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五十三年/一口气读五代史

风雪归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烽烟五十三年》(一口气读五代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907年至960年这53年里,在大唐帝国与大宋王朝之间,历史像被撕开了一道伤口,拨开这道伤口,只见梁唐晋汉周五代轮转,豪强争锋,奸雄当道。烽烟四起,草寇满地。快速的背叛,短暂的忠诚。普罗大众在燃不尽的烽火和绵绵不绝的灾祸下无力地活着。少有的明君与承平如昙花一现。而公元902年至979年,映衬在五代周围的十国像是这道伤疤结出的痂茧。皇帝轮流做,明天到谁家?或你争我抢,或独霸一方。在短暂的半个多世纪里,华夏大地由极衰而分崩离析,苍天己死黄天未立,纲常离乱如造神机器,造就大宋王朝的文昌与长治。而902年的西南边垂,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了南诏,建立大长和国,几乎与唐王朝同时兴衰的南诏政权提前5年进入了与大理国之间的伤口,而这个伤口只敞开了35年,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大理国与宋王朝又并存了318年,于1254年为元世祖平云南而一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混世魔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朱温虽然当了几年的皇帝,但仍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一个流氓,一个时代的魔王。他把不忠不仁不仪在人生各阶段都展示了多遍。公元877年,25岁的朱温投靠黄巢的起义军,正式背井离乡搞创业,四处开仓抢粮放火烧山的工作干得得心应手,很快朱温就从一个小兵成长为黄巢的中坚力量。也许是他也看出来黄巢的黄金甲闪亮不了几日,882年,朱温叛大齐而投降唐廷,成为剿灭黄巢的功臣,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朱温今后的所作所为使这个赐名完全成为了一个笑话。在唐末的风雨飘摇中,他更像上帝之鞭,不断抽打着行将就木的晚唐的陀螺。长期割据河东,先后得封检校司徒、沛郡侯、吴兴郡王、检校太尉、东平王。公元904年为霸占皇后而弑唐昭宗李晔,为掩盖弑君罪名而诛杀养子朱有恭,车裂帮手蒋玄晖,为减轻负罪感立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公元907年迫哀帝禅位,在开封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唐王朝以禅位的方式失国,53年后赵宋王朝又以禅位的方式而立,历史象一个圆圆的舞台,不断地重复上演春来冬往花开花落,而参演者形形色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朱温当了皇帝更是乱了纲常,荒淫无度,妄顾人伦。儿子们为争宠争相把老婆送给老子暖被窝,关键这个主意竞是儿媳们想出来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朱温在更喜欢的养子朱有文老婆王氏的枕边风怂恿下欲立有文,消息被朱有圭的老婆得知,于是朱有圭秉承了老朱家心狠手辣不择手段上行下效的优良传统,于912年杀父篡位。上梁不正下梁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没过多久朱有珍又杀朱友佳夺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对朱温的评价一无是处,可推测的原因是他对文化人天生存有恨意。朱温虽然出生在知识份子家庭,但早年丧父。哥三兄弟随母寄居于佣主刘崇家。因其好逸恶劳刘崇及乡人都不喜欢他。只有刘崇的老母亲喜欢并经常袒护朱温,常念叨说朱三将来会有大出息呢。儿时窘迫的境遇通常会形成偏执的性格,从小对权贵文化人的自卑感必然会埋下叛逆乖张的种子。成为一代奸雄得千年骂名也就顺理成章了。如他曾杀裴枢为首的朝臣三十多人,谋臣李振对朱温说,此辈常自称清流,应投入黄河使之变浊流,于是朱温令人将三十多文人尸首投入滚滚黄河,是为白马驿之祸。史书皆文人所作,新旧唐书对朱温的评价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个末世改天立命的人,建立梁朝后悦意改革,大力恢复生产以济臣民的皇帝,全无是处怎么做得到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新旧五代史里的朱温便成了叛徒、淫魔、杀戮无常的奸雄。但是历史是一面镜子,不同的角度看镜子里的人,定当有不同的样子。老人家曾评价他“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曹操文化程度高点,携天子以令诸候,终不肯篡汉留得些许美名。而他不要美名只要江山,他更像王莽,敢于突破君君臣臣的封建桎梏。亦如刘备,帝国衰微便随风而起,皇室衰败就取而代之。他还有一个好老婆,张惠是他年轻时在砀山老家的村花,朱温说过类似于刘秀那句“娶妻当娶阴丽华”的话,后来朱温参加义军四处征战便与张美人失去了联系,多年后一次大捷,下面的人把抢来身相稍好的女人送进中军账,朱温从众人中一眼就认出了暗恋多年的张惠,后面的事就顺里成章了。