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五四”——又到“五四”青年节

黄志雄一生铭记军魂永在的軍人

<p class="ql-block">难忘“五四”——又到“五四”青年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四青年节,又称中国青年节,时间为每年5月4日,是纪念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光荣的革命传统而设定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陕甘宁边区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青年节。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这一规定。1950年4月10日,青年团中央常委会决定把五四青年节同时作为青年团成立纪念日。各地会纪念五四青年节,会进行刊文、表彰、联谊、座谈、会议等活动。</p><p class="ql-block"> 五四青年节有两层含义:一是纪念五四运动;二是青年的节日。两者共同构成了包含深厚历史与现实内涵的精神原动力。 五四青年节的设立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 五四青年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象征意义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当,对社会问题的激情破解,对各行各业的唤醒与创造。在国家革命、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五四青年节蕴含着的时代精神和感召力,引导着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 五月的鲜花,为青眷绽放;炽热的阳光,因梦想燃烧。今天是2025年5月4日,又到一年"五四"时,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赋予五四精神新的内涵,青春不老的深厚情怀让这个属于青年的节日永远激情澎湃。</p><p class="ql-block"> “五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通常指代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五四精神。它既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标志性事件,也是青年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象征。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解读:</p><p class="ql-block"> 一、五四运动:救亡图存的时代呐喊。</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 </p><p class="ql-block">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却面临列强将山东权益转交给日本的屈辱局面。消息传回国内,长期积压的民族情绪被点燃。</p><p class="ql-block"> 关键事件: </p><p class="ql-block">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发起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火烧赵家楼(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宅邸)。 </p><p class="ql-block"> 全国响应:运动迅速从学生扩散到工人、商人阶层,形成全国性罢工、罢市浪潮,迫使政府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p><p class="ql-block"> 深远意义: </p><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无产阶级开始成为革命主力,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和群众基础。</p><p class="ql-block"> 二、五四精神:启蒙与变革的思想火炬。</p><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不仅是政治事件,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文化革命(史称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其核心精神包括:</p><p class="ql-block"> 1、爱国与进步:青年一代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追求民族独立与社会革新。 </p><p class="ql-block"> 2、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封建礼教,倡导西方启蒙思想,推动白话文普及、教育革新。 </p><p class="ql-block"> 3、批判与开放:打破传统束缚,引入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等多元思潮,重塑中国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 三、五四的现代回响,五四青年节: </p><p class="ql-block"> 1939年陕甘宁边区将5月4日定为“青年节”,延续至今,成为表彰青年责任与担当的象征。 </p><p class="ql-block"> 文化反思: </p><p class="ql-block"> 五四对传统的批判引发后世关于“激进反传统”的争议,但其推动的思想解放仍被视为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推力。 </p><p class="ql-block"> 当代启示: </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化与民族复兴背景下,五四精神常被重提,鼓励青年保持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四、延伸思考:五四的多维面孔国际视角:五四运动与同期期世界范围内的反殖民、反帝斗争(如朝鲜三一运动)形成呼应。 </p><p class="ql-block"> 女性觉醒:运动中涌现出向警予、邓颖超等女性领袖,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重要起点。 </p><p class="ql-block"> 文学印记: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等作品,塑造了现代中文的书写范式。无论是作为历史事件还是精神符号,“五四”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在变革中探索未来的集体记忆。它提醒后人:青年的热血与理性,永远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360我的中国电子图书馆资料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