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汀州客家情</p><p class="ql-block">——担布坑店子何家坳子一日行</p><p class="ql-block">(2025.5.3)</p><p class="ql-block"> 浙江南部的母亲河瓯江,从龙泉发源,到温州出海,穿过众多崇山峻岭,其中瓯江中游的云和段北部,就有一座牛头山,海拔1297米,峰峦叠翠。</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康熙四十八年(1790)三月,牛头山炭农彭子英率窑民起义,响应者众。遂昌、松阳、云和部分村庄,几被窑民占领,声势浩大。终因抵不住朝廷的重兵镇压,起义窑民和当地百姓都惨遭残杀,血流成河。牛头山周围几十里一度荒无人烟。</p><p class="ql-block"> 为招徕山民开荒扩种,当时清朝政府到福建省汀州府广招移民。汀州府上杭、武平、长汀的客家人纷纷响应,迁徙到瓯江北面牛头山周围一带安家落户,以种植蓝靛为业,世世代代繁衍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担布坑和店子村,位于瓯江支流梓坊坑的上游尾端,地处深山,与外界少有交流。汀州客家人的后裔,通过勤劳和智慧,保持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生活,依照春种夏耕、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怡然自得,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 曾经有成年人评论,别看担布坑和店子村位于梓坊坑上游的山头角落,比梓坊坑下游的饭甑砻、木吉寮、卜家一点也不差,甚至更好!两个山坳小盆地,村貌俨然,村落古朴,丰衣足食,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少年时代,我跟着母亲到高山骑马岗拜年,听舅婆提起过担布坑、店子村,就向往着,有朝一日,要到那里去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因紧水滩电站建设需要而迁移后,我们告别故土已经40余年。电站库区北部曾经成立库北乡,管辖未迁移的高山、南洞、店子、担布坑等村落,由于地僻人稀,资源匮乏,经济落后,又撤并到赤石乡。分分合合,几十年过去了,担布坑和店子村究竟怎么样了?我一直想去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昨天,我带着父母亲,驱车从丽水到云和赤石乡,找到汽车轮渡。在码头上,我跟当地人交谈,有个人跟我说,担布坑和店子村没什么好玩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就留着没有几个老人了。到那里,中饭都找不到地方买。</p> <p class="ql-block">(一)担布坑</p><p class="ql-block">汽车轮渡每小时一趟,我们赶上了10:30的那一趟。十几分钟到达对岸建源码头,然后从沙坑埠头出发,一路经过桐子坑、朱坑、大坳门、火吉坳、大丘田下、坳子下,到达磨石坪,才发现有人家。一幢混凝土建筑小院子,挂着杭汀村村委会的牌子。向一个老人打听,担布坑还有多远。他说,不远了,还有里把路。</p><p class="ql-block"> 沿着狭窄的溪涧,转过几个弯,来到了担布坑村。山村坐落于山坳小盆地,大概有二十来幢泥瓦房。我们正在观察村庄地形,一个七十多岁的大娘端着一大碗豌豆荚,跟中年男人说,这豌豆好,中饭烧起来吃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跟她攀谈起来,她问我们的来意。我父亲说,这个地方六十多年前来箍桶过,现在再来看看。有户家人我还记得,不知道他们怎么样。随即告诉了那位熟人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大娘说,还在的,喏,就在下面一点,桥过去。随即把我们带到了父亲熟人的家里。</p><p class="ql-block">家里只有一个老婆婆,87岁了,见了我父亲,说这么多年了,已经不认识,想不起来是谁了。再交流几句,有点儿对上了他们彼此都认识的熟人。</p><p class="ql-block">老婆婆说给我们倒茶,我们说不用不用,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大娘继续领着我们循溪而上。我问她,村庄的人都姓啥?她说,桥下对面下半村都姓李,上半村姓邱,我家就姓邱。</p><p class="ql-block"> 大娘说,你们这么老远过来,中饭到我家吃吧!</p><p class="ql-block"> 我们路上就在嘀咕,中饭怎么解决?