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我十六岁,正在城里读高中。有一次去逛大市场,看见一双拖鞋,非常漂亮。问了价格,老板说要五块。我说两块卖不卖?老板说不卖。我只好摇摇头,空着手回学校了。</p><p class="ql-block"> 可是没想到,那天晚上,我竟然梦见我穿着那双漂亮的拖鞋去上课!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很多同学居然发现了并且投来羡慕的眼神,我开心得像吃了一碗久违的豆腐脑。突然外面有几声猫头鹰的叫声把我惊醒,才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于是起来坐在床上,一个人傻笑了好一阵。不过我还是咬牙决定去把那双拖鞋买来,于是开始祈祷它不要被别人买了才好。</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着课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昨夜的梦境,进而傻笑!老师看见了就叫我回答问题,我连老师刚才讲啥都不知道,怎么答得上来呢?</p><p class="ql-block"> “你在想啥子?”</p><p class="ql-block"> “我在想鞋子。”不过,老师用方言问,我也用方言答;于是“鞋子”变成了“孩子”,引得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 然后就有两个死党说 :“媳妇都没得么,就想有孩子!”</p><p class="ql-block"> “你怕是在想女朋友哦。”</p><p class="ql-block"> “他在想某某某”</p><p class="ql-block"> 某某某也被这无妄之灾搞得不知所措,红着脸,扒在桌子上笑。</p><p class="ql-block"> 老师只好赶紧制止这场笑话,继续上课。为了证明我没有说谎,我更加决定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把那双拖鞋买来。</p><p class="ql-block"> 那天放学,我一个人便又风一样的朝着大市场跑去,很快找到那个摊位。老天可怜,那双漂亮的拖鞋居然还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是特意等它的主人来接它回家。我还是软磨硬泡,说尽好话,最后那老板终于答应少我一块五,于是掏出那带着体温的三块五角钱递给老板。然后,老板拿个黑口袋装了鞋子递给我。我哼着:“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飘飘欲仙的回学校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下午,天气炎热,我正好穿上我那双漂亮的拖鞋去上课了(我们那时因物质的贫乏,并没有规定不许穿拖鞋进教室这一条,只要不带异味进去就可以)。结果,一进教室,就摔了一跤。同学们自然把目光聚焦到我身上来,于是又是一阵哄堂的捧腹大笑。我尴尬地坐到座位上,小声问我的同桌我到底怎么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善良而诚实的女孩笑着告诉我:“你今天好像划着船来上课啊!”</p><p class="ql-block"> “你是说我脚踏两只船吗?”</p><p class="ql-block"> “你的拖鞋太大啦!”</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买鞋的时候只关注它的外观,而忽略了它的大小。一双鞋子即使外观再漂亮,但如果跟自己的脚的尺寸不合,那就是不适合自己的。我当时的脚只能穿三十七码的鞋子,而那双拖鞋却是三十九码的。</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又被政治老师知道了,于是就成了他讲课的经典案例。因为那天老师正好要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他说理论就好比鞋子,实践就是你的脚;再好看的鞋子,如果不能与脚相匹配,那也是走不稳路的。同样再好的理论,无论它有多么高大上,如果脱离了实际,那也是空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想起来,那双拖鞋的理论意义依然还在。我们的教育,天天在改革,理论的大师、专家多如牛毛,他们的前卫理论或者超前理念更是每天都在更新。然而,三十年过去了,教育的本质依然没变,也不可能变。变来变去的大而空的理论于学生、于教育就好像一双大而空的拖鞋,根本不适合学生,不适合教育。</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