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我人生账簿翻到了第59个会计期间。折旧科目逐年侵蚀着青春的残值率,而我的职业生涯已在累计摊销额中,走入了终止确认的节点。</p><p class="ql-block">那些泛黄的原始凭证,像极了压在箱底的旧情书,时间用权责发生制将记忆装订成册。借方,是胶原蛋白的加速转出,贷方,是鬓角霜色的永续盘存。</p><p class="ql-block">年轻时,总把加班费当作“公允价值”,以为熬夜熬出的黑眼圈能计入“研发支出”,却不知健康是笔“长期待摊费用”,终将在损益表里以“非经常性损失”暴雷。青春像一张“无息应收票据”,承兑时才发现票面金额,早被通货膨胀率吞噬,唯余记忆里那台老式点钞机的沙沙声,仍在现金流量表附注中低吟轻唱着。 </p><p class="ql-block">“资产负债表日”,总在重估人生成本,"应收账款"里躺着初入行时对“财务自由”的天真预期,账龄分析显示99%已成为坏账;"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了半生:二十岁的勇气、三十岁的锋芒、四十岁的执念,五十岁的自省,在年轮的折旧下只剩下了残值。但"其他应收款"中竟还藏着一抹惊喜:女徒弟成长为主管会计时发来的感谢函,利息竟按复利滚动了二十余年。 </p><p class="ql-block">现金流量表的三段式,流淌着人生轨迹:"经营活动"是每月工资条与日常生活和孝养父母的精密配比,"投资活动"是咬牙送儿子留学时的大额现金流出,"筹资活动"是儿子婚礼上,儿媳那声“妈”带来的权益性注资。青春期的“商誉”早被现实摊销殆尽,但每当看见新入职的小会计争论着成本差异,恍惚间,又见自己1985年握着珠算证书的影子。 </p><p class="ql-block">总账即将关闭的此刻,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里,读到了暗藏的青春补偿:那些教会徒弟反被AI取代的焦虑,化作“其他综合收益”;每根白发都是“应付职工薪酬”的延期支付凭证,而眼角的皱纹分明是“预计负债”的最佳计提证明。</p><p class="ql-block">审计报告出具前,我偷偷在附注添加了追溯调整: </p><p class="ql-block">借:暮年之眼(营业外收入) 贷:青春错账(前期差错更正) </p><p class="ql-block">将注册和高级职称证书封存,轻轻合上第438期账簿时,五月槐花纷纷扬扬飘成漫天的凭证。职业生涯虽已全额计提减值,但那些教会后辈的借贷法则,仍在“合并报表”中生生不息——正如现金流量终将流向下一个会计主体,我的青春,终究化作行业进化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p><p class="ql-block">(后附披露事项:所有关于遗憾的分录,请以“未来适用法”转入下段人生)</p> 我的会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