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星期三,阴。<div> 卢浮宫PAVILLON DENON德农馆与玻璃金字塔。<br></div> PAVILLON COLBERT科尔贝馆之柯林斯立柱,透着皇家宫殿的豪华气派与神圣。 卢浮宫广场一角。 PAVILLON SULLY绪利馆上部。 绪利馆山墙上的人物雕塑美不胜收。 德农馆与广场喷泉、小玻璃金字塔。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二层外墙的法国历史名人塑像无疑是很有看头的。CASSINI卡西尼,出生于意大利的佩里纳尔多,后在法国成为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师。卡西尼是巴黎天文台的第一任台长,并且在天文学领域有着诸多重要贡献。卡西尼提出了描述月球运行的卡西尼定律,发现了火星和土星的自转周期、土星环中的卡西尼环缝,并与他人同时发现了土星的大红斑。此外,他还绘制了详尽的月面图,研究了黄道光等现象。</p> J. DE. BROSSE让·德·布罗斯,查理六世时期就为法国宫廷效力的老将,参与了多场抗英战事,奉查理七世之命,担任法国元帅。 <p class="ql-block"> DUPERAC,全名艾蒂安·迪佩拉克(Étienne Dupérac),法国画家、雕刻家和园林设计师。1570年成为宫廷艺术家,还被任命为国王的建筑师,在枫丹白露工作。迪佩拉克以其对16世纪后期罗马的地形研究而闻名,他的作品为研究当时罗马的古迹、建筑和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HOUDON,全名让 - 安托万·乌东(Jean-Antoine Houdon),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新古典主义雕塑家之一,以细腻写实的肖像雕塑闻名。代表作包括《伏尔泰坐像》、《乔治·华盛顿像》与《苏格拉底之死》等。</p> <p class="ql-block"> MONTAIGNE,全名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法国文艺复兴后期、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蒙田的《随笔录》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书中内容丰富,涵盖哲学、道德、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经历等各种主题,以坦率、个性化的风格,表达了他对人类经验的深刻观察和思考。他的怀疑论哲学思想,如“我知道什么?”这一著名言论,对后世哲学,特别是启蒙时代和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br></p> <p class="ql-block"> RECHELIEU,全名为阿尔芒·让·迪普莱西(Armand - Jean du Plessis),法国历史上著名的红衣主教和政治家,卢浮宫的黎塞留馆(Rechelieu)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p> 德农馆上部。<br>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卢浮宫德农馆的建筑山墙上,一组以拿破仑为核心的群像雕塑,演绎着19世纪初法国的政治美学。位于中央的拿破仑身披古罗马式长袍与铠甲,右手持权杖,左手牵着胜利女神的手。其面部雕刻刚毅如古典硬币上的凯撒--高挺鼻梁与紧抿的嘴唇间,既藏着科西嘉人的坚毅,也透着启蒙君主的理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环绕其侧的群像构成权力叙事的三重奏:胜利女神手持橄榄枝,象征战争之后的和平;学者持书卷,代表文化统治;士兵像,则暗示政权的“人民根基”。这种向心式构图打破了传统宗教山墙的静态平衡,以拿破仑为视觉磁极,将“胜利—文明—秩序”的帝国意识形态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符号。作为政治宣传的艺术载体,这组塑像完成了双重隐喻:一方面,借古罗马元素将拿破仑塑造为“新凯撒”,消解其科西嘉出身的“非正统性”;另一方面,用“和平”“艺术”主题淡化军事独裁色彩,构建“启蒙君主”的理想形象。而当卢浮宫从王室私产转型为国家博物馆,山墙的世俗化主题(而非宗教故事)更标志着建筑功能的蜕变--拿破仑不再是王朝君主,而是被符号化为“带领法国走向现代文明的引路人”,这种叙事策略使艺术成为政权合法化的温柔武器。</p> 拿破仑时期卢浮宫从王室宫殿转为国家博物馆,山墙塑像的世俗化主题(而非宗教或王室神话)标志着建筑功能的转变--从皇权象征转向“民族文化遗产”的展示载体。拿破仑形象与“艺术”“科学”群像的并置,亦体现其对卢浮宫作为“文明殿堂”的定位。 <p class="ql-block"> 而这些女神柱像更是让人百看不厌。女神们身姿丰腴,体态优雅,神情宁静而祥和,眼神中流露出一种古典气质,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女神们身着轻薄的衣衫,衣褶线条自然流畅,仿佛被微风轻轻拂动,又似被清泉浸湿,紧贴在身体上,将女性身体的曲线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体现出衣物的质感与动态。女神柱像以人体作为支撑结构,却毫无生硬之感。她们头顶着建筑的重量,却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展现出一种坚韧与柔美的完美结合,既承担了建筑支撑的功能,又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p> <p class="ql-block"> DAGUESSEAU亨利·弗朗索瓦·德·阿格索,1668年11月27日出生于法国利摩日的法官家庭。父亲亨利·德·阿格索是梅斯议会世袭议员,在多地任职,对其成长和教育影响深远。他受父亲影响,自幼接触政治和法律事务,在让·多马门下学习法律,21岁出头,经父亲与路易十四的关系,被任命为巴黎议会的三位总检察长之一,首次演讲就凭借口才和学识声名远扬,成为法国首位杰出的法庭辩论大师。作为法学家,被伏尔泰称为“法国有史以来最博学的法官”。