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足迹(四十三)赤脚医生——留在记忆里的老百姓健康之守护者

W.S.l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span>解放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村大多都有赤脚医生,他们 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span>一般经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受当地乡镇(或人民公社)卫生院直接领导和医护指导,他们是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或是白天务农,晚上送医送药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经医护专业短期培训的学员;三是公认有一定医护能力的自学成才者。赤脚医生的出现,解决或缓解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爱国卫生知识、除“四害”、根除血吸虫病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白天扛锄头,夜里握听诊器",这是赤脚医生的真实写照。到1977年底,全国有85%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赤脚医生数量一度达到150多万名。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2004年,国家出台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span style="font-size:18px;">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span>自此,那些背着药箱进村入户为农民看病的赤脚医生,正式成为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在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自己所在的坪塬村地处定西县(现为定西市安定区)新集人民公社东边,辖12个生产队3000多人口,村上有药铺一个,赤脚医生4人(3男1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位女同志负责取药,</span>三位男同志时常为全村的老百姓出诊看病,及时解决老百姓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些头痛发热、拉肚子、擦损外伤等疾病,极大的方便了老百姓。尽管他们没有固定的薪金(或每月拿大队一些补贴,或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这微薄的补贴和工分,根本上解决不了他们的生活),但他们还是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服务老百姓的,不管深更半夜还是雨雪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们就会赴诊,就会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服药。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尽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着送去。他们每一个人的设备十分简陋,一个药箱,几片普通的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等。他们都是</span>土生土长的本村人,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高深的医学教育,却都怀揣着一颗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的炽热之心,恰似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者,默默燃烧自己,照亮了农村医疗卫生的角落。在那个农村缺医少药情况十分严重的艰苦时期,他们成为了村民们健康的第一道防线,犹如黑暗中的灯塔,为病痛中的村民带去希望之光。他们也是预防疾病的宣传员,靠着一张嘴、一双腿,告诉村民们要喝开水,要注意环境卫生,要定期打扫房屋。在传染病高发季节,挨家挨户地发放预防药品,组织村民进行卫生清洁活动,使他们的努力,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在农村的传播,犹如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守关将士,守护着老百姓的健康。正是他们走东家串西家,足迹踏遍千家万户,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为老百姓带去了希望与健康,搭建了“小病不出村”之农村老百姓医疗健康网络平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农村赤脚医生是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天使。他们虽然没有洁白的工作服,常常两脚泥巴,身着粗布衣裳,但却有着最真城最纯朴最炽热的为老百姓服务之心,用朴素实用的治疗模式,满足了当时农村大多数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span>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和医疗体系日益完善,<span style="font-size:18px;">赤脚医生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span>我们不能忘记赤脚医生曾经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用简陋的医药设施和热情的服务态度,承担起了数亿中国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工作,赢得了人们的深深敬意。<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运行注入了无限活力,谱写了广大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华丽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