要是有人家愿意,我们出点钱,让他们帮忙烧一点,那是最完美的。要是没地方吃饭,我们就打道回府,折返到赤石黄岗码头再吃。现在大娘这样一问,正好问道我们心坎上。</p><p class="ql-block"> 我说,太麻烦了,不好意思。大娘说,有啥麻烦的,我家又没别人,就我和老头子,子女都外出了。早上蒸好的饭,炒一碗豌豆,笋咸子配配,不就好啦。</p><p class="ql-block"> 大娘邀请了两遍,很诚心。我们也就不再顾虑了,欣然接受。大娘说,你们先去转转,回来马上就可以吃了。</p><p class="ql-block"> 我和父母亲再看了看周围的老房子和四周田园风光。山明水秀,溪涧淙淙,古朴的泥瓦房镶嵌在绿水青山中,分外宁静。</p><p class="ql-block"> 我将车子开上来,掉个头,一会儿功夫,大娘就喊我们吃饭了。</p><p class="ql-block"> 大娘家是一幢三间两层的泥瓦房,收拾得很整洁。旁边附房里,她老伴在拨弄一辆农用三轮车。我跟他攀谈,大伯耳朵聋,要很近才能听见声音。</p><p class="ql-block"> 鲜笋、豌豆、笋咸,配木柴灶蒸的米饭,还有米粥,简单干净而香醇,正合我们的胃口。饭后,我们就相互聊聊彼此的熟人。担布坑和高山村不远,我骑马岗的舅婆,大娘不但认识,还算是姻亲。越说越近了。她儿子在西安开店做生意,女儿嫁到了玉环,要两三年才回来一次。</p><p class="ql-block"> 临行前,父亲拿出两百元钱,正打算递给大娘。大娘见了,连忙说不行不行,我们再三要给,大娘坚持说心意领了,绝不能收钱。我们满怀谢意,就此辞行。</p> <p class="ql-block">大娘木屋</p> <p class="ql-block">大娘家厨房门口</p> <p class="ql-block">担布坑秧田</p> <p class="ql-block">担布坑老屋1</p> <p class="ql-block">担布坑老屋2</p> <p class="ql-block">担布坑大娘</p> <p class="ql-block">担布坑木楼</p> <p class="ql-block">(二)店子</p><p class="ql-block">担布坑出来,遇到另一条溪涧,沿溪进去,大约半里路,发现一座石砌木廊桥,穿过廊桥,进入了一个更大一些的山坳小盆地,四周青山环抱,村中一涧清流。汀州客家人普遍的四合院泥瓦房坐落于盆地中央,依山傍水,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 车行到村庄尾部,一中年男子,驾驶一辆货车刚停下来。他说,从丽水刚回来,买了一台冰柜冰冰东西。村里两三百人,平时绝大多数都在外面打工,村里没有几个老人。过年了,大家小车开回来,停都停不下。村里百分之七八十都姓阙,与松阳石仓阙氏,是同根同源的。</p><p class="ql-block"> 我说石仓的老建筑可豪华了,他说是的,可惜“九厅十八井”被火烧掉了。</p><p class="ql-block"> 阙氏家族的石仓古民居,是松阳深山里的瑰宝,在店子村的老房子究竟怎么样,我们没有进户一家一家细看。</p><p class="ql-block"> 阙氏祠堂在更高处的另一个村庄新进排。据说是不错的,留待下次有机会再来考察。</p> <p class="ql-block">店子1</p> <p class="ql-block">店子2</p> <p class="ql-block">店子3</p> <p class="ql-block">(三)何家</p><p class="ql-block">从店子村出来,与担布坑村交汇处,一条公路斜着上坡通往高山、南洞,名称是赤紧线(赤石至紧水滩)。听店子村的阙氏中年男子介绍,这里到紧水滩两个小时可以到达,不算太久,时间还早,那我们就上行吧,来一次穿梭在高山森林中的翻越,应该是不错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路旁经过的第一个自然村是叶家,我们不注意就溜过去了。来到一个三岔口,一路到南洞,一路到高山,见高山平整一点,我们就右转向高山驶去。路过水圳头村,我们不注意,也无意间过去了。然后一路上都几乎是半山腰中平坦的横路上行驶,看蓝天白云,远山如黛,近山苍翠,闻山间鸟语花香,忽而杉木丛林,忽而竹海苍苍,好不惬意。</p><p class="ql-block"> 远看有人家,近看却又无。稍不注意,又路过了野猪湖新屋。正想着这么美的森林穿越,应该找个地方停车看一看。眼前就来到了一个稍宽一点点的平地,一幢三间两层的混凝土建筑在路边,牌子上写了进山注意事项,估计是森林管理用房,有两条狗在朝着我们汪汪汪直吠。</p><p class="ql-block"> 我们对着房子喊:有人吗?有人吗?一个妇女出来回应:嘛事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说,冇事情,来玩的。