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坐成都地铁3号线到金华寺东路站,从B口出站,步行一公里左右即可到达金华寺。</p><p class="ql-block">据《成都旅游资源录》(内部资料版)介绍,该寺属文殊院外院,僧徒受戒于新都宝光寺,创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而网上有文章说,金华寺早在唐代就已是香火鼎盛的名刹,毁于明末战火,乾隆四十二年冬由僧人化缘集资重建。无论哪种说法,金华寺的历史都不容小觑。</p> <p class="ql-block">金华寺的正门是一座四柱三开间的两层阁楼式建筑,刻有“金华寺”的木质牌匾悬挂在阁楼屋檐下。看是三开间,却只有中间一道大门,与常见寺庙的三道门有很大不同,因为寺庙的山门是有讲究的。</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僧人多在山上修行,因此寺院都是建筑在高山上,故寺院的大门也称山门。但佛教里对山门赋予了更多涵义。将山门建成为三门殿,三门殿成为有左中右三道门的殿宇。三门的具体含义为中间的空门、右边的无作门及左边的无相门。</p><p class="ql-block">人们常将遁入空门喻为出家,而佛门中的空门又叫解脱门,意味着进入寺院,内心清净,便没有任何罣碍所以叫做解脱。更深一层的意思则是要人们提高认识的层次,明白诸法皆是空相,以求达到性空的境界。右边的无作门是在明白性空的道理后,人我之间处之泰然,而诸恶莫作,永远脱里因果报应之苦,是谓无作者,无受果报,生死轮回自得解脱。左边的无相门,即无四相存在。所谓无四相是《金刚经》里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及无寿者相,表示摆脱世俗的有为法,了知四大五蕴皆空,得无相的自在。一般有名气的禅宗名寺大门,只有诸山长老、大和尚或是大护法莅临,才打开中门迎接,通常只打开旁边的小门,很少打开中间的门。</p><p class="ql-block">金华寺只开大门,或许是善待众香客,将大家均视为贵客迎接。“庙宇为木石结构,按三重殿布局。”而其与众不同的是古戏台,因为在庙宇里设置戏台比较少见。戏台设置在大门后,进入大门,头顶上则是戏台的地板,戏台“为十六根石柱支撑,石柱上刻有龙凤图像”,现在还能见到的是雕刻精美的斜撑和围边,整个山门与戏楼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戏台正中间挂着“观古鉴今”的牌匾,四根柱子上隽刻着两副对联。两侧的对联是:欲知世上观台上;不识今人见古人。中间的对联为:弄假传真随他演来无非扬清激浊;移宫换羽自我听去都是教愚化贤。两副对联将戏曲以古喻今、扬清激浊、教愚化贤的积极教育意义予以点明,丰富了一座佛教寺庙对人们精神文化影响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戏台对面是一个六角亭子,上刻篆体“金华寺”,亭子里供着大肚弥勒佛。戏台左侧是鼓楼、右侧是钟楼,分别有“金鼓”“法钟”字样。六角亭后面是观音殿,观音殿后是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大雄宝殿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筑为木质结构,殿中间佛龛内供奉的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两旁立着年轻的阿难尊者和年长的迦叶尊者,背后案内供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佛’是‘佛陀’的简称,他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地时,才能称做‘佛’。释迦牟尼佛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四月八日从兜率天内院降生人间,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他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时成为一位功行圆满的佛。</p><p class="ql-block">金华寺不大,尽管还有达摩殿、地藏殿、五官堂、厢房和寮房等建筑,但经不起步伐丈量的古寺却在岁月的丈量中挺立着。</p><p class="ql-block">回望金华寺,寺门的大狮子威严的守护着身后古寺的宁静与安详,恍惚间古戏台热闹的喧嚣与庙宇的清幽对比分明,然而老百姓朴素的真善美在这里和谐的统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