直到朱温建梁,张夫人成了张皇后,他都是一个好男人,直到张皇后去世,朱温才像脱笼困兽一样,花样百出,最终把自己玩完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生子当如李亚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亚子是后世对独眼枭雄李克用儿子李存勖的美称,李克用背生疮临死的时候给李存勖留下三支箭,给接班人定了三个目标,让李存勖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取出一支箭在老子的灵前折断一支箭。第一支箭说要灭了死敌朱温,两个人年轻的时候相互羞辱火拼,没完没了地反复征伐,当朱温代唐称帝后两人更是不共戴天了。第二支箭是要杀了反复横跳的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刘本是李克用的部将,后背叛投靠朱温,再后来再叛自立,老父亲最恨叛徒,你要记得剪除他。第三支箭是要扫平背信弃义的契丹耶律阿保机。李克用为联合契丹共御朱梁,曾与阿保机结为兄弟,但在利益面前蛮夷往往翻脸比翻书还快,主打一个落井下石才是兄弟。李克用的三支箭簇均指向叛徒,足见他对背叛与失信之人的深恶痛绝。他在天有灵,这三支箭李存勖都实现了,并按以上二三一的时序一一折断。虽然朱温死在儿子的刀下,但后梁终为李存勖所灭,后梁扑腾16年后,公元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复唐,史称后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李亚子后期表现差强人意,江山旁落给了父亲的养子李嗣源,明宗李嗣源当了7年皇帝,其两个儿子李从厚、李从轲又延了3年,公元936年被石敬塘篡而建后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代除后梁外的唐晋汉周几个王朝都与李克用及其十三太保有着密切的关联。如后晋高祖石敬塘是李克用的养子后唐李嗣源的驸马爷,后汉高祖刘知远与石敬塘同为李嗣源的得力干将。后周太祖郭威是刘知远的部下,后周世宗柴荣是郭威的姑侄与养子,而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柴荣的爱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割送幽云十六州的儿皇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敬瑭原为后唐明帝李嗣源的功勋战将,深得李嗣源偏爱,将女嫁给他。936年,时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与后唐末帝李从轲两舅郎相互猜忌而起兵叛。后唐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承诺割让幽云十六州,并按辈分称耶律德光为父。在契丹铁骑的帮助下灭后唐,在汴梁建立晋,是为后晋,石敬瑭便成了史上臭名昭著的儿皇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幽云十六州为幽(今北京)、蓟(蓟县)、瀛(河间)、莫(任邱)、涿(涿县)、檀(密云)、顺"匝义)、妫(怀来)、儒(延庆)、新(涿鹿)、武(宣化)、云(大同)、应(应县)、朔(朔县)、寰(朔县东北马邑镇)、蔚(蔚县)等十六州,失去幽云十六州像历史的一块伤疤,引后世无数汉地豪杰遗民骂不绝耳,直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幽云之地才得以重回中原版图,这己经是四百年之后的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石敬瑭在称儿子的辈分逻辑上是清晰的。他是李嗣源的女婿,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这样他便是李克用的孙子辈,而李克用曾与契丹耶律阿保机结为兄弟,而耶律德光为阿保机的第二子。这样石敬瑭称耶律德光为父皇帝似乎是合理的。身处五代乱世,为篡位自立不择手段的事并不新鲜。但为了推翻岳丈老东家,攀附虎狼认贼作父,并以割地为资,为达到目的死不要脸的行为,一直被汉儒文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942年,石敬瑭病死,养子石重贵继位,重贵能力一般,于是学着老爹的样子向契丹称孙皇帝,不过他还算是有点骨气的,敢于向契丹开战,称孙不称臣的做法总算为其父挽回了一点面子。石重贵来来回回跟契丹打了5年,947年契丹军攻入开封,虏走石重贵,而刘知远坐观山观虎斗。乘虚攻入洛阳,建都汴,是为后汉。而这一年,耶律德光建辽朝,一个与后世宋、金、西夏纠缠不休的王朝尤此而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头兄弟有时如手足,有时连衣服都不如。刘知远早年随石敬瑭在李嗣源部跟着李克用,从一个小军卒干起,性情沉稳而不好嬉戏。随着主子的主子们的事业螺旋式上升,刘沙陀跟鸡上笼式得到了越级跃升,尤其是多次救石敬瑭于危困,为石敬瑭当儿皇帝出了大力,进而得统领后晋禁军,石敬瑭归西后石重贵在任时任河东节度使,历来的河东节度都不是一般的人物,如安禄山、李克用、李存勖、石敬瑭等等,且大多创造出了不一样的故事。再后来便接上文所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式地乘虚而入,重复梁唐晋的各种玩法,奴才变主子,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不过五代的枭雄们都过度地透支了身体和精神,基本上五十来岁就疾病缠身,一般不久后就留下孤儿寡母和破败的江山与遗憾郁郁而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刘知远对后晋石家称儿认孙的做法很是反感,但在历史的车轮下什么又是正确的呢?凭这一点似乎减轻了他当逆臣贼子的历史骂名。