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游记——探秘地平线下的千年古村落

亦非台🍀

<p class="ql-block">五月二日下午,我们踏上了探访陕州地坑院的旅程。这座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下四合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穴居建筑奇观。 </p><p class="ql-block">抵达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的砖雕和“分陕石”雕塑,讲述着西周时期“周召分陕”的历史典故。(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用武王弟周公旦、召公奭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说以陕城或陕陌为界,《括地志》则说以陕原为界。这样,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发展的领地;而召公奭的责任就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史称“周召分陕“。)</p><p class="ql-block">步入民俗文化园,22座相互连通的地坑院错落分布,每座院落都有不同的主题,如捶草印花院、陕州剪纸院、锣鼓书院、农耕院、皮影戏院等非遗展示。 </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座地坑院,瞬间被其独特的构造震撼——深约6-7米的方形大坑,四壁凿有10余孔窑洞,冬暖夏凉,宛如天然空调。每孔窑洞都有不同用途,有书房,养牛处,厨房等。站在院中仰望,天空如一方穹顶,阳光斜照,光影斑驳,让人顿生“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感受。</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大红喜字挂满庭院的饮食文化院,院子东面的穿山灶别具一格,灶台呈斜坡状,九口锅依次排开,利用火候梯度同时蒸、煮、炖、焖,既高效又节能。看到这古色古香的灶台,腐卤肉、小酥肉、蒸焖鸡块、红烧鲤鱼的香味仿佛扑面而来。 这莫非就是小时候说的娶媳妇嫁姑娘吃的八大碗吧</p> <p class="ql-block">傍晚,景区华灯初上。春节期间的地坑院灯会虽已落幕,但彩灯装饰仍点缀着院落,红灯笼高挂,光影交织,勾勒出“地下灯会”的梦幻景象。若在冬日来访,还能遇上非遗大集,看打铁花、华阴老腔、陕北秧歌等表演,感受黄河流域最地道的年俗。 </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不仅是建筑奇迹,更承载着劳动人民千年的生活智慧。院中栽种的梨树、榆树、石榴树,寓意“利禄多子”;排水系统、拦马墙设计,无不体现古人对自然的巧妙利用。如今,许多村民已迁入现代住宅,但地坑院作为文化符号,仍在诉说着“下院子,箍窑子,娶妻子,坐炕子”的乡土记忆。 </p><p class="ql-block">离园时,回望这片黄土塬上的“回”字形院落,恍然明白为何它被称为“能让人记得住乡愁的地方”。陕州地坑院,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未来的文旅瑰宝,值得每一位旅人细细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