他致力于法律改革,试图将法国法律编纂成法典,虽未完全成功,但在捐赠、遗嘱和继承等方面制定重要法规,还对诉讼程序、司法管辖权等进行改革,推动法国法律制度发展,是法国民法典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 J·TT·MANSART芒萨尔,1681年被任命为国王的首席建筑师,1682年被封为贵族,1691年担任皇家建筑总监,1699年成为建筑事务主管。</p><p class="ql-block"> 法国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师,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有着卓越的建筑成就。代表作品包括:胜利广场(1684-1690)、旺多姆广场(1690)、荣军院的圆顶教堂(1690)以及凡尔赛宫的大特里亚农宫等。</p> <p class="ql-block"> N. POUSSIN,全名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被誉为“法国绘画之父”。代表作品:《阿卡迪亚的牧人》、《劫夺萨宾妇女》,以及《四季》系列(《春》《夏》《秋》《冬》),将自然景观与神话故事结合,象征时间与生命的循环。</p> <p class="ql-block"> G·AUDRAN,全名热拉尔·奥德拉恩(Gérard Audran),版画家、画家,奥德拉恩家族核心成员。出生于巴黎艺术世家,父亲为画家,兄弟米歇尔·奥德拉恩(Michel Audran)、贝纳尔·奥德拉恩(Bernard Audran)均为艺术家。奥德拉恩以复制古典绘画闻名,擅长将拉斐尔、普桑等大师的作品转化为版画,技法细腻,保留原作神韵。曾为路易十四的宫廷工作,参与装饰凡尔赛宫等项目,风格受古典主义影响,注重线条与构图的严谨性。奥德拉恩家族通过版画传播古典艺术,对17世纪法国艺术的普及和学院派发展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复制普桑等大师作品方面贡献显著,被誉为“艺术传播的使者”。</p> <p class="ql-block"> J·SARAZIN,全名 雅克·萨拉赞(Jacques Sarazin),巴洛克艺术古典传统的法国雕塑家,对路易十四风格的发展起重要作用。1631年任国王的雕塑家和画家,为路易十三和奥地利的安妮创作多件作品。1648年,他是法国皇家绘画和雕塑学院的创始人之一,1654年成为院长。其作品风格融合了意大利巴洛克早期的古典风格与法国本土特色。</p> <p class="ql-block"> N·COUSTOU,全名尼古拉·库斯图(Nicolas Coustou),法国巴洛克时期的著名雕塑家,路易十四时代古典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庄重宏伟的风格和对动态的精准把握闻名。1685年进入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后赴罗马深造,深受贝尔尼尼和古典雕塑影响,1690年返回法国后成为路易十四的宫廷雕塑家。</p> <p class="ql-block"> LESUEUR,全名厄斯塔什·勒叙厄尔(Eustache Lesueur),法国巴洛克时期画家,与普桑、夏尔丹并称17世纪法国三大画家,以历史题材和宗教画闻名。他为巴黎圣让德马里耶特教堂、卢浮宫等创作多组壁画,如《苏格拉底之死》,以古典叙事弘扬理性主义。</p> <p class="ql-block"> C·PERRAULT,全名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法国17世纪著名作家、学者,古典主义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欧洲童话之父”,以童话创作和文学理论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 PH·DE CHAMPAGNE,全名菲利普·德·尚帕涅(Philippe de Champaigne),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的重要画家,以宗教画、肖像画和历史画闻名,是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宫廷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品:《圣安妮与圣母、圣子》、《自画像》,以及《黎塞留红衣主教肖像》--为权臣黎塞留创作的肖像画,以庄重的姿态和华丽的服饰刻画人物权威,成为法国宫廷肖像画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PUGET,全名皮埃尔·皮热(Pierre Puget),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的杰出艺术家,集雕塑家、画家、建筑师与工程师于一身,以充满戏剧性张力的作品和跨领域才华闻名。他参与设计马赛港的防御工事,并创作港口雕塑,将工程实用性与艺术装饰结合,体现其跨学科的卓越才能。</p> 用手机取景,专心拍照的美女。 充满艺术美感的卢浮宫,每一个局部都是那么的美,使人沉醉。 开怀大笑的美女,笑容很有穿透力,感染着周围的人群,令人心情愉悦。 PAVILLON RECHELIEU黎塞留馆与玻璃金字塔。 美女铿锵三人行。青春飞扬的年纪,令人羡慕。<br> 玻璃金字塔前有专用摄影师的美女。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他在设计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并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br>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而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PARIS L OPEN TOUR双层观光巴士。 集合时间到了,老陈匆匆拍了两张PAVILLON TURGOT大厦外立面的精美雕塑。 在杜乐丽花园又看到了这座五年前就见过的青铜塑像。作品名为ACTION,与罗丹齐名的法国雕塑家阿里斯蒂德·马约尔ARISTIDE MAILLOL(1861-1944)于1908年创作。<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