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p><p class="ql-block">回乡,回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西安市二十二中初67级知青,5月四日一行6人,有蔡发庆上学一个班插队在一个队上,专门从广州回来 ,唯一能见证我们在这里插队时的点点滴滴,周秦生一个年级一起在西安东关长大在我们河对面殷家坝插队,专门邀请同班同学西安知青“大海”一起从西安出发,走西汉高速来到69年元月六日上山下乡插队的地方,经过新集镇到焦山公社。</p> <p class="ql-block">回忆照片:在南郑县焦山公社马岭大队一队插队的的西安22中午67级四班五位同学,</p><p class="ql-block">左起陈宝元 梁平安 蔡发庆(右一)</p><p class="ql-block">陈长乐(后排右一)单利学(后排右二)</p> <p class="ql-block">走过濂水桥沿河边走到焦山公社马岭大队</p> <p class="ql-block">过这桥就是焦山公社,当年是座木桥。</p> <p class="ql-block">在濂水桥上看东流的水,感受逝者如斯夫 ,岁月如流,56年转眼过去了,17岁来到这里,现在74岁回来再看看濂水清粼粼的水 ,连绵的焦山,第二故乡蔡发庆、梁平安带这在这里一起插队的同学回来看看的愿望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濂水河是汉江的支流 ,从巴山流出到大河坎入汉江,滋润着焦山下菜花和稻菽。</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平静流畅的水,发洪水也是汹涌澎湃,在这的停留回忆游渡洪水的情景,不是想讲述当年水性有多好,多勇敢,但确实游过这惊涛骇浪的洪水,留点回忆的事,在上游插队的堰堤上也救过队上过堰堤的女孩,当时正在靠近河边稻田插秧,听到呼喊声 ,赶紧跑过去朴到河里,拉起女孩,也好堰堤下水不是太深,后来女孩的父亲给我送来了六个鸭蛋感谢,此次做的好事公社让我参加公社三干会,让我发言,还受到表扬。学习游泳,真的经历点大风大浪,在实际关键时刻有用是实在。</p> <p class="ql-block">村口遇见秦光荣,现在80多岁,算是这次回村的向导。</p> <p class="ql-block">在秦光荣现在家门口合影,新农村的家 。</p> <p class="ql-block">回忆照片:1970年在濂水河和秦光荣、新集水电站老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秦光荣家里谈起插队时过去和现在能再见面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回忆照片:1970年在西乡马综灘修阳安线合影,有蔡发庆 单利学 郑庙贵 梁平安</p><p class="ql-block">新集医院崔大夫</p> <p class="ql-block">在队上80多岁的秦大哥带着走向居住的地方 ,这稻田曾经插过秧。</p> <p class="ql-block">看到坡上小渠竹林住过的地方 ,当年一幕幕湧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先留下插队地方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走到生活居住2年8个月了的故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居住的队上叫“老屋”,一个凹形的木结构土墙房,我们的房挨着西边队上库房,旁边住从前在宁强开过染房的秦哑巴,老先生看不见,哑巴不哑哑巴,坐在门口“过去咋块”,堂屋住队长秦世俊弟兄两家,东边住秦家有一女招上门女婿,女婿挺能干,再挨着一家,有故事,女主有两个儿子,在高台招一女婿老余,这女婿不一般,在西安还当过兵,上门带着太平洋毯子,上门啥也干不了,一个人被撵出单住 ,我们当时看到老余,盖的是社教时救济的被子,有一个小锅、碗,房子里在没有啥,我们来了还到我们这坐坐,他当过兵,我们让他做几个动作,还真立正,稍息,卧步爬行。还经常和我们一起赶集,给我们背背篓装菜。最可怜是78年我调回西安回过一次生产队,见到到老余有被撵出住在堂屋走道墙上的木笼里。</p><p class="ql-block"> 这次写美篇,可能有些话和事多写点,在这里经过人和事 ,如果在没有一点记述,有些这值得记的哪怕是一句歇后语 一句笑话,还有现在叫非遗的语言类“春官“ 我们都见证过,这个春官文革前在汉中电台录过音,79年回西安在电视上还看到这个老“春官”表演,看见啥唱啥,没有弟子,他的音和像不知能不能留下点非遗。</p> <p class="ql-block">在这刻李子树前,手来树枝 ,说声我回来了,只要我和蔡发庆,一起来的五个同学,只要我们俩个回来了,你们的名字我写在这里,有你们亲戚朋友我们都同学看到了,也是一个纪念吧,他们是发小小学初中都一个班,一起来这插队20岁分开的单利学,同班同学陈宝元,四医大子弟,后当兵,同班同学陈长乐,喜欢唱歌,和我一起游过波涛汹涌的濂水。