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烈火焚不尽的邻里温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夜的微信像一道惊雷,炸碎了三十年的记忆长卷。那首《送别邻朱》的微诗,以"风助火无情"的暴烈开篇,却在"众微泪哗淋"的泣血中收束,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生死对话,在电子屏幕与砖瓦炊烟间架起追忆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恶噬十年邻"五字重若千钧,将现代都市里最珍贵的邻里温情推向祭坛。九十年代的集资房时代,钢筋水泥尚未成为人心的藩篱。朱姓夫妇以高知身份俯身市井烟火,在"借葱讨蒜"的日常交响中,谱写着知识分子的精神标高。厨房里此起彼伏的呼唤,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而是信任织就的温暖网络——当防盗门尚未成为标配,人与人之间的心门始终虚掩以待。</p><p class="ql-block"> 诗中的"隐语"意象尤为耐人寻味。深夜两点三十八分的暗语报丧,既延续着旧时邻里守望相助的密码传统,又折射出现代通讯时代的吊诡:即时通信消弭了地理距离,却让生死消息仍需披着隐语的外衣艰难传递。次日白昼满屏的泪雨表情,恰似数字时代的情感注脚,将三十年的记忆碎片重新粘合成流动的哀伤。</p><p class="ql-block"> 那些飘着葱花香气的清晨,那些挂着面汤蒸汽的黄昏,在"天各一方"的商品房时代化作珍贵的琥珀。火灾现场22个消逝的生命,不仅是统计数字的冰冷叠加,更是每个家庭独特的情感宇宙的崩塌。当我们凝视"深更同隐讣"的电子悼念,看到的何尝不是农耕文明邻里伦理在数字时代的艰难转型?那些曾经在楼道里自然流淌的温情,正在物欲横流中蜕变为需要刻意保存的文化基因。</p><p class="ql-block">这首泣血而成的悼亡诗,以四行二十字的极简结构,完成了对当代社会关系异化的深情回望。当"快卖"取代了借葱讨蒜的温情,当防盗门阻隔了邻里相闻的亲切,那些被大火吞噬的,何止是二十二条生命?更是中国社会转型中正在消逝的珍贵传统。而诗人用泪雨冲刷出的文字,恰似都市森林里倔强生长的常春藤,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执着地攀援着人性的温度。(艾爱纹)</p><p class="ql-block">附短诗:</p><p class="ql-block"> 送别邻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助火无情,</p><p class="ql-block">恶噬十年邻。</p><p class="ql-block">深更同隐讣,</p><p class="ql-block">众微泪哗淋。</p><p class="ql-block"> 注:2025年4月29日12:25,辽阳“三里厨娘”饭店火灾发生,消防部门出动22辆消防车、85名消防员扑救,大火很快扑灭。但仍有22人在火灾中失去生命,十年好邻居朱也不幸遇难。30日晨2.38,远方同事微信隐语WUo告;白天,同事间微信互往,发泪流满面微图......</p><p class="ql-block"> 1990年单位集资建房,我家与朱家做了邻居,一邻就是十年。我年长朱妇夫十岁,她俩是年轻高知,却没有高知的傲,没有隔阂,两家人相处的非常和谐,互帮互助,关系非常融洽。我曾在一文中写道,那时还没有快卖,都是自己在家做饭吃。因为工作忙,顾头顾不了,经常做饭菜时缺葱少蒜,就会站在对家门外喊道:“某某,给我一根葱;某某,给我一头蒜;某某,给我一把挂面。”</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了商品房,“天各一方”,但两家人也偶尔相聚,邻居友情一直延续。</p><p class="ql-block"> 深更半夜收悉不幸的消息,深感震惊,深感意外......</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