘肃省图书馆联合发文命名左立彦家庭为2022年全省“书香之家”。</p><p class="ql-block"> 擀毡的工具主要有擀毡的品类主要有木弓,约2.5米长,用一个很大的很有弹性的木头做成,上边缠上用牛皮做成的弦,用来弹羊毛。竹帘,用很细的竹篾和麻绳子系成,宽约2.5米,长约为3米,是用来铺毡的主要工具。此外,还有弹毛的镚子,掸子,绊子,叉子等小型工具,还有随地形就设的用来弹毛的案子和擀毡用的案子。这些都是擀毡离不了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擀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大概有7道工序。首先是选择羊毛。羊毛分“春毛”和“秋毛”两大类。秋天剪下来的羊毛油质较大,攥在手里比较光滑,比较黏,擀出的毡相对绵软,密厚牢固。春天剪下的羊毛,攥在手里相对干涩,比较扎手。擀出的毡比较硬实,用手去摸,比较扎手。第二是弹毛。就是把羊毛放在预先支好的案子上,用拉紧驴皮弓弦的羊毛弓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弹毛。边弹毛边去土,直到把羊毛弹尽,弹松软,备用。第三是铺毡。用掸子把羊毛通过震动均匀的铺洒在预先展开平放的竹帘子上,按好尺寸大小,量好要做的毡的长宽尺度。用叉子轻轻压实,然后用口喷洒上菜油,用手撒上磨细的豆面粉,用笤帚将烧开的滚烫的开水溅到羊毛上,用叉子压实,再将竹帘子卷起,扎紧,然后开始用脚踏压,蹬卷。翻覆数遍。第四是卷边子。解开竹帘,把挤碾的柔软密实的毛毡胚子的四边按照预先规定的长宽尺码进行折叠,并用手揉搓,粘合,然后再用滚烫的开水喷洒,后将帘子卷起,扎紧,再进行蹬、压、卷、碾,二十分钟后,再将帘子解开,将已经压挤好的成型的毡胚子放到预先支好的倾斜的案子上,开始洗毡。第五是洗毡。这道工序又叫擀毡。这是整个擀毡工序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俗话说,毡匠擀毡,全靠脚蹬。第六是浆洗毛毡,就是把雪一样的白灰粉末撒到正在擀洗的毛毡上,再蹬洗毛毡,直到毛毡白如新雪。第七是晒毡。就是把洗好的干净的毛毡凉晒在阳光下,直到干到为之。这样,一面洁白如雪的毛毡就擀成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擀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需要国家大力保护,擀毡这门手艺即将濒临灭绝的境地,它到底怎么传承下去,还需要大家齐心努力,认真保护。2012年,宁县手工擀毡技艺被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左立彦被确定为庆阳市手工擀毡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19年,左立彦建办宁县南义乡瑞居书香文化大院,建立羊毛手工擀毡技艺传习所和手工羊毛擀毡生产车间,开展传承研学活动。2020年,据此拍摄庆阳市首部非遗传承保护题材的微电影《老毡匠》,纪录片《毡匠老左》;左立彦和羊毛手工擀毡技艺被甘肃卫视《丝路非遗》栏目、《陇东报》《掌中庆阳》、宁县、环县融媒体中心采访报道。图文报道《他,在艰难中坚守》《非遗时光-手工擀毡》《擀毡:父亲的身影》在中国文明网、庆阳文化旅游公众号、庆阳圈子等新媒体平台发表。此外,左立彦还通过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免费带徒,现场传承手工羊毛擀毡技艺。</p><p class="ql-block"> 目前,已经传承了第五代,带徒16人。每年开展两次现场教学活动,面授传承技艺。通过“手工作坊”“生产车间”来展示流程,开展研学,传承技艺,培养新人。目前,左立彦和他的手工羊毛擀毡技艺已经收入《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庆阳》《庆阳诗词摄影书法作品集》《庆阳小康志》等书。2021年,左立彦家庭被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家庭。