</p><p class="ql-block">背后的我们的住过的老屋已全部没有,想看看住过的地方,已成记忆,留不下“故居”,只能看看故地,队长每天清晨喊“上工了”的声音,还在这里回荡。现在有新房子盖起来,旧貌变新颜,时代在前进,享受新的美好的生活,我们由衷感到欣慰,我们这代人最大的特征就是见证社会的变迁,在其中,也感受到生活的苦和甜。</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邀请同班同学沈敏“大海”西安知青志愿者,来看看我们插队的地方。听听她的介绍。</p><p class="ql-block">这里我想说的是在西安市二十二中西安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的发言,这里摘说几句,我们到汉中南郑插队,是学校最后走的一批,也是最远的的一批,值得的就是在这里领略了大汉文化,汉中汉台是汉的基业,我们说汉语、写汉字、穿汉服,每次回汉中有回家的感觉。招工到汉江机床厂,这里云集上海北京各地优秀天才,我们车间有清华毕业的大学生 ,厂里有美院分来的学生,陕西国画院院长方济众来我们厂讲述国画,在这里10年跟着师傅学技术,业余学练绘画书法,为我们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要讲插队耽误了青春,特殊时期给了你这样你找也找不来,增阅历,长知识、多见识,学技能的机会,把握好,春城无处不飞花。</p> <p class="ql-block">大海看这里山清水秀,她在关中扶风插队,还是缺水。</p> <p class="ql-block">茂竹修长</p> <p class="ql-block">能不思绪万千,这段插队的经历,一生最难忘的经历,历历在目,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们一个队上原住民秦光荣,称秦大哥,我们来队上时他已经在汉中地建筑公司工作,每周日回来,可能是在外工作,见识多,有文化和我们很融合,也知道我们是在锻炼的,对我们从兄长和主家的角度,比较关心我们,直到家里老人,真感谢哪个时期对我们哪怕是一点点的好处,都感到温暖,秦大哥的文学,篆刻 ,写字对我都有启发,真想不到,后来我们单位改制成陕西省外经贸集团,把汉中市建筑公司化到我们旗下,我们退休了还成了一个单位的职工了。</p> <p class="ql-block">一起看见这是原来吃水的井。现在改造成供全村的机井,改善了饮用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渠水从我们的房前流过,到前面有蓄水池用于发点,供新集镇用电,我们插队的地方叫焦山马岭听起来好似崇山峻岭 ,来了一看有点坡,山水之间 ,背靠焦山,山下濂水流过,修竹茂林,现在应该是一个空气好没污染康养休闲之地。现在电力发达,小电站关了,这渠水滋润马岭稻花的飘香。</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渠水小桥,留下我们的足迹。走过桥,人生的经历从这小桥开始。</p> <p class="ql-block">现在村里蜿蜒的路径方向,还能看出来,原叫老屋、新房居住的房都看不见,眼前都是新房,只能问这是谁家,哪是哪家。离开56年,认识的人没几个,原来在田里挖泥做墙砖的房子就是合影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春官”说春,地里对歇后语</p><p class="ql-block">不要失传</p><p class="ql-block">“庙门口栽辣子,给老爷红脸”</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还见到当过大队长张临福和老伴</p> <p class="ql-block">还认得5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还遇到留守家的老人背油菜花杆</p> <p class="ql-block">再见,曾经战天斗地生活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回忆照片,1970年参加南郑县铁路民兵师先进个人积极分子大会留影(右一)焦山民兵营马岭民兵排梁平安。</p> <p class="ql-block">田园风景还是让人留恋 ,毕竟在这里和土地打了两年多交道。有割麦的旱地,有插秧的稻田,上山砍过材,下河摸过鱼 ,上树摘过李子。</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居然拍到展翅的大鹏。</p><p class="ql-block">新集也是当年红军经过的地方,从新集到周秦生队上的路,是“红军路专项资金150万修建”。