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正的美篇

连正

<p class="ql-block">《绝地成活地》</p><p class="ql-block"> 天平山又名白云山,山不甚高,却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名闻江浙。走天平路、穿一线天,经飞来石、望枫台登临白云亭,举目环视,太湖烟波浩渺,绿树掩映下楼宇鳞次栉比,东方之门在远眺中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5月25日,初夏的江南微风和煦,舒适宜人。有苏州的宋建平帮我买的二手电动自行车,可以很方便地自由出行。从租住地王洗马巷出发,往东南骑行不到四十分钟,就到了天平山脚下。</p><p class="ql-block"> 在唐宝历二年(826年)僧永安在天平山南麓建白云庵,自此香火渐旺。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奏请宋仁宗皇帝敕赐寺额,将白云庵改为功德香火院,白云山因此又名赐山。</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范仲淹第十七世孙福建布政使右参议范允临弃官归苏,从泉州带回380颗枫香树苗植于天平山,造就了今天的美景。乾隆十六年(1753),乾隆第一次南巡来到天平山,盛赞范仲淹的高风亮节,赐名天平山庄为高义园。范仲淹晚年时,曾经在此讲学。后人建范文正公忠烈庙。1989年,范仲淹千年诞辰之际,苏州范仲淹纪念馆,树立石牌坊、建起岁寒堂。</p><p class="ql-block"> 每到金秋,吴地人到天平山赏枫已成民俗。吴昌硕、徐悲鸿、李可染、林风眠、梅兰芳等许多艺术大师纷纷慕名而来观瞻,今天我也特意前来探古访幽。</p><p class="ql-block"> 苏州人称天平山为“范坟山”。范仲淹曾、祖、父三世均被宋仁宗追赠为国公后,文正公要葬他的祖先,有堪舆家替他看定苏州城里沧浪亭附近,说是地形很好,可以每代簪缨不绝。范仲淹一向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所以他把那地方设置学宫,因此苏州学风极盛,在科举时代,三鼎甲出了许多。他另外去觅地,看中了天平山。堪舆家说:“这是绝地。”他说:“倘然你的话灵验,让我来用了,只绝了我范姓,不再害别人了。”他就把祖先葬在那个地方。一天忽然大雷雨,对面的山上,岩石都迸开了,成为许多峭壁。堪舆家重来看相,说绝地已成了活地,因此称它为“万笏朝天”。至今那山麓有着“丽水府君”的墓碑,大家称为“范坟”。</p><p class="ql-block"> 看来与其迷信风水,倒不如心怀天下;期望祖坟冒青烟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罢了,积德行善才是实在能够庇佑子孙后代的。</p><p class="ql-block"> 商务印书馆的《中国地名大辞典》也说天平山山下有范仲淹墓,其实,范仲淹在皇祐四年(1052年)前往颍州赴任途中病逝于徐州,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辞典》说这就是义庄,也是错误的。范氏义庄在姑苏区人民路,1945年范氏后裔将范氏义庄捐献建成今天的景范中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