</p> <p class="ql-block">毡匠老左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记老毡匠左立彦和他的非遗保护传承车间</p><p class="ql-block"> 在甘肃省宁县南义乡马泉村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一辈子钟情手工羊毛擀毡技艺,是远近闻名的老毡匠。50多年来,他和他的16位传承人常万鹏、柴生贤、柴柱龙等秉承从他父亲左官元手中传习来的宁县羊毛手工擀毡技艺,一面振兴传承非遗文化,一面免费带徒,积极努力,奋发向上,为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建设马泉村读书家庭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起到了带头作用。</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左立彦。</p><p class="ql-block"> 擀毡这门手艺,已经流传了近千年。他和道情皮影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它是从新疆、西藏和银川等少数民族传习过来的。有了羊毛,便有了擀毡这个技艺。据考证,手工擀毡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又传,毡业祖师为战国的庞涓,为孝敬其母,拾杂毛,散于草席之上,人为踩踏成整体,逐而相传下来,随着社会的兴盛而起伏变化。手工擀毡的形成源于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土炕上有一张毛毡,既防潮有保暖,是家庭富裕状况的标志,也是孩子结婚必备之物。</p><p class="ql-block"> 一般情况下,用羊毛能擀出毡靴,毡帽,毡鞋,毡袜子,还可以做毡腰带。擀的羊毛毡可以铺30年到50年,不但能隔潮气,而且还能保暖,是农村住窑洞和睡土炕最为实用的用品。七八十年代之前,在农村办婚嫁事,娘家或婆家给女儿或儿子结婚能陪做一条雪白的沙毡,那是再喜不过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宁县手工擀毡技艺主要流传在宁县东部地区,因其畜牧业比较发达,牛羊毛丰富,因而造就了手工擀毡技术的传承和发展。现今,宁县的东区农村仍然沿袭这项传统技艺,其具有用料简单,坚实耐用的特点。其代表人物左立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左立彦,男,汉族,宁县南义乡马泉村人,1950年11月24日生,甘肃省省级非遗项目宁县擀毡技艺、市级传习所传承人,庆阳市新乡贤联谊会会员。孩童时代,左立彦跟着父亲、祖父学习羊毛擀毡手工技艺,和“老毡匠”的父亲左官元一起扛簾掂弓,走门串户,为南义周围乡村及宁县山区乡镇乡邻擀毡,依靠羊毛擀毡技艺挣钱养家。先后带徒弟16人,传承技艺40多年。</p><p class="ql-block"> 左立彦常彩琴夫妇勤劳节俭,和睦待人,团结邻里,对父亲极为孝顺。在父亲左官元晚年因病瘫卧在床三年零八个月期间,左立彦夫妇精心伺候,亲自寻医煎药,每天烧炕做饭,给父亲擦屎擦尿,端汤送药,喂饭喂菜,伺候老人,风吹雨淋,从不间断,直到老人病终。在老人去世祭奠埋葬时,舅家为他们夫妇披红挂彩予以表彰。</p><p class="ql-block"> 左立彦热爱文化事业,喜欢读书,常年研究农耕节气及历学等传统文化。2018年10月,他自投资金69万元建办瑞居书院,设立孝贤礼和文史书7个展馆,收集展示历代名人治家家训400余则,建办传统文化传承讲堂,家庭阅览室,藏书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社科5类书籍共3000册,建办羊毛擀毡技艺传习所,传承手工擀毡非遗技艺。潜心学习,研究、传承孝道、礼仪、《易经》、民俗等国学传统文化。2001年,左立彦家庭被甘肃省读书工程领导小组评为全省优秀读书家庭、最美书香文化家庭。2021年7月,左立彦家庭被庆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家庭。2022年6月,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甘肃省文化旅游厅、甘肃省图书馆联合发文命名左立彦家庭为2022年全省“书香之家”。