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5月4日</p><p class="ql-block">地点:扬州朱自清故居</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向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字佩弦,号实秋。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家迁居扬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教育家、民主战士和爱国主义者。</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文化史上,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美语言,创作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识的散文经典,提供了现代白话散文的范例,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同时是颇有建树的学者和教育家,在国学经典、现代文学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的气节、风骨和精神长久以来被人们所尊崇,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朱自清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勤勉的一生,正直的一生,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依然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在《背影》文章中让我认识先生。</p><p class="ql-block">朱自清经典名篇节录</p><p class="ql-block">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p><p class="ql-block">--《背影》</p><p class="ql-block">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p><p class="ql-block">--《荷塘月色》</p> <p class="ql-block">重温先生的美文。</p><p class="ql-block">朱自清笔下的扬州</p><p class="ql-block">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蔓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枝枝桠检的支流。这条河其实也没什么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p><p class="ql-block">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象没有似的。</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蒿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副山水画。</p><p class="ql-block">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丝竹,茅亭,景物最幽。</p><p class="ql-block">--《扬州的夏日》</p><p class="ql-block">扬州的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卖,还有干菜包子。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儿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干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点儿糖和油,燥湿恰到好处;细细地咬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p><p class="ql-block">--《说扬州》</p><p class="ql-block">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于斯,死于斯、歌</p><p class="ql-block">哭于斯"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p><p class="ql-block">--《我是扬州人》</p> <p class="ql-block">我是在中学时,在语文课本《背影》中,知道朱自清先生,但也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教育家,散文大家。今天有幸来到先生的故居,看到他生活的地方和生平介绍,更加敬佩和缅怀先生。</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扬州故居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安乐巷27号,我沿着指示牌,在小胡同中左拐右拐行约100多米,来到了朱自清先生故居。</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散发着明清古风的民居三进院。走到门口,朱自清故居牌匾醒目地悬挂在于大门的右墙上,坐西朝东的两扇黑漆大门似乎在诉说着小院曾经的历史沧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仿佛沾染着先生的才情与智慧,每一处陈列,都像是在讲述先生笔下那细腻真挚的情感故事,让人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深切感受到文学的无穷魅力。</p> <p class="ql-block">1923年,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两人创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的这篇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自此他的创作方向逐渐由诗歌转向散文,陆续写下《绿》《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他的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文笔秀丽、情理至深,奠定了其散文大家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我的写作大体上属于朴实清新一路。"-﹣朱自清《写作杂谈》"我意在表现自己。"-﹣朱自清《背影》散文集序</p> <p class="ql-block">步入第一进,右手边是朱自清的书房和卧室,内饰的书桌、条几、木柜、墨盒等,虽然样式简陋陈旧,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卧室。</p><p class="ql-block">1901年,朱自清随家人从东海迁居扬州,在此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光。1916年秋,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在扬州完婚。1921年,回母校江苏省立八中担任教务主任。他在扬州生活了16个春秋,其长子朱迈先出生于扬州,其祖父母、父母、发妻、一子一女皆埋骨于扬州。他对扬州眷恋至深,写下了《我是扬州人》《扬州的夏日》《说扬州》《看花》等散文。</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的父母及次女卧室</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的庶母及次子卧室。</p> <p class="ql-block">客厅里挂着康有为题写的对联,家里摆设比较简单。</p><p class="ql-block">朱自清一生清贫,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产,但却把他的经典名篇、学术风范、师德师品和气节风骨留给了后人。</p><p class="ql-block">人们没有忘记他。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怀念他、纪念他。</p> <p class="ql-block">开放通达的学者</p><p class="ql-block">朱自清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学、汉语言文字、诗文评论、小说歌谣、中国文学史以及文学批评史等方面的研究。他开创"中国新文学研究"和"中国歌谣"两个新的研究领域,并使之逐步成为两门独立的学科。他的代表性学术论著有:《新文学研究》《诗言志辨》《经典常谈》《中国歌谣》《古诗歌笺释三种》《十四家诗钞》《宋五家诗钞》《新诗杂话》等,并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他所倡导并践行的"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办学方针及"微观上谨严、宏观上开阔"的学术风格,在教育史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1925年至1948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工作的23年中,陆续开设了至少17门课程。</p><p class="ql-block">古今诗选</p><p class="ql-block">谢灵运诗</p><p class="ql-block">散文写作</p><p class="ql-block">李杜诗</p><p class="ql-block">中国新文学研究</p><p class="ql-block">大一国文</p><p class="ql-block">陶渊明诗</p><p class="ql-block">文学评论</p><p class="ql-block">李贺诗</p><p class="ql-block">文辞研究</p><p class="ql-block">中国歌谣</p><p class="ql-block">宋诗</p><p class="ql-block">高级作文</p><p class="ql-block">诗论</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学批评</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学史</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p> <p class="ql-block">"温热"的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朱自清一生从事教育教学。他专门针对中学生写下了《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系列游记类散文,为《初中国文读本》创作散文《春》,与叶圣陶合著中学语文教学指导教材《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合撰语文教学论文集《国文教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与叶圣陶、吕叔湘合编《开明新编高级国文读本》。在大学任教期间,他对中文系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篇目选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相关学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教育者须有'培养'的心,坦白的,正直的,温热的,忠于后一代的心。"</p><p class="ql-block"> 选自-﹣朱自清《教育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先生去世后,各界名人好友,深切悼念。</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其故居也成为人们缅怀和纪念他的重要场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一生短暂,却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战乱动荡之苦。他生活在民族危亡、军阀混战、内战频仍的年代,一路走来,有过寻路不得的苦闷,有过有问无答的彷徨,但他始终保持着纯洁的赤子之心。他渴望自由、追求进步、向往光明,虽两袖清风却一身傲骨,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以病弱之躯,托起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p><p class="ql-block">"匆匆"而去,"背影"长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