而他的努力与隐忍像命运咀嚼着天空的云彩,决定了后汉的昙花一现,因为郭威像他一样,款款而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英雄气短空余孤儿寡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一提起赵匡胤便会想到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烛影斧声等经典历史场景,总认为使用黄袍加身的方式篡位是赵宋太祖的原创,而实际他也只是抄了一下郭威的作业而已。因后汉隐帝刘承佑讨厌受制于大臣,策划了一系列诛杀大臣的事件,终于逼反郭威。公元950年冬,郭威攻入开封推翻后汉,先由太后临朝称制,努力改革弊政。951年2月,太后令郭威出征迎击契丹,刚抵达滑州,众将私议:我们都是攻陷了京师的罪人,今后刘姓复位我等必遭清算。又两日,当队伍进至澶州,军士们再也忍不住了,冲进郭威驿站,请郭做天子,聚集推搡中有人撕下一面黄旗披在郭威身上,众人高呼万岁。郭也经过了真假难辨的反复推辞,但黑压压的如虎似狼的将士们硬是把郭威抬上了后周太祖之位,是为澶州兵变。是不是很像陈桥驿的那个残阳下的场景。只是赵匡胤被披上的是由赵普等人提前裁制好的金丝黄袍,而郭威被仓促披上的是一张破黄旗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郭威有个挺好玩的别名为郭雀儿,听说是因他脖子上纹了一只麻雀而得名。他身材魁梧而爱打抱不平,因看不惯一屠夫欺行霸市,便故意找茬刁难屠夫,诸如要3斤瘦肉沫不得有一丝肥肉,3斤肥肉沫不得有一丝瘦肉之类的。屠夫被激怒,挺着大肚子对郭雀儿说,有本事你照这儿捅我一刀,郭毫不犹豫地满足了屠夫的特殊要求,当街开肠破肚,从此江湖上便有了郭雀儿除暴安良的美名。我觉得施耐庵写《水浒传》之前应该是研究过这段史料的,对郭雀儿出道的典故一定印象深刻,顺手便用在了拳打镇关西的花和尚鲁智深身上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柴荣为郭威夫人柴氏的侄儿,深得郭威器重,收为养子,一度更名为郭荣。在后周之前郭威与刘承佑的互撕中,刘承佑杀死郭威在京城的全部家小,使郭威死心踏地地反叛了。这让我想起了李陵的《答苏武书》,汉武帝一世英明,但后期在一些关键人和事的处理上也有被后世诟病的。信息不对等容易产生误判,而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凭意气用事,必然会得到因误判而导致的被动恶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扯远了。最终是郭威没有了儿子,当了三年的太祖便病世了,传位于养子柴荣,是为周世宗。柴荣应该是整个五代最好的帝王了,几乎鲜有缺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年轻时的柴荣做点推车卖货的小买卖,积攒了一些钱财,在养父郭威征战困顿的时候常给予一些资助,可见做生意他是一把好手。在中原许多地方现如今依然尊奉柴荣为财神,柴荣推车图也成为了河北邢地一些古老村落的祈福门神。954年,柴荣在郭威病逝后接过后周政权,他勤政而有远谋,制定了三个十年计划,一边轻瑶薄赋与民休息,励农耕复漕运,使身处水深火热的中原百姓逐渐安居乐业。从谏如流,按先易后难方略制定平边统一大计。废寺院禁僧尼,人口得以增长,经济逐渐繁荣。一边开疆拓土,向西控制陇右地区,勒住后蜀觊觎中原的要害之地,蜀汉诸葛孔明曾在此六出祁山,然终沉戈五丈原,失去汉中使蜀汉再没有一统天下的勇气。向南拓展战略空间,不断挤压南唐,攻克寿州后将南部疆域推进至江淮地区,与那个写得一手好词的南唐李后主隔江相望。向北望,幽云十六州是每个雄主心坎上的痛点。幽云的表述一般指燕云的核心地区幽州和云州,而燕云泛指燕山山脉作为要冲的北方各州郡。因此宋史及后代称幽云十六州为燕云十六州的较多。命运之轮似乎更偏袒于辽朝,959年周世宗亲率大军北上,只用半年时间连克三州三关,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之时,突发疾病班师回汴京。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至6月19日驾崩,时年才39岁。收复燕云的行动戛然而止。赵匡胤等扶7岁的幼主柴宗训即位。第二年,便发生了陈桥驿兵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是没有如果的,但有柴荣的后周不免让人想起如果来,他三个十年计划才进行到第一个十年计划的半途,如果运命的齿轮偏佑他一点,给他一个好的身体。让他有机会稳步发展三十年,肯定没有了后面的大宋王朝,现在的史书可能会记述第二个非凡的周朝也未可知。可是历史没有如果,一如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960年,大宋王朝建立。在五代并存或前后时期,中原王朝的四面八方先后出现了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国,各种鲜活的人和故事在华夏大地每个角落波澜壮阔地演进。而遥远的西南,大理国己行至第三任皇帝段思聪。大宋与北方辽、金、蒙古的斗争一直延续着,元朝对南宋的攻伐始终未能有实质性进展,元世祖来了个右勾拳式的迂回,沿西垂革囊渡江,顺势于1254年平定云南,25年后南宋也在蒙元的契而不舍的蚕食中沉于崖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站在历史的高岗上,回望五代十国之楚楚家国与半个多世纪的烽烟燎燎,恰如凝望深渊时倍感凉风习习。曲意、愤然与惆怅如鲠在喉,执着、忐忑与奋勇绵绵不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5月初于大理,部分史料未经考证,个人观点不述好恶。)</b></p>