她热情地邀请我们上去坐。我问,这是森林管理用房吗?她说,不是的,就是我自己家。于是,她呵斥两条狗:吵死了,再吠要打死你们!两条狗乖乖地回去,伏在地上不吭声了。我们就上前去,坐在她家门口,凉风习习,下午一点光景正有点热,在她这里真舒服。</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跟她攀谈起来。我母亲说,骑马岗是外婆家,谁谁是舅舅、舅妈,那妇女就哦哦地连声说认得。我父亲说,我来箍桶过,有个人叫“狗儿子”的。那妇女就说,“狗儿子”就是我家里人的父亲。来,来,快来喝茶。</p><p class="ql-block"> 她泡好了绿茶,端到了我们手里。</p><p class="ql-block"> 家门口一口池塘,她养了鱼,对面山上养了一群鸡鸭。他儿子在云和县城打工或者做点生意,他男人到山上去砍伐树木去了。他们家小日子过得不错。</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何家,老房子在路下,不太方便,他们家十几年前就在路上边造了新房子。以前经常听舅婆说起何家,不知何家在何处,现在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她说,对面金光山(谐音:井冈山。小时候很惊奇,竟然身边也有一个“井冈山”)也有个何家,还有一个莲花山。她用手指向对门的高山尖顶,说,最高峰就是金光山,公路斜上去的翻过的山坳就是莲花山。</p><p class="ql-block"> 田埔村后面也有一个村庄叫莲花山。处处都有莲花山。纯朴的山民,就像山间的莲花。</p> <p class="ql-block">金光山和莲花山</p> <p class="ql-block">何家老屋</p> <p class="ql-block">对面金光山</p> <p class="ql-block">何家</p> <p class="ql-block">(四)坳子</p><p class="ql-block">经过外高山,房门紧锁。再经过高山村,房子虽没有上锁,我们喊了几声,没有回应,只得继续行驶,不经意间,又过了横路下村。</p><p class="ql-block"> 一片半山腰,有十来幢泥瓦房,停下来,三条狗直吠。我们来到房子前,喊叫有没有人?田里在锄草的男子回应了。他说家里基本上没人,都外出务工了。我们看了看门牌,写着:赤石乡高山村“书堂下”。</p><p class="ql-block"> 再前行,来到了一个山坳。路边一名中年男子在一辆货车旁搬东西。我们停车问,关标、关周认不认识?他说:认识,关标是我大伯,关周是我三叔。我父亲再问,关亮呢?他答:关亮是我阿爸。</p><p class="ql-block"> 哦,原来是亲戚呢!我说,不是来拜年,礼包没有带来,空双手哩!</p><p class="ql-block"> 他说,哎呀,这么老远,人来玩玩,碰到了就好了。我今天正好在家里,平时都在云和县城的,等一会还要到现城去。今天,正巧碰到你们。</p><p class="ql-block"> “老三”买了周围邻居的地,正在建设中。中年男子引领我们参观了坳子村马氏宗祠。刚刚翻建的一座木结构宗祠,雕梁画栋,做工颇讲究。</p><p class="ql-block"> 然后,邀请我们到了他家里玩,喝了温水。我父亲说,以前我到南洞村买杉树,中饭带来就在你家里吃的呢!大家相谈甚欢,原来这么多年没走的老亲戚,竟然在无意间碰到了。</p><p class="ql-block"> 坳子村确实是山顶上四周合围,呈一个环抱型的地形,在“地无三尺平”的高山村已经非常难得了,实属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多了,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紧水滩。我们就出发了,一路下坡,经过后庄艮下山,过黄苏坑对面,到外石角,过桥跨渡蛟坑,沿溪出来,经潘山头、垟后,弯弯绕绕,到达紧水滩。</p><p class="ql-block"> 从赤石黄岗跨瓯江至北岸,到紧水滩再跨瓯江至南岸,行程53.8公里,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路美景,更有亲情乡情,还有陌生而又熟悉的汀州客家情。</p> <p class="ql-block">书堂下</p> <p class="ql-block">书堂下泥瓦房</p> <p class="ql-block">坳子泥瓦房</p> <p class="ql-block">马氏宗祠1</p> <p class="ql-block">马氏宗祠2</p> <p class="ql-block">马氏宗祠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