</p><p class="ql-block"> 擀毡的工具主要有擀毡的品类主要有木弓,约2.5米长,用一个很大的很有弹性的木头做成,上边缠上用牛皮做成的弦,用来弹羊毛。竹帘,用很细的竹篾和麻绳子系成,宽约2.5米,长约为3米,是用来铺毡的主要工具。此外,还有弹毛的镚子,掸子,绊子,叉子等小型工具,还有随地形就设的用来弹毛的案子和擀毡用的案子。这些都是擀毡离不了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擀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大概有7道工序。首先是选择羊毛。羊毛分“春毛”和“秋毛”两大类。秋天剪下来的羊毛油质较大,攥在手里比较光滑,比较黏,擀出的毡相对绵软,密厚牢固。春天剪下的羊毛,攥在手里相对干涩,比较扎手。擀出的毡比较硬实,用手去摸,比较扎手。第二是弹毛。就是把羊毛放在预先支好的案子上,用拉紧驴皮弓弦的羊毛弓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弹毛。边弹毛边去土,直到把羊毛弹尽,弹松软,备用。第三是铺毡。用掸子把羊毛通过震动均匀的铺洒在预先展开平放的竹帘子上,按好尺寸大小,量好要做的毡的长宽尺度。用叉子轻轻压实,然后用口喷洒上菜油,用手撒上磨细的豆面粉,用笤帚将烧开的滚烫的开水溅到羊毛上,用叉子压实,再将竹帘子卷起,扎紧,然后开始用脚踏压,蹬卷。翻覆数遍。第四是卷边子。解开竹帘,把挤碾的柔软密实的毛毡胚子的四边按照预先规定的长宽尺码进行折叠,并用手揉搓,粘合,然后再用滚烫的开水喷洒,后将帘子卷起,扎紧,再进行蹬、压、卷、碾,二十分钟后,再将帘子解开,将已经压挤好的成型的毡胚子放到预先支好的倾斜的案子上,开始洗毡。第五是洗毡。这道工序又叫擀毡。这是整个擀毡工序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俗话说,毡匠擀毡,全靠脚蹬。第六是浆洗毛毡,就是把雪一样的白灰粉末撒到正在擀洗的毛毡上,再蹬洗毛毡,直到毛毡白如新雪。第七是晒毡。就是把洗好的干净的毛毡凉晒在阳光下,直到干到为之。这样,一面洁白如雪的毛毡就擀成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擀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需要国家大力保护,擀毡这门手艺即将濒临灭绝的境地,它到底怎么传承下去,还需要大家齐心努力,认真保护。2012年,宁县手工擀毡技艺被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左立彦被确定为庆阳市手工擀毡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019年,左立彦建办宁县南义乡瑞居书香文化大院,建立羊毛手工擀毡技艺传习所和手工羊毛擀毡生产车间,开展传承研学活动。2020年,据此拍摄庆阳市首部非遗传承保护题材的微电影《老毡匠》,纪录片《毡匠老左》;左立彦和羊毛手工擀毡技艺被甘肃卫视《丝路非遗》栏目、《陇东报》《掌中庆阳》、宁县、环县融媒体中心采访报道。图文报道《他,在艰难中坚守》《非遗时光-手工擀毡》《擀毡:父亲的身影》在中国文明网、庆阳文化旅游公众号、庆阳圈子等新媒体平台发表。此外,左立彦还通过积极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免费带徒,现场传承手工羊毛擀毡技艺。</p><p class="ql-block"> 目前,已经传承了第五代,带徒16人。每年开展两次现场教学活动,面授传承技艺。通过“手工作坊”“生产车间”来展示流程,开展研学,传承技艺,培养新人。目前,左立彦和他的手工羊毛擀毡技艺已经收入《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庆阳》《庆阳诗词摄影书法作品集》《庆阳小康志》等书。2021年,左立彦家庭被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家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