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第18章!

金桥书院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b></p> <p class="ql-block">【原典】</p><p class="ql-block">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子女奉事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微婉而谏,把自己志意表见了,若父母不听从, 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生怨恨。”</p> <p class="ql-block">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加以劝阻,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自己也是不义。劝阻而不恭敬委婉,是不孝。劝阻不听而大吼大叫冒犯 父母,甚至心生怨恨,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因此,要情理兼顾,做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逍。当然,恰久是这一点最为困难,尤其是对我们今天号称“小 皇帝”的独生子女来说,要做到就更是难乎其难了。是不是要求过分了呢?反过来想一想吧,当你年幼无知的时候,当你启蒙成长而错误不断的时候,父母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对待你的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又有什么过分和委屈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弟子规》:</b></p><p class="ql-block">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顺从,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有恭敬心,不能埋怨。我们要有智慧找机会正确开导父母让他们开明,懂得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孝道中仁的范围,对于父母的过错必须“几谏”。什么叫“几谏”呢?其实孔子思想开明,知道天下也有不是的父母,父母不一定完全对,作为一个孝子,对于父母不对的地方,就要尽力的劝阻。“见志不从”就是说父母不听劝导的话,那么就“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做孩子的要告诉父母是不对的。但不要抱怨父母的不接受的行为,这种孝道的精神,也并不是说父母一定会不对,只是说如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即使反抗也要有个限度。总之,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应该把道理明白地告诉他,可是自己是父母所生的,所养育的,必要时只好为父母任劳任忽,就是这个原则。</p> <p class="ql-block">吕祖谦曰:子身即父母之身。父母有过,万方匡救,形神俱敝,夫何怨?</p><p class="ql-block">《孝经》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p><p class="ql-block">《论语正义》:是父母有过,人子当谏止之也。</p><p class="ql-block">《礼记·坊记》曰:子云:“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对父母的态度:又敬不违,劳而不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心中有自己还要有别人,能为别人着想,更要为父母着想,劝了不听也不能埋怨抱怨,更多的是理解,很多的时候劝人都不一定会被接受采纳,因为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一下子不接受也很正常,要有孝心更要有耐心更要有慧心,帮父母开智慧,恪守正道,让大家都越来越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