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草书简介 】</p><p class="ql-block">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草书起源于应对事务繁忙、书写趋急的需要,最初形态较为草率,但逐渐发展形成独立而丰富的艺术体系。</p><p class="ql-block"> 根据草书的发展,狭义地分类大致可分为章草与今草。</p><p class="ql-block"> 章草可称作草书之源。早期草书(隶草)夹杂篆草的形体,后以西汉史游《急就章》为标志,在隶书基础上演变成较为规范的章草。章草盛于东汉,是草书最早的形式。</p><p class="ql-block"> 今草是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今草的创始大师,史书记载是东汉的张芝,因此后世将张芝奉为“草圣”。从《淳化阁帖》中仅存的张芝的几幅作品看,张芝的今草应为大草。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张芝创造了草书问世以来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之后 “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等继承张芝草书书法,在今草上有了新的发展。从“二王″存世的今草作品看,王羲之主要是小草,王献之则大草、小草兼尔有之。到了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在继承张芝草书笔法基础上,创造了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的大草(狂草),在狂乱中表现优美,抒发激情,已成为一种基本脱离实用的纯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颇有造诣的书法名家和草书作品。章草如三国皇象、西晋索靖等。今草如隋代智永、唐代孙过庭,宋代王庭坚、米芾,元代鲜于枢,明代祝枝山、王铎等。在近代,有林散之、于佑任、毛泽东等。于佑任为规范草书写法,创造了《标准草书》。毛泽东主席的草书大气磅礴,独树一帜,深为人们喜爱。</p> <p class="ql-block">【 怀素简介 】</p><p class="ql-block"> 怀素(公元737~799),唐代僧人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长沙人。好豪饮,与“草圣”张旭齐名,并称为“颠张醉素”。他的书法先学王羲之、王献之,后来得到颜真卿的指点,并从张旭草书中获得启发,以狂险怒张的笔墨书写不可抑制的激情。其传世墨迹有《自叙帖》、《大草千字文 》、《苦笋帖》、《论书帖》、《圣母帖》、《小草千字文》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怀素狂草图图片</p> <p class="ql-block">【 怀素《大草千字文》 】</p><p class="ql-block"> 怀素《大草千字文》,所书内容为南朝梁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写的《千字文》。《大草千字文》版本有三:绿天庵本、群玉堂本、西安本。《群玉堂帖》,共十卷,卷四为怀素《大草千字文》,为美国安思远收藏。西安本由西安知府余子俊于明成化六年 ( 公元1470年)摹刻于西安碑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对于《大草千字文》的创作年代,原来学界一直认为是怀素的晚年作品。后经学者黄锦祥考证,认为《大草千字文》是怀素中年时期(约30岁)所创作,现学术界也基本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草千字文》与《自叙帖》都是怀素大草(狂草)的代表作。有学者认为,作品古朴淡雅,苍劲肃穆,变化多姿,用笔率性,呈现出“外狂内静”独具禅宗之气的风格。历代书法家都给予高度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怀素《大草千字文》拓片(局部)</p> <p class="ql-block">怀素《大草千字文》临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