</p> <p class="ql-block">在新集秦光荣设宴招呼大家</p> <p class="ql-block">吃到新集的特色面皮</p> <p class="ql-block">还有从汉中赶过来知青友,郭秦生几曲高歌唱出知青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拿着知青岁月像册合影</p> <p class="ql-block">留下新集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斗罗帽</p> <p class="ql-block">像刘三姐</p> <p class="ql-block">在队上用过的连枷</p> <p class="ql-block">看用的咋样</p> <p class="ql-block">拍下当年逢赶集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核桃馍</p> <p class="ql-block">街头看景</p> <p class="ql-block">香的很</p> <p class="ql-block">在南郑区区医院看望在这里住院的同班同学,在南郑林业局工作退休在这里的高建功同学。</p> <p class="ql-block">回忆照片:梁平安的大哥1969年到汉中参加兰空医疗队,曾到这里看望过弟弟梁平安,还见到过大队支部陈荣贵。</p><p class="ql-block">照片是和农民一起到谷子。</p> <p class="ql-block">回忆照片:梁平安大哥看到美篇发来到老照片,1969年兰空医疗队在汉中时拍的照片,“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p> <p class="ql-block">回忆照片 :1979年离开汉中合影</p><p class="ql-block">同班同学汉中工作的师西群 (57号信箱)陈长乐(汉中造纸厂)刘栓寅(汉江机床厂工友)</p><p class="ql-block">56年的洗涤与苍桑岁月的磨砺,我们虽然各奔东西、聚少离多,但是我们始终惦记着同学之间的真挚与祝福。无私的工友情和诚挚的同学谊,彼此的思念和相聚的期盼,始终是深藏心底的一份牵挂!</p> <p class="ql-block">回来路上游张良庙英雄神仙地</p> <p class="ql-block">秦岭深处瓦上诗词杜甫客至</p><p class="ql-block">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p> <p class="ql-block">各种农具</p> <p class="ql-block">各种寄语</p> <p class="ql-block">这自行车 ,你骑不动。</p> <p class="ql-block">路遇宝鸡同班同学在宝鸡中心医院的郭惠梅,在秦川机床厂的胡贵娥在祖母厨房设宴招呼我们,实在的,从69年各奔东西,56年后能坐坐一起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在这还和没有来的同学视频</p> <p class="ql-block">大家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郭惠梅 胡贵娥 沈 敏 周秦生 蔡发庆</p><p class="ql-block">梁平安</p> <p class="ql-block">依依不舍 </p> <p class="ql-block">回忆照片:2023年6月10日在宝鸡参加陕西省非遗日主会场活动,和同学郭惠梅和胡贵娥合影</p> <p class="ql-block">回忆照片:2024年4月28日在汉中参加陕西省首届“守艺人”非遗传统技艺大展 ,和汉江机床厂工友合影,由于会期紧没有回队上看看。</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关中葫芦刻画技艺传习所西安市二十二中67级四班同学合影。</p><p class="ql-block">六十年的岁月,我们从青少年蜕变两鬓染霜的七旬老人。岁月的沧桑,洗尽了我们青春的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尽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无论人生沉浮与贫贱富贵,我们的同学情谊,就像一杯淳厚的陈年老酒,回味甘醇。为祝贺同学相识六十年。</p> <p class="ql-block">梁平安</p><p class="ql-block">陕西省非遗文化刻画技艺项目</p><p class="ql-block">非遗传承人</p><p class="ql-block">关中葫芦传习所地址:</p><p class="ql-block">陕西省体育场对面中陕国际大厦1416</p><p class="ql-block">西安市长安北路